随记存档 2022.6

生活

6.1 前两天路过市里一家店,有模糊记忆之前曾经路过一次但是忘了什么时候了。对自己使用了通过社会工程学技术(查照片/微信记录/Google Map timeline),终于找到了具体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去过这里(四年前了已经)。我对自己的记忆有点过分执念,之前记事情经常能清晰到具体日子,最近两年记忆越来越差,“想不起具体的事情”的感觉太难受了简直头皮发麻。

6.2 今天是大桥关闭的第800天,很难想象一个现代都市的重要一部分的连接大动脉会断隔这么久。

在新冠封城的一周前,市民偶然发现大桥的桥墩裂缝变多,几日内已经密密麻麻。宣布居家令的同时,大桥关闭了。这座桥本来与我关系不大,可是后来常需要去城市的另一边,也就不得不建立了联系。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与大桥也有了情感的联系:2020年初的那段时候,我觉得研究工作终于上了正轨,我想最后冲击一下发年刊申教职的机会,拒接了企业的实习,准备春夏两学期里大展宏图攻克难关。后来的事情并不如所愿。年末大桥公布修建计划的时候,我过了开题考试,这之后似乎一切都处于停滞状态,一晃两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和缓慢修补的大桥一样,越过一个又一个本该完成的“最后期限”,但是终于快到结尾了。不知道是桥先修好,还是我先毕业。

6.2 跟对象一起在家附近玩了轮滑。对象滑得挺溜,我是完全不会,摔得乱七八糟,遭到了附近老太太的围观。好不容易在平地上能走直线了,才发现家附近竟然这么多上下坡!无法控制地速度越来越快,简直噩梦!幸好路边有草坪,我就侧身摔进草坪减速,如此竟然顺利回到了家。出了一身汗。坐在沙发上,一幕幕历历在目,无法再直视家附近这条路了

6.2 白象电饭煲用了三年了,感觉非常不错,内胆也很皮实禁得住每天一次。每次做好饭,会看到液晶屏上倒计时归零之后显示“OH”,我一直没理解是怎么个意思,难道是“你的饭好了oh哦!”,不懂。今天做好饭之后等了好久才用,看到显示变成了3H,才明白是做好了自动保温,从0H算起。

6.2 买了个椰子回家,我从来没开过椰子,好好玩啊!这几步每一步我都没想到需要这么干:

先找到椰子上三个洞,其中有一个是软的,用刀钻开倒出椰子水(原来卖的很贵的椰子水这么来的)。第二步是用刀背找准一条缝猛击椰子,直到裂成两半,第三步是扔进冰箱冻一个小时拿出来更方便取出椰肉。

6.3 昨晚上炖的酸菜排骨粉条,小u都馋坏了

6.3

跑了两趟终于取到了我的自行车!开心地骑回来,忘了我市大部分公路没有自行车道(之前呆的城市好像没这个问题一路骑进城也没啥事来着)。跟汽车抢道飙了两个mile的下坡路,直到一个老兄摇下车窗跟我说,bro你不要在这骑太危险了,你去西边那条街,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自行车不该上主干道.今天是真的糊涂

互联网:让你的车看起来越破越贱越好,这样不会被偷

我:买了店里最靓最惹眼的车

6.3 今天想做杯鸡尾酒喝,看到了这个人strato dessert cocktail,做法是冷泡咖啡+fernet branca+糖浆+奶油。我手头正好有一杯过于甜喝不下去的越南咖啡(黑咖啡+炼乳),就顺便兑上fernet做了一杯,还可以,满脑子都是邓丽君在唱“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6.4 Sureshot咖啡店,关店两个月以后vs两年以后。

我想起,对象推荐了一个关于本市vanishing的店铺的ins账号,看着里面正在消失的店铺和not vanishing的存活店铺,有种见证并参与一段艰难历史的感觉。vanishing这个词特别好,它填补了我心里一块空缺。我喜欢阅读城市已经消亡的历史,脸书上也经常有“forgotten某市”的群组分享老照片。但是现在的日常与过去的forgotten之间还有一片正在退潮的区域,原来这就是vanishing。sureshot咖啡就这样在地图上消失了,在那里听着grunge rock写论文的记忆也变得模糊,缓慢地,悄悄地……

6.4 今天除了大量野草,都是春天不干活欠下的债。生命力非常旺盛并且长势凶猛,今天恰好手头没有花园工具,而是用了露营砍柴的工作手套和小斧子,意外地比(价格贵好几倍的)花园用手套和铲子好用得多,尤其是有硅胶层的手套不会被刺割伤了。大概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就像“宠物摄像头”比“安防摄像头”贵好几倍却不好用一样………

6.5 可能是因为电影里看到台北辽宁街夜市,梦里想起了家。最近梦见回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梦里却总在失落回了家却不开心。

6.6 Facebook上废弃的群组就像是现实中荒废的建筑一样杂草丛生,有时候不小心进去,就看到一片萧条,这之中又有一些机会主义的机器人小草,在日复一日地转发外链视频,试图骗过零零星星地光顾客。有些群组并不一直是这样的,读大学的时候恰好和fb推动群组社交以及Weird Facebook运动重合,这段时间内fb群组有一些集中内容分享的meme制造热潮。群组一时间变得庞大,Cool Freaks’ Wikipedia Club在2014年超过了4万用户,随之而来的是跟不上的审核速度和无休止的吵架。似乎和论坛不同,fb群组生来就不是给人交朋友的地方,而是吵架的地方。2016年,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团体建立的Weird meme群组两个月就增长到了4万用户,半年之后这个群组就因为管理争吵而直接集散,争吵的起因是“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内容”?。大学生社交也重度依赖群组。校内表白墙和“道听途说”页面会不停地刷新,每个人都想写一个百赞的insider joke…………这些群组现在只剩下机器人在没日没夜地刷一些youtube外链的生活视频。2017年美国各个大学以伯克利为首兴起了一波校园meme群组热潮,热潮过去半年,大家发现其实校园笑话大部分不过是车轱辘话。2018年诞生了著名的subtle asian traits组,迅速增长了百万用户,到这时候fb的算法已经把群组变成了迷你tiktok,它太庞大了以至于无法参与。或许fb从来就没搞明白过如何玩转群组,在群组最有生命力的时候,也没能鼓励用户更有粘性地生产内容。但是就像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群组崩坏时的大讨论主题一样,我们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有趣的内容,Weird twitter/facebook运动到底是制造内容还是发泄某些情绪?这问题还没想明白,我就发现同学里的meme制造机们都已经收工,等我再反应过来,meme群组已经只剩下机器人了。

6.7 填写年龄时候愣了一下发现又少写了两岁,看数字有点震惊,完全不记得我24岁25岁时候在干啥

6.8 Ballball今天特别困并且早饭没吃完的原因找到了……他昨天夜里从我们包里翻出来一个忘了收起来的可颂,扒拉到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了三个多小时,白天才补觉!气恼

6.9 丢人时刻:在加油站给车胎打气,表上写着1.5$,我扔了5个quarter(0.25$)硬币进去,冒着大雨捣鼓了半天弄不出气,最后去找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给我比划说需要6个硬币。

6.9 今天冒大雨去理发顺便去象友推荐的豆腐店买了豆腐油豆腐豆奶和甜咸豆花,在车上就吨吨吨喝了好多豆奶,晚上吃了个豆腐宴

6.9 这个uu,昨天晚上不好好洗屁屁,臭得把我熏吐了,我吐完肠胃感冒+咽炎症状折腾一晚上,今天一早五点大叫大闹把我们俩分别叫起来导致没睡好,晚饭前跟我闹着玩指甲给我肚子扎了俩窟窿(对象看着伤口笑到倒地),刚才不知道去哪抓了一只蛞蝓玩,总之是个臭u,他好像这24小时挺开心的。

6.10

说到做饭,我妈不管去哪吃了什么好东西,中餐西餐天南海北,都能回家来仿制,小时候有一次我们仨吃烤肉宛,国营餐厅服务极差,我妈撂下筷子之后说再不来他家了咱以后自己做,就还真的研制成功了炒烤肉。

这种乐趣我也很懂,有时候也在家琢磨琢磨烤鱼怎么做、酿皮子怎么整、日餐厅的烧肉为什么这么好吃之类的。可是时代不同,现在找菜谱可太简单了。有了正确答案,研究就被置换成了学习,快乐严重打了折扣。就像原来我喜欢背地图,去各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把地图和一天的行程背好,寻路的体验很快乐。但是现在手机地图有了正确答案,你照着做吧,缺了点乐趣,你不照着做吧,又何必跟自己较劲。

6.10 系里的典礼结束了,稀里糊涂人散了就剩我一个,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回办公室坐了会感觉不自在,又起来转了一圈。失落的感觉一是因为其实还没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且时间上来讲很紧急了),二是相比于别人的导师在祝贺词里谈几年来相处的细节,我的导师简直是白开水,就好像不认识我,也确实没那么熟,三是坐在一排的同学虽然一起喝过酒但是也都不熟,更觉得没意思。我认出一个本科生四年前大学开始前的暑假上过我的课,现在都毕业了,跟他打招呼他也没看见。典礼结束之后,同公司的学长跟我抱怨了一通工作问题,更觉得气闷了。

还要写论文、改论文、修车,唉

穿戴上毕业袍子帽子照了张相,因为还没拿到文凭,有点方鸿渐照假文凭充数的感觉(我爹可别给登报就行.结果爸妈看毕业典礼直播,模模糊糊截图被发到朋友圈了,也算是登报了

电视剧这里演得不错,方鸿渐终于松了一口气。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还让他把帽子形制戴错了

6.12 在酒吧三个人各点了一杯yuzu香橙鸡尾酒:gimlet, margarita, highball 夏天的味道,分享给干杯群组

6.13 看到学日语游戏的pv,想起来小时候跟我爹一块在电脑上看《走遍美国》这套英语学习光碟,像个电视剧一样,寓教于乐。也是这套碟给我们留下了美国人热情好客安居乐业地大物博的错误印象。毕业那年来美国,和我室友的家人一起吃了顿饭,我才意识到虽然我爹几十年爱好英语学习,看了这么多书和光盘,说到底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没法跟人会话,还是需要我翻译,心里挺不是滋味……今天想起那时候一起看走遍美国,其实最后能走遍美国的只有我自己,走遍了也觉得无聊。唉,怪难受的。

6.13 焦头烂额,小ball夜里吃了一根塑料线,早上我们发现他屁屁里有塑料线还吐来着,轻轻给他弄出来了。虽然胃口很好地吃了早饭,但是之后整个猫都蔫了,紧急送来医院,我们的车还因为轮胎扎钉子半瘪着,也来不及补胎了,打了过量气撑着到了医院等着,希望小宝没事

夜里才做完检查,去医院把ballball接回来了,在医院放了十二个小时,都有点蔫了。医生说x光看到肠胃和淋巴发炎,小肠有点胀气,大肠不知道有啥,超声波看大肠好像有点东西又不知道是啥,我们怀疑是早饭。总之没看到异物也没完全排除,所以先把他接回家了,吃了顿饭食欲还不错,全家一起期待他啥时候去上厕所……

等了一整天,小ball终于来了大号,全家人欢欣鼓舞地看着他给予鼓励。完事之后带着手套研究了一下成分,发现是吃进肚子一个大毛团。最终破案了,可能是掉毛多+地上毛多导致最近吃了太多毛进肚子,又胡吃了一根塑料绳,导致肠胃不舒服,送去医院还紧张,导致这30小时没上大号,才有点蔫蔫的。总之现在应该没事了!

6.15

这两天经历了毕业、论文被打回和小猫送急诊,觉得生活有那么多可以感受的内容,至于写毕业论文也没那么重要了。着陆一下,骑着送自己的毕业礼物自行车去了海边,树林豁然开朗,迎面吹来海风(海风怎么这么大味道,后面解释)的一瞬间,整个人都舒展了。我这个生长于北方内陆的人总梦想在一大片水体边生活,就这一瞬间感觉好爽。

天气阴沉,到了海边发现NOAA在做科普小活动,让小朋友用显微镜看浅岸海水里的微生物,我才知道我来的时候恰好是PNW十几年来最低潮汐,low tide,海滩延伸下去,裸露出大面积的近海,海藻晒出浓郁的味道,满地黏糊糊的海葵。现在我坐在海边的枯木上,后悔带了电脑出来,啥也不想干,就慢慢看海水一点点漫上来……

6.18 邻居人挺nice的,叫我名字还努力正了音。但是我听白人讲“汉语发音好难/汉语好神奇/竟然有这么多方言”这个话题已经耳朵生茧子了,听邻居给我报菜名一样地数了“吴闽粤客家”还挺impressed就是了……(幸好他看我丝毫不感兴趣,赶紧把话题转移开了

6.18

在对象督促下把调料干货区收拾了一下,oxo家的密封盒好用也好看。

也有缺点,最小的盒子放不下中超买的半包花椒/大料,还得再研究研究。

6.18 研究明天去哪骑车玩,我想说美国这边哪怕是标榜自己bike friendly的城市,自行车道的建设也是极其不像话。自行车道少,被主干道随意切割,而且很多时候甚至彼此不相连……就这也好意思宣传自行车文化……我恨car-centric城市规划

6.19 美丽的夏日周末,骑车进城遇上了street fair

6.19 每次给小u剪指甲都是噩梦一般,今天穿了防割的冲锋衣,身上没有被抓伤,但是手剌了个口子

6.20

骑车去学校才意识到到我们楼之前的八百米需要爬的坡居然有六层楼高,望着山顶的图书馆我想起来圣经里(我什么时候读过圣经)讲世上的光啊山上的城啊之类的,美国人特别喜欢city upon a hill这个概念,天降使命,学校也老是建在山上,肃穆的威严感。骑车蹬断腿。原来我竟在学校最高点。

6.23 回归课堂授课,感觉发挥不错,我教课怎么这么爱讲笑话,学生好像还挺喜欢的,感觉像个stand up comedy show

6.29 尝试了trader joe的速溶coldbrew咖啡粉(在对象的阻拦下执意购买,现在就是后悔),主要是想考察一下速溶咖啡现在发展成什么味道了……这罐真的很难喝,味道像是无糖版的感冒清热冲剂,虽然我很喜欢感冒清热冲剂那个味道,但是但是咖啡变成这个味道还是不太接受

6.29

又拖了一次地(我爸妈一定不敢相信我现在隔天能拖一次地),对这个工具更熟悉了一些,我觉得清洁任务有三类,随手清洁(污渍浅、工作面积小)、日常清洁(污渍浅、工作面积大)、大扫除清洁(污渍深、工作面积大)、针对清洁(污渍深、工作面积小),各种工具用于不同的任务:比如蒸汽拖把只要开动就一定需要洗拖布,所以不适合随手清洁,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处理浅污渍等等。

现在认为洗地机是最适合“日常清洁”的拖地工具,但是它不能用来随手清洁,因为和蒸汽拖把一样,一旦开动就需要清洗很多部件,洗地机的部件清洗比拖把简单很多就是了……

所以家里新的清扫计划就是一个多工具矩阵:扫地机器人每天清洗(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洗地机争取每两三天用一次日常清洁、戴森吸尘器和swiffer用来针对清洁猫砂盆周边、每个月用蒸汽拖把深度清洁一遍…………………………成年生活怎么这么累啊!!!

6.29 因为在读罗马史,就很怀念本科时候教西方史的老师,我还一直记得她神采奕奕地宣讲雅典的整体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罗马皇帝们和他们的法律、格里高利七世对亨利四世的绝罚、中世纪哲学和圣奥古斯丁。这门课授课期间正好川普当选,校园政治运动时不时占领我们的教学楼,这段特殊时期,校报的檄文质问为什么还要学白人的西方史,老师说不管什么时期历史里总有些可以汲取借鉴的教训。突然想知道老师近几年在做什么,但是她一直不是学校的正式雇员,岁数比较大,也没什么网络账号,就这么找一个人真的好难。找得我很焦急。好在终于想起来她同时在学校coop书店工作,虽然没在书店雇员名单找到她,但是找到了去年年底的一期podcast里她在做嘉宾,张口听到她说“我从1974年起就在这间书店”,还是那个庄严又激动的语气,整个人都舒服了。唉,好怀念这间书店,虽然我捂着钱包没在里面买过一本书,但是经常在夏天去哪里乘凉顺便蹭几片短篇小说,好想回去看看。

6.30 今天骑车半个小时来学校上班,前20分钟还好,风一样地到达了学校周围,最后十分钟的爬陡坡让我整个人都脱力了,完全没有歇脚的地方,最后终于到了教学楼,还要爬四层楼,到了教室缓了一阵子才能开始讲课……

读书

6.3 森鸥外这本集子读完了,除了《雁》之外,我其实最喜欢最后两篇讨论有道之人的《高濑舟》和《寒山拾得》,两则引人深思的短公案。

6.5 读了刘以鬯的《对倒》,读的是长篇发表后又改成的短篇版,长篇十几万字一晚上读不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片尾致敬刘以鬯,不过这两个作品可以说是没什么直接关系,除了对倒这个概念。向过去/未来,向自我/他者,对倒写了一对相向而行擦肩而过的人。这个摩擦的质感很香港,似乎刘以鬯笔下的香港与王家卫镜头下的香港类似,也都是以矛盾和对倒来定义的,矛盾的家乡和语言,市井的与理想的。爱情的扮演也是如此,对倒的关系在摩擦中终究会走到某处去,或许去处并不重要了……

6.13 借了一本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看,这书真是太读者友好了,两百页的册子,每章只有三四页长,每章开头还有一句话总结

6.14 今天才知道福尔摩斯的生日其实是书迷们“推理”出来的。主要的推理逻辑有两个:

一是Christopher Morley说,福尔摩斯经常引用莎士比亚,这之中只有《第十二夜》引用了两次,而第十二夜也就是一月六日主显节。

二是William S. Baring-Gould说,在《恐怖谷》案是从一月七日开始记叙的,这天早上福尔摩斯脾气有点差,那肯定是因为前一天喝多了,喝多了肯定是因为在庆祝什么,庆祝那肯定是生日了。

这简直可以说是没有逻辑了吧(是玩笑啦)

6.15 今天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丁丁历险记看,好怀念的童年记忆!丁丁不是十五六岁吗就能随便在酒吧喝酒,不愧是欧洲

6.16 想到多借几本书看是因为我最近发现学校图书馆最多可以借300本,而且借的书基本上都可以自动续,前几年完全亏了。想到有一个学长的办公室里永远堆满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典籍,大概是借满了300本,多到什么地步,四面墙壁的书架都满了需要自己买书架才能放下。前两天他的导师在毕业会上祝词,说刚认识时候很害怕这老兄被书柜砸死,而且有一次我们系主任查学科历史发现典籍被借出了,一想十有八九是在他这边,结果果然被他借走了,还得来他办公室转借……

6.16 我很困惑的一点是,中文翻译中托克维尔反复提到的“御前会议”到底是什么行政机构。终于找到了原文是le counseil du roi一般西方通史翻译中很少用御这个字,御前会议很明显借用的日语汉字,读来在语境里有点生硬。不懂为什么不翻译成国王议政会之类的……而且三级会议是一种作为事件的会议,而御前会议是作为委员会的会议,这两个词一起用也有点怪

6.19

‘两个时代的行政语言,并没有彼此迥异之处。它们的风格同样没有文采,就像流水帐,含糊而软弱;撰写人的独特面貌被湮没在普遍的平庸之中。省长的文字和总督的文字一模一样。

只有到18世纪末,当狄德罗和卢梭的特殊言语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开来,并用通俗语言进行冗长陈述时,这些作家书中充斥的多愁善感才感染了行政官员,甚至深入到财政界。行政文风通常是枯燥不堪的套话,这时变得有点感人和温柔。一位总督代理向在巴黎的总督抱怨说,“他经常在履行职责时感到一种极其强烈的痛苦,刺痛着充满怜悯的心。”’

哈哈哈怎么感觉这么好笑,说得好像人文主义写作之前官员都没有心一样

6.23 我觉得raji这个游戏有一个好处是通过一些具象的形态让我对印度教故事有了点兴趣,相比之下玩fgo就没能点燃我对任何神话传说的兴趣。薄伽梵歌里面黑天对阿周那讲的这些道理还蛮有趣的,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失落的学者总想从印度偷一些思想出来,它确实在讲人的参悟过程,而不是亚伯拉罕教一些更宏大伟岸的叙事。不过这个“业瑜伽”对我而言听着也就像是“福报”了..

黑天的劝诱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很清楚地回答了阿周那不想作战以至于有些虚无的情绪。先进解释了数论瑜伽,原人灵魂永恒、原质流变,无法消灭永恒的存在,所以不存在杀人一说;再讲智慧瑜伽,说通向梵涅槃的道路需要脱离感官,远离诱惑。这样自然地引诱阿周那的下一个问题:既然远离感官,为什么还要去行动karma呢?什么都不做不就好了。黑天给出的解释是需要无所求不执着地行动。不行动是只求不给予,是伪善的,又行动又求结果是愚蠢的,只有行动而不求结果才是接近超脱的道路,必须行动,在这里,行动本身就是给黑天的祭祀行为,也就是说不需要搞明白什么,只要顺应着自己的使命去做,达到不执着的地步,就是正确的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精妙而方便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把人的族群的预设使命(比如阿周那作为战士要战斗)作为祭祀的行为karma,只有行动才可以正确,而唯一的正确就是行动。有点像前阵子看齐泽克说精神分析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矛盾的存在,其结果先于原因出现的现象:先有行为而后有使命。

6.25 黑天真是贫嘴,车轱辘话来回来去讲了好几张,后面原形毕露(literally),进行黑天崇拜的传教:信别的也可以,但是只有信我崇拜我才能解脱;我是比一切高的存在,聪明人都应该崇拜。这个瑜伽修行就是苦修、行动、智慧的合一,不执著就能达到梵,等等等等。阿周那真是个好捧哏,耐心仔细地听,还时不时接下茬引出下一段讨论………

6.28 不想工作所以最近看书倒是有动力,借了一本Mary Beard的SPQR罗马史读。视角很有趣,既不是编年体也不是传记体,倒像是一节通俗史学课程的课堂记录,第一章从63BCE西塞罗大破Catiline阴谋开始讲(搜了一下,MB本人博士是研究西塞罗的),从这个时间点向前向后的时空拓展。能感受到这本书很想把故事讲得越通俗越好,经常拿今天的例子比喻古代(像纪录片旁白一样),似乎预设读者对世界史不太熟悉(好事),但是没什么原文引述,其实读起来和串着读wiki获得的信息又没啥差别,有点困惑,我有点怀疑是不是现在想要粗略的了解一些历史其实看纪录片来得更简单直接一些,好像小时候对古代西方史的了解就是来自一些暑期下午播放的纪录片频道

6.28 TIL:罗马共和国时期,每年会设计新的钱币款式:包含新的的图案和当年官员的名字。铸币使用的模具是手工制版的,设计相同但纹理和细节却有明显的差异。于是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用发掘的钱币来估算每年铸币使用的模具数量。由于每个模具的寿命相仿,可以铸造硬币的个数差不多固定,所以模具数量可以用来估计钱币发行总量,进而估计当时的经济状况。

6.29 罗马城的建立史:哈哈哈,作者指出,一般这种“某某命人把孩子扔进河里”的故事里,扔孩子的人基本上都没法能完成任务,好像确实这样

6.30 书里讲,古罗马丰富的书信、诗歌、历史记录集能得以流传至今,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抄录,尤其是漫长的中世纪里僧侣们整本整本的誊写。我好想从来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哪怕是在电子存档广泛应用之前,一本书如果没有读者也会自行灭亡,比如我的毕业论文。在历史的长河里扑腾一下就堙灭了,而罗马人的鸡毛蒜皮琐事都被工工整整抄了两千年,也是福气运气了。

我想象一种未来宗教的中世纪统治里,未来僧侣们一字一句地抄写我的嘟文,这场面也怪滑稽的。

6.30 书里讲了各个版本的罗马建城史,结论(当然)是这些都更像传说而不是历史。历史上讲没有哪个城市是突然之间被一个人建立的,都是有着缓慢的发展变迁过程。但是城市和国家又常常反过头去重新发明自己的建立史,于是“从建城起留下的优良传统”很可能就是以现在的文化语境反向定义的。这也让罗马血腥(建城当天兄弟互相谋杀,国王最后很可能也是被暗杀的)暴力(建城之后去掳掠邻城妇女)离奇(为什么兄弟俩建城第一天就死了一个)的建城史显得更加有象征意义:当一代代的罗马人在创建者Romulus身上寻找力量的时候,他们也在塑造者Romulus和罗马的历史。 这又让我思考精神分析理论的因果倒置和梦境作为现实了。

听歌

6.5 我在想春光乍泄里的这首(英文同名)曲怎么这么耳熟,前两天在电影院看到Brian and Charles这个片子预告片里用了,而且前两年Weezer的teal专辑里翻唱过……

6.12 今天在巧克力咖啡店/唱片店买了一张一刀的二手唱片,Moody Blues的Days of future passed,这张概念专辑很好听,曲目主题是从早到晚的一天。我最喜欢B面的the afternoon和nights in white satin。前两天听apple music上用户做的王家卫电影配乐歌单里也出现在nights in white satin但是我毫无印象,感觉可能是搞错了。张学友翻唱过这首,中文名叫昨夜梦魂中,好像是他卖的最差的专辑。

6.20 在听NTS的dimension door这个系列。才知道这种音乐dungeon synth,如其名,感觉是轻度的黑暗民谣,挺好听(稍微有点瘆人

6.23

在电台又听到了the Linda Lindas的racist sexist boy,去看了看她们的live视频,这两场都是在LA的图书馆,在图书馆制造punk noise真酷,而且新歌好好听,被震撼了

6.27 工作使人烦躁,听了一上午MF DOOM……虽然听歌会distract但是听rap就还好,跟不上歌词速度就不太会被带走,偶尔catch了一两句词。。。这也太脏了吧

影视

6.3 看了朋友推荐的吸血鬼猎人D,1985年的片子,虽然但是,好怪啊………吸血鬼老巢怎么和星战的死星内部一样一样的

6.4 王家卫电影联播周,今天在大荧幕看了新4k修复的花样年华和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是第二次看,画面构图太厉害,这故事越咂摸越有意思,而且梁朝伟演得真好。重庆森林看了好多好多次已经可以在脑内拉片了,金城武林青霞这俩,绝了。

6.5 今天看完花样年华脑子里在唱谭咏麟《水中花》里“我看见泪光中的我/无力留住些什么/只在恍惚醉意里/还有些旧梦”这句,结尾的感受与“旧梦”很贴近。

6.5 今天看了堕落天使和春光乍泄,这两部我之前都没看过。很喜欢堕落天使,黎明和李嘉欣这一对太刺激了,看完一直意犹未尽意犹未尽;金城武的小偷版223也比重庆森林里单纯大男孩更有深度一些,和父亲的段落看得我落泪,最后两个故事里孤独的寒冷的天使取得了一点陪伴的温暖,串在一起很醍醐。春光乍泄可能是期待很高,倒是有点失望,梁朝伟张国荣演得很好,但是故事和两个的感情带来的孤独压抑感之外似乎少了点什么,张震演的这个大男孩像是阳光一样温暖人心,结尾回到台北有种恍然归国的舒畅,但是此外讨论的东西有点模糊。

游戏

6.15 空洞骑士 最近因为对象在玩,我也继续开始打啦!改成了中文发现能懂更多的剧情了,英文的诗体很有意境但是有时候云里雾里……

看地图找到了几个碎片多了一颗心,七颗心感受完全不同了!爽多了

昨天终于刷够钱打开了皇家水道,居然3次之内过了粪虫守护者,还挺喜欢这个NPC的(他的小房间不看wiki真的找不到),今天攒到了额外灵魂容器和伊斯玛之泪,探索体验质变……接下来想去找二段跳道具了(怎么还不会二段跳

6.22 手柄

我其实最喜欢xbox one手柄(没用过elite太贵了)和ns pro。

之前一直键盘鼠标玩游戏,第一款手柄是朋友推荐我买xbox one手柄来打ori和巫师,上手的感觉真的棒,摇杆和板机都很舒适,缺点是十字键和肩键有点塑料感,反复按有点哗啦啦。摇杆是唯一一个被我扣烂了的……

ns pro是一个我愿意用来打任何游戏的手柄,重量很舒服,按键触感也完美。唯一缺点是板机键程很短,fps缺点感觉,但是我也不在ns上玩fps就是了

ps4手柄我很喜欢遥感对称的设计,比起不对称的ns pro和xbox,十字键位置特别舒服,也可以打音游。abxy键按起来比较扁&没啥声音,挺适合我用指节按键。但是感觉太轻了,虽然比ps3好多了吧

steam手柄就是个笑话,按键触感就像小时候国产北通最便宜的款。背后有背键可以当鼠标用,想法不错,操作不太舒服但是靠着它在steamlink上打过了极乐迪斯科也算是立功了,别的手柄做不到

ns joycon拼在一起也能玩,但是打得我手疼,握柄位置很难受(也没办法啦

6.24 鬼泣4 捡起来继续打鬼泣4,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中学时候到底有没有打通这游戏后面的关卡了。总之今天打过了mission10,打败了Credo和Angus。credo的手感像是打只狼义夫一样拉距离躲躲突刺,试了几次过不去才想起来我太久没玩忘了可以魔人化加伤害回血(鬼泣鬼泣要的不就是魔人吗诶呀),打过这俩天使,开始了新一轮的……跳跳乐,讲真的,鬼泣4的制作组就这么想做一个马里奥游戏吗,为啥有这么多跳跳乐/躲红外线关卡

6.26 mission11的教皇真的太恶心了,这个boss难度为0,但是需要在很短的时间窗内击中教皇,才能进入下一条,血基本上是满的状态下来来回回卡了半个小时,心态打崩了,废了四条血又打了半个小时,才终于过去,毫无技术含量就是运气,这是打到目前最烦的boss

6.30 幽灵诡计 完了!最后把一条条线收束在一起的感觉太爽了,前面几章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和演出最后拼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故事。虽然人物心情都比较朴素直接,没什么花花肠子,但是都很讨喜,也就不深究行为背后的逻辑了。谜底Sissel竟然是……!太有趣了

研究

6.19 在系里的喝酒活动遇到了隔壁学校的数学系同学,一头紫发、带个金色耳环、衬衫只扣2/3,一副动画片里的不良少年形状,给我讲了讲代数几何,我给他讲了讲代数统计。老哥:其实我也不是很在乎统计应用,我:其实我也不是很在乎数学概念。一拍即合,不聊了

6.22 参加了一个疫苗实验,我之前只参加过心理学实验,签的知情同意书基本上都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医学实验的设计书好具体,写得事无巨细。读后感:很适合明天拿到课堂上当实验设计例子……

6.24 AWS的操作界面真的是太难用,完全不friendly,直接导致我有一个3年前开的EC2 instance一直没能顺利关闭,今天为了下载别的数据终于下决心去把它关了,每个月不用再扣我三毛钱了。我想起之前看过aws的员工在YouTube上唱aws提供的500种不同服务编的歌,我还以为是拿自己开涮(这么多服务用户都不知道啥意思),其实是企业自豪

6.29 之前写的report,某个合作者的修改批注返回来了,居然是直接edit了我的pdf(怎么做到的,简直是黑魔法,可以在pdf里直接修改,像words的批改模式一样直接在文字里显示出改动来),好处是非常直观,坏处是根本看不见小修小改比如加空格加逗号之类的。我还得自己找办法extract所有的annotation来对照着看……找到了两个开源的工具不错,又浪费了一个小时

胡思乱想

6.1 Johnny Depp这个案子终于完了。不想关注但是被动接收了不少信息,也就一开始有点娱乐后面越看越烦。按我说,Depp不管赢不赢,整个人都散发着浓郁的toxic masculinity。这股风潮席卷所有的厕所读物,字里行间咂摸咂摸味道,还是很明显的厌女叙述。我觉得这两股叙述拧在一起,Amber到底是多烂一个人其实也不重要了,围绕着案子的狂欢就像是4chan用户大游行,一夜梦回Gamergate。这集快结束吧,不想看后续了。

6.1 随便搜索美国之外的国家的禁枪过程,无意间发现wiki上显示中国的民间枪支保有量接近五千万,其中680万注册枪支(比如银行保安),其余四千九百万都是unregistered也就是非法枪支,溯源数据发现来自于small arm survey组织,wiki说它很权威,其中关于中国的数字估计来源是“专家估计”。按照这个估计,2007到2017年间未注册的非法枪支还增长了九百万。对比来看,腾讯新闻说1991-1995年缴获非法枪支一百五十万,新华网报道2020年公安缴获非法枪支(包括气枪)7.6万,这两个数字还是比较可信的,但是与四千九百万相比简直九牛一毛。所以我严重怀疑这个small arm survey的专家估计有问题,但是既然是拿工资的专家,总不会是胡猜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个组织的论证…

仔细读了读SAS的方法论,我觉得一方面这是个很难估计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个估计方法也实在是够简陋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

这篇文章里特意强调了为什么不用枪支收缴数据(因为数量汇报不一致),但是……中国平民有五千万支枪这个结论怎么看都有点问题吧……

6.4 看到广场的照片,总不由自主地放大来看希望能找到父亲母亲年轻的样子。一晃岁数已经比他们那时候长,而从小憧憬的,壮阔的革命的二十五岁完全在异乡度过了。轮到这一代的并不是子弹,而是一条条漫长无尽的伤口。

随记存档 2022.5

生活

5.1: 大清早听见咯咯吱吱的声音,猫哥哥又偷了零食袋子出来,和猫弟弟一起试图撕开进行加餐。兄弟大盗

5.2: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从天而降跳下来踩到我肋骨的猫

5.3: 在市区瞎转找咖啡馆写毕业论文,看到一间公寓门口一位老兄抱着一只长毛奶牛猫,一人一猫都目光呆滞地矗在那,我跟他俩打了个招呼,老兄说,公寓太沉闷了,猫猫需要透透气。越来越觉得人也应该多透透气。

5.4 在现场看CONCAF冠CCL决赛,对于中午刚看完欧冠UCL的观众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5.7 我和对象讨论ballball会不会晚上偷偷吃窗台上的花束,他就这么乖乖坐着装作小猫雕像

我俩:ballball你会不会偷吃花啊
ballball:一动不动
我俩:看起来有点心虚,可能有诈,还是把花挪到安全地方吧

5.8 今天照相时候意识到家里一直挂着一副很喜欢的画。从前去市里博物馆看过好几次这幅画,站在面前横竖远近仔细观察,似乎和画的笔触建立了一些联系。趁打折买了一副Giclee印刷挂在家里之后,倒是几乎没有再看过。可能就像买回家的书倒不会去读了一样。人真的很怪。

5.10 体育编辑是真的喜欢用壮词,俄罗斯寡头阿布在英国政府要求下把切尔西俱乐部卖了之后,已经看到好几个“魂断蓝桥”的说法了好家伙。

5.11 小U怎么睡成这么媚宅的姿势

5.11

今天倒霉事不断,但是饭还是要好好吃的,一口气做了一大桌,炸虾、水煮鱼片、炒青菜、萝卜丝汤、亚超买的鸭脖子和周末做的酱牛肉.久违地喝了瓶啤酒,跑步进入food coma

5.12 为了静下心来写论文,点了一块新墨西哥州游玩时候买的熏香,现在感觉屋子像是老家里烧柴的厨房,又像是老家里烧秸秆的玉米田。查了一下这个香本身应该是什么味道,说是新墨西哥州特产的Piñon松木,气味像是“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冬天,家家户户烧着炉火,烟气懒惰地飘出烟囱,夜影里雪花闪着光”……也差不多

5.18 早晨睡梦里想起粱小斌的一首诗,也又梦见父亲送我的那本黄绿色封面的朦胧诗选。我一向觉得这本选里的诗,许多都透着朴素的希望。今天想,朦胧也有两种,一是天将明、人将醒的朦胧,睁眼可见越来越明晰,与困意的缠斗还带有一些壮阔的愿景;另一种是夜渐深、人愈困的朦胧,眼前越来越黑,只剩下痛苦。读小鸟文学上投稿的诗,也是差不多的直白朴素,只是对人对世界再没有什么希望了。

5.18 为了搬出办公室做准备,扔了一大箱纸。撇掉新冠期间积的灰,倒着翻下去是博四时候发奋读的论文,博三时候做TA负责人的培训讲义和登记表,博二时候组织代数几何阅读小组的材料,和博一的作业。虽然这两年稀里糊涂没心没肺,但是想起之前那么努力还是有点难过

5.19

许久不收拾茶柜了,忍痛扔了好多绿茶,好心疼,年轻时候不懂事,家里寄过来非常好的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都没喝完浪费了。现在在美国可是再得不到了。今天还惊讶地发现正山小种(和金骏眉)都喝完了,全天下的红茶我觉得就只有正山小种最好甘甜好喝 :blobcatsadlife2: 剩下存量巨大的是铁观音和肉桂/大红袍,还有两个白茶和普洱饼………如果按照存量喝的话,最近就别睡觉了

恨美国人为什么不懂茶,不进口点好茶,别成天勾兑桂皮大料草果茴香野草野花做那什么“草茶”了

5.19

今天ball不知道咋回事,突然叛逆,大晚上不睡觉,跳到极高的窗台上,对着夜空沉思。吓得我都不困了。

在此之前,下午他干翻了窗台上的一副画(慕夏的repos de la nuit,多好看一幅画),晚上咬着对象擦画笔的毛巾high了半天,结合前两天他试图摘另外一个装饰小物件,还有他犯事之后笃定的眼神和开心的尾巴,我认定他现在处于一种“达达主义”的反艺术思潮里,令人头大。气愤之余,胡诌并发图抹黑他

5.20

家里进了一只速度极快的飞虫(就不说是啥了),ball和u一起帮我hunt这个该死的虫子,ball跳到高处帮忙,u也跟着我,当小猎犬,给我指示方位,看一眼虫子的方向看一眼我,接近的时候还跟我一起紧张得咬牙切齿(发出呃呃呃声音),然而我追着跑了好久也没打到虫子,只好缩小范围,把它骗进卧室,又骗进厕所。在厕所里也打不到。直到我发现厕所里有重要道具…………

……………买了之后从来没用过的*水牙线*(冲牙器)。这东西能喷射高压水柱,喷嘴握在手里还很方便瞄准。于是我左手拿着机器,右手握着喷嘴,在厕所进行了一番第一人称射击。但是我玩FPS游戏一直被小学生虐是有道理的,太菜了,射不中。最后我静下心来,聚精会神,手拿喷嘴,就像碇真嗣用上整个第三新东京市的电力发射的那一枪一样,竟然正中靶心。终于把虫子处理掉了。

水牙线……竟有如此神奇作用。

5.21

5.21 今天的怪梦,梦见我自己睡不着试图入睡,而做梦的机制是向大脑发送一个JSON的request,需要按照API的要求写这个request的格式,写正确了发送给server就能返回一个梦。但是我一直写的有点问题,没法入睡做梦……

5.22 今天去观鸟,进入湖边林子需要穿过一个unleash狗公园。我们看观鸟review说缺点是狗有点多,到了发现,好家伙,也太多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狗。可以说满地都是疯跑的狗,河里也是狗,草丛里也是狗。我刚治好的恐狗毛病又差点复发了。

5.22 今天又吃了一波spot prawns,活虾白灼,虾头用空气炸锅炸酥了吃,还挺满足的。可惜虽然买的是现货海货但是不敢吃刺身。可能这个虾好吃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季节限定

5.23

5.24

今天晚餐做了韩式烤牛仔骨、韩式烤五花肉配自己家种的紫苏、玉米粥、和高汤娃娃菜。

这次烤肉没有用烤肉盘,用了两个lodge的铸铁锅,grill pan能把肉烧上一道道条纹就像真正的grill一样,但是洗锅真的太累了,一条条沟壑

5.26

试图改喝手冲咖啡,两年之后:

V60滤杯:在厨房盛蒜
滤纸:给植物换盆时候用来垫排水口
咖啡豆:一半给冰箱除味、一半用来垫熏香炉
高级磨豆机:在柜子里吃灰
细口烧水壶:被烧干坏了

5.29 一个下着雨的寒冷的夏日周末下午,一起烤火玩棕榈叶的两兄弟

为啥在玩棕榈叶呢?因为瀑布棕榈(植物)基本上快被冻死了,把冻坏的叶子减下来给猫玩,老大一盆,只剩下巴掌高的新叶子。

为什么瀑布棕榈冻坏了呢?因为被我放在户外,今年气候异常

为什么放在户外呢?因为猫太爱吃它了(也因为它生病了)

瀑布棕榈本名不叫这个(是一盆cat palm),对象帮我取网名的时候,对这这盆棕榈忽生妙想,得来的名字。既然取了跟植物同名,就得尽量争取让它活下去。周末给它换了盆,为瀑布棕榈祈福

5.31 白天坐车上下学觉得公交真好,今天晚上坐车进了一趟城,还是想念罪恶的汽车了。在我们市里腿儿着走太可怕了,毫无安全感,街上比赛博朋克2077里面那个夜之城还hostile……………

读书

5.8 重读了《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这一篇最怪异,鼎中三头混战给我小时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阴影)。鲁迅笔下的眉间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极端地犹豫又极端地决绝,今天读了故事原本才知道其实鲁迅只是在主干基础上改写,很想知道他下笔时候想象黑色人代人报仇是什么的隐喻

5.15 读完了故事新编,又读了彷徨起头的两篇祝福和在酒楼上,吕纬甫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一种很典型中式知识分子的所谓“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似乎能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甚至解释现在的职业是教授旧学的时候我还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大事做不成,小事也做不成,但气就气在总还有个能躲避的去处

音乐

5.1 今天在听Herbie Hancock的Head Hunters,这张的A面两首曲子Chameleon和watermelon man太神了,听着完全上瘾停不下来。Herbie的合成器作为节奏部、Paul Jackson的贝斯作为旋律部,听起来极具动感,大概就是Funk的感觉。Watermelon man的两个版本(hard bop vs funk jazz)对比也很有趣味,真的很会搞。

5.1 今天的大收获!路过一家小古董店,买到了一套全新未拆塑封的Decca the best of Count Basie,两张LP,八刀,简直难以置信,直接购买。拎着它在街上逛店还被冰激凌店的店员夸了good taste 开心!回家播放上,Swing一会儿

5.2 半夜在听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起因是今天在古董店听到店主在放这一张,门口是一位岁数明显比我大不止一轮的旧音响,以至于我一瞬间脑子含糊,忘了刺啦刺啦的声音是录音里本来有的还是这位老先生的气喘。夜深人静仔细听听,似乎确实不是音乐里本来的东西。MBV的录音是一种至糙至美,一听就让我兴奋激动。

Tiptoe down to the lonely places
Where you going now, don’t turn around

真希望早几年还不怕自己被震聋的时候去听过一次MBV的现场

5.2 今天听了Paul McCartney的现场,作为Beatles粉算是美梦成真。老爷子真的活力十足,唱歌弹琴加上插科打诨将近三个小时。Paul后来的歌除了Wings前两张和最近的两张之外没太听过,不过为了服务大众唱的主要还是Beatles时期的歌。我最喜欢Paul用George送他的尤克里里弹的George 写的something,以及现场合唱的hey jude。啊……心情可能需要消化一些时候,很庆幸有机会来看一次

5.3 今天才知道Live and let die这首歌是Paul和Linda McCartney写的。小时候用盗版盘看1973年的这部007大破…(不知道大破的是啥,我查查)…生死关,对一开头的音乐印象太深刻了,when you were young and your heart was an open book,超喜欢这句歌词。你年轻的时候心是一本打开的书。正好中学时候班主任赐我警言,切莫再贫嘴,智者话少为妙,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于open book了。再听到这首歌是在Guns N’ Roses的版本,收录在use your illusion 1里,Axl唱得就像要把这本书撕了一样。不过这歌除了第一句之外真的好怪

5.3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一张1957年的爵士。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听Art Pepper的萨克斯,给我的感受是整齐清晰明亮,声音比较克制(适合在咖啡厅放)。其实给我更深刻印象的是这个“Rhythm section”,给萨克斯的演出铺垫了坚实稳定的基调,查了一下,好家伙好一个Rhythm section (钢琴Red Garland,贝斯Paul Chambers,鼓Philly Joe Jones),这就是1956年的Miles Davis的五重奏(除去Miles的小号和John Coltrane的萨克斯)

根据Wiki上的说法,Pepper本人说这张专辑是在极大压力下录制的:他当天早上才知道要录音;他从来没见过其他几位东海岸音乐家;他的乐器状态很糟糕本该修一修;他本人正在经历严重的药物问题;而且他有一阵子没碰乐器了(liner note说两周,自传说六个月)……

这故事反正我是不信。

5.4 听Television在1992年发售的第三张(同名)专辑,这距离前两张(1977、1978)已经过去了十三年,Tom Verlaine的声音明显地老了,但是Tom 和Richard Lloyd这两把吉他依旧交替反复像是两条瀑布一样,用独特迷人的声音制造了许多难忘的旋律。配上Tom写的诗一样的歌词,Television的音乐是有魔力的。

2017年有幸去过的这一次现场让我印象无比深刻,这个场子真的太破了,中间Tom还不得不暂停演出让调音师处理耳返问题。Tom的嗓子哑得厉害,但是这些歌还是有那股子精神,尤其是吉他的声音效果,令人欲罢不能,太上瘾了

5.4 Sonny Rollins with the Modern Jazz Quartet
一张合辑,前4首是和1953年熟悉的Modern Jazz Quartet阵容包括Milt Jackson的颤音琴,后面8首是更早的1951年录的,鼓是Art Blakey,钢琴是Kenny Drew,只有贝斯一个人是Modern Jazz Quartet的Percy Heath,专辑名字未免有些不妥。录这些的时候Sonny Rollins才只有20岁,好厉害。不过我更喜欢前几首里面含有颤音琴的部分。第一首the stopper里好像录音1:07秒有一声狗叫。

5.5 阴雨绵绵,感觉不适合听太阳光的东西,今天在听Yo La Tengo的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发售25周年。Yo La Tengo的音乐总有点阴湿,我是很喜欢的,但是时不时让我好奇为啥能卖这么好。

5.5 Heaven or Las Vegas (Cocteau Twins)
Cocteau Twins的歌是真好听,Fraser的嗓子如梦如幻。这么好听的歌声,听不清楚歌词也就没关系了。

不过我一直也搞不懂为啥是heaven or las vegas,这俩地方是可以平行比较的吗?想起和父亲一起在vegas深夜暴走遛弯,赌场的灯光和高屋顶假蓝天显得整个城市永远是白昼。但是vegas的妙处在于它是一个笨拙而荒谬梦境,把几个有钱佬不太高明的梦想认真地一砖一瓦投射在沙漠上。看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沙下废墟的vegas:人类的最终遗址并不是废弃的神庙,而是废弃的假神庙,我们荒唐的文明的虚假无意义的壳。从这个角度,没准vegas确实是一种天堂,不是狭义上美国老年人赌博度假胜地的天堂,而是与天堂同样的精神归宿。也许是资本主义天堂。歌是这么唱的(搜索的歌词,以我的听力听不出),

Am I just in heaven or Las Vegas
It’s so much more brighter than the sun is to me

5.8

跟随songs bot的推荐顺藤摸瓜听了听city pop,这曲子太好听了吧!AB’s 的deja vu what a bassline

5.10

在听松下誠(Makoto Matsushita)的《First Light》,1981年的爵士放克(或者说city pop?)。这是昨天推荐bot从竹内玛利亚的plastic love联想推荐的。真的非常好听,令人舒服的歌声。之前听重轻的播客讲city pop制作用声音丰富度制造熟悉的舒适感,在这张上也有体现。额外的特色是,这张贝斯存在感非常强,就好像一台机车,有时候给你安心的速度感,有时候抓住你的心带你刺激一下游走东西南北,还有很多首歌就是贝斯riff带动的放克。搜了一下,贝斯手富倉安生在80年代真实活跃,参与录制了许多音乐,包括中岛美雪和谭咏麟…

下载到手机上,夜晚开车bgm加一

5.12 大象体操

第二曲Go through the night开头用了toe的Two Moon的riff,这首作为单曲去年就放出了,缘由大概是去年三月份和toe一起办了异地线上/线下混合live,那场里凯婷说没法一起演出就“合作”了一首歌。啊,好想再看一场大象体操的live,上次和LITE一起演的那场还恍如昨日

感觉比起上一张专辑underwater一人制作一首的天马行空,这张听起来更均质一些,从头到尾有梦的氛围,也更像一张整体。最后一首和林生祥合作的曲子很动人,生祥用客家话歌唱家乡美浓,歌词我听不懂,但是音调里似乎有些刻在dna里相同的“乡”音,不同的树、不同的花、不同的艰辛母亲和沉默父亲……与生祥乐队硬朗质朴的民族摇滚配器不同,大象体操这首歌的配器是梦幻的,贴合这首歌的主体。(凯婷采访):夢境有非常多的主題,託夢是台灣許多人都有的經驗,這首新歌述說生祥老師夢到過世的父親,在夢中與他相見,沒有過多得對話,就這樣平靜的夢中相會。

5.15 songs bot 推荐我尾崎丰的“15の夜”。十五岁的夜晚,厌倦了课本和学校,不被大人理解,夜里骑着偷来的摩托车,学着吸烟,漫无目的的自由的十五岁。这歌声和耍帅的吉他,太危险了。我想象我十五岁时候骑着单车在雨里绕着环路转,蹬得越来越快,有时候也想切线奔向家的反方向,似乎好像速度够快了就会获得足够大的离心力,把烦心困扰的事情和物理公式一起从脑子里甩出去。虚无的烦恼和虚妄的自由,十五岁。幸好那时候没听过这歌,太危险了(听了也听不懂就是了,到现在还不会日语的我)

5.16

今天在听Kendrick Lamar的新专辑。一转眼离上一张已经过了五年多了。Kendrick的音乐可以听无数遍,不管词只听音乐是一种(本身足够好听),琢磨词是一种(也足够有趣)……这张也照常有许多深刻向内的自我反思写作,而且似乎Kendrick因为熟知公众喜欢对自己进行解读,还进行了一些反解读(或者说对思考之思考)

我有时候也在想到底是Kendrick很深刻还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所以显得“深刻”,我的结论是这个深不深刻本身就是伪命题,向自我的和向社会的深度窥视并不矛盾。非常私人化的、自我剖析的写作,展示了许多并不令人舒服的内容,而自然地与社会关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音乐用以描述社会问题的切入口并不是现成的,也许只好是私人的。大概这也就是为什么Kendrick可以表面上唱他自己的困惑烦恼,也能confront到一个普通听众。如果鲍勃迪伦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Kendrick Lamar仅凭借前三张专辑也可以

5.17 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 (Ornette Coleman)

自由爵士的开山作,没有太多形状规则地到处游走,Ornette Coleman这个四重奏甚至没有和弦乐器,萨克斯短号贝斯鼓,声音像是即兴创作的spoken word诗。但是自由和即兴的区别是微妙而巨大的。自由带有一种近乎hostile却又不破坏性的能量。

查了一下才知道Ornette Coleman如此不拘一格的音乐人居然是(可以说很经典规整的)Modern Jazz Quartet的Percy和Lewis发掘培养的,为了在爵士届搅起新的风潮,赞助了Ornette参加Lennox爵士夏校,帮助签约唱片公司……

掘火翻译过的纪录片《1959 the year that changed jazz》里也讲了这张专辑的意义,片子挺不错的。

5.17 在听Oscar Peterson的Night Train,他的钢琴非常swing,摇摆灵动,有点像Art Tatum。关于Tatum,看到了一个趣闻,OP经常被人拿来和前辈Tatum比较,有一次Herbie Hancock忍不住问OP你怎么看Art Tatum,OP说他小时候弹琴很狂,跟人比琴从来不输,直到有一天父亲带他去听了一场Art Tatum,去之前他还说不管是谁我都能弹的更好,结果Tatum的高超技巧把他“吓得要死”,回家后差点把钢琴顺着窗户摔下去,好一阵子没再弹琴。据说OP后来跟Tatum成了朋友之后也不敢在后者面前弹琴

5.20 在听Stan Getz的合集Getz for Lovers。verve的这系列for lovers出了好多张,主要是舒缓的ballad,比较easy- listening或者说比较咖啡馆,很适合早上或者半夜或者周末听

5.21

听了Thundercat的2020年专辑It is what it is,依旧是有点怪怪的但是很好听,但是好怪,不是音乐上的而是……算是审美上的吧。我也不知道他这个叫什么core,搞怪+冻鳗元素+土味,真是土到掉渣,比如这个mv,加上土到掉渣的歌词,简直无语。但是,音乐又好听得不行,就好像很认真地给你讲土味笑话,而且有些歌甚至挺动人的,但是下一首又给你唱什么龙珠头巾之类的……

5.21

不知道是不是毕业季快到了,今天晚上脑子里在放这首歌

Another turning point, a fork stuck in the road
Time grabs you by the wrist, directs you where to go
So make the best of this test, and don’t ask why
It’s not a question, but a lesson learned in time

It’s something unpredictable
But in the end, it’s right
I hope you had the time of your life

本科毕业的时候在KTV唱这首歌。一转眼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歌听着总有种宣泄的感觉

5.24

Momentary Bliss (Gorillaz)
今天继续在无限循环Gorillaz,发现这首Momentary Bliss真的非常非常像the Clash的歌,比如London Calling,可能是英国小混混式喉咙发音的声音质感。没听过这段的vocal说唱歌手showthai,他这段“There’s a hole in your pocket, so you cannot find the change” 就很像“A nuclear era, but I have no fear”的调调。顺藤摸瓜听了一下这哥们的说唱,这个口音的说唱让我想起来看电台采访英超球迷痛骂教练那种感觉……

5.31 今天没吃早饭,但是又听了一遍Wilco的新专辑Cruel Country。Wilco后面的几张专辑不断地提醒我其音乐的本源来自于乡村摇滚。听了一部分Jeff Tweedy的音乐写作方法之后,也意识到Wilco是个人情绪化的。这张我觉得很像96年的Being there,有区别,96年是一场实验的序曲,22年是实验后的回归了。

5.31

今天听了Belle and Sebastian的现场,期待了很久,也算是无比繁忙的一周里的小调剂。Belle and Sebastian的特点是声音比较丰富,没想到巡演居然有九个人,鼓、电贝斯、低音提琴、小提琴、吉他、主唱、两个键盘,还有一把小号。还有一点很惊喜是每首歌都有对应的视觉效果演出,大部分是老照片拼贴,也有两个制作很不错的动画(好多原画啊)。主唱Stuart Murdoch挺逗的,还给大家看了看在市里旅游的照片。

总之挺开心的,终于听到了。五年前来这边时候因为去系里活动而错过了。Stuart问观众五年里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搬家、结婚、养狗,还挺感慨时间飞逝的。不过我也终于快毕业啦!虽然这么说,听到新歌里唱
I was yelling in my sleep
I was crying feeling week
Do we have to feel this way?
It wasn’t like this yesterday
还是有点难过

影视

5.16 看了Ronny Chieng在2019年的Netflix special,还挺有趣的。我之前在各种地方看过一些他的clip,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他的风格,段子经常还是围绕着经典亚洲刻板印象做文章,加上大吼。这次从头到尾看了一个show感觉其实很挺不错的,确实他的表演有时候比较依靠重复念叨一句话,但是念叨来念叨去倒还挺逗的,除去经常看到clip的几个段子之外剩下的不那么刻板印象的也很好玩。最后赶飞机的笑话甚至挺好笑。查了一下他的个人资料才发现他2015年来美国2016年来了Travor Noah的节目里著名的反驳fox news白人采访纽约唐人街的短篇才火起来的。那短片看完我觉得这个人挺逗还去搜过他,原来这几年下来已经这么火了

5.16

看了一集Netflix上the Standups短篇集的Brian Simpson,他这些段子好好笑啊,几个黑人自嘲的段子都很逗,而且还挺有意味的(关于黑人像美分硬币一样虽然在所有地方都合法但是一下掏出四五枚就坏事了,还有关于警察如果可以因为害怕开枪那么警校毕业考试应该去鬼屋),笑死我了。挺喜欢这个系列的,半小时一集都很精华

……之后随便看了一点Jimmy Carr,倒是半分钟一条连珠炮一样讲段子,但是讲了三分钟就给我恶心跑了……难以相信英国人的屎尿屁/阳具笑话level

5.26 看了Petit Maman,本来对题材有一点点存疑,看了感觉真好,情感特别细腻,小演员演得也很好,眼神和大人还有一些照应。我最喜欢的是整体含蓄又有层次的情感,似乎很多语言包含在无言的动作里。有几个镜头拍的特别漂亮,穿过长廊,和在汽车上的驾驶镜头,给我一种“大荧幕真的是魔法”的感受

也再次提醒自己该去看燃烧女子肖像……

研究/工作

5.3 看到用微软的Tay bot作为机器学习/AI机制不明晰可能带来可怕后果的恶兆,来警示人类对ai不能盲目信任,否则会威胁文明社会。我觉得这件事里ai只不过是一面镜子,你人性就是这么一滩烂东西。不光是聊天bot,我觉得所有ai歧视问题都很明确地有其对应的真实社会问题,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ai的镜子赤裸裸地放大这些部分,于是人照镜子发现自己很丑恶,反而怪罪镜子。从这个角度我很悲观地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并不能通过下一次ai革命来解决,可能只是比起改变自身面貌,修改镜子更容易一些………

5.5 我决定把之前项目的代码重新写+跑一遍……感觉工程量不小,但也算是弥补一下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写论文属于“研究”范畴,做package属于“工程”范畴,不能假设package用户都读过论文,要写成即插即用的样子(也就是by default一切都好用)。哪怕是专业用户也很可能没耐心选择参数

5.6 时隔三年又见到办公室邻桌的同学,才得知他也退学了。这几届同学里陆陆续续退学了好多人。无奈的是,因为同届因为有一位同学入学时候就很强毕业去当了教授,甚至纸面上看我们这届算是“出路不错”的成功一届。我们系这种失败的学术训练就像斯巴达战士训练一样把人扔进山谷里,只取能爬出来的勇士,剩下的自生自灭。不是退了学就是在苦苦挣扎准备草草毕业。跟同学一起走回办公室,还几本没读完的书,他说你记不记得五年前我们八个人还老一起在这边吃饭。时间一下就过去,一地鸡毛。他说美国也一地鸡毛,准备过几年回德国老家。我说我们连别的地方都没得去。唉

今天办公室窗外绿油油的,又是一年草木茂盛的时节了。

5.19 email

把这件事做完了,感觉舒了一口气,收拾了12年的四万封邮件就像给老房子清理一样,挺累但是还蛮爽的。在整理这些邮件时候我意识到几件事:

1. 两三个月以前的邮件基本上已经完全失去时效性,不可能翻回去看,如果需要查看也是通过搜索(收发件人/收发时间/标题内容)而不是一页一页翻,所以,把所有老邮件都archive是非常有道理的(archive=不显示在inbox但是依旧在all mails里,不删除、不影响搜索)
2. 虽然Gmail有自己的promotion 广告邮件自动label,但是广告邮件如果不读就是白白占着储存空间,还不如全部unsubscribe后只留有兴趣的,这样倒可以有读的欲望,而且可以给邮箱减少负担

按照这个视频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新-邮箱使用流程

– 把inbox设置成显示multiple inbox,设置几个分类label,这里建议的是“需要回复”,“等待回复”,“稍后阅读”这几个
– 保持主inbox里永远没有邮件:每天把inbox里剩余的邮件阅读/分类,并archive
– 处理邮件时按照分类分别处理

至于4万封老邮件如何处理,我按照发件人批量删除了许多广告/推送邮件,重灾区是Facebook提醒和各类烦人广告,archive了所有稍微重要一点的信息比如银行提醒和amazon账单。最后,剩下了两万五千封邮件,创建一个新的filter把inbox所有邮件全部archive掉,现在inbox清空了

游戏

5.6: 逆转裁判。打完了第二部前三个案子,体验不错。第二部游戏上来说探索更方便了(指示清晰一些),法庭部分也更复杂了一些。通灵和马戏团的案子都是虽然作案手法并不难猜但是就算提早猜出来了后续辩论也很有意义。

5.7 赛伯朋克 我知道这游戏bug多,但是没想到这么多,在第二个重要任务里,10分钟之内发生了两个恶性bug

1. 正在跟某位NPC边说话边走,我抢先进入了下一间屋子,导致该NPC凭空消失,从而导致下一间屋子的剧情无法触发并空间错位
2. 战斗中开了一扇门,这扇门的模型变成了一个无限延展的平面,占据了整个屏幕,卡死了ps4(帧率降到个位数),我进入下一个屋子后这个平面还在继续延展占用渲染资源直到游戏完全卡死

5.12

打通了天外世界Outer World,黑色幽默太空rpg,剧情对话、人物塑造、和探索乐趣角度上都做得特别好。我觉得很需要这样的游戏:它在玩法、美术、视觉、和剧情叙事上都没有任何创新,但是能够在经典的“不靠谱飞船团队大闹宇宙殖民地”框架内,把每个冲突和每个任务都做到充满趣味和滋味。

我最喜欢的是对话写得比较风趣而且所有的NPC都有点自己的性格,就连短暂出现的接头员Carmen Imagawa,也三言两语之间体现出她观鸟狂热爱好者的特质。还有一点是任务指示和剧情提示非常清晰,不用太费力就能理解比较复杂的势力冲突,或者说不用完全理解也能有代入感。中文翻译做的也特别好,把大部分梗都体现出来了(我听的是英文语音)

胡思乱想

5.23 我不喜欢泛指的韭菜这个说法,因为我觉得跟韭菜本菜不同,人是被割才成了韭菜的,是相对于镰刀而存在:是镰刀制造韭菜,就算割的是狗尾巴草,割下来也成了韭菜;而不是韭菜制造镰刀。说你是韭菜,而不说你被镰刀了,来指代这个关系,其实是倒错了因果。

不过或者说有时候镰刀比较抽象没有实体,让我想到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里总提到中华文化是一口大酱缸,也许这个比喻更好一点,有时候没人主动但是文化氛围整个被动地丑恶,人一面自己臭烘烘,一面腌渍周围人也要臭烘烘。所以我觉得你可以说人是酱菜,为伟大酱缸添砖加瓦与它一起遗臭万年了,这不错,但是说人是韭菜活该被割,我觉得道理上不对。

5.24 美国又有massive shooting,唉,之前有个朋友每次发生这类事件就在Facebook上转一遍洋葱新闻的这条文章“悲剧无法避免——唯一的悲剧频发国如是说”。但是这几年过来,我觉得这个新闻从讽刺戏谑变得愈发冰冷惊悚,似乎并没有讽刺意味了: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泛滥的枪支是刻在国家骨子里的必需品,而俄式轮盘赌一样惊险的生活赌来的,又只是倒退的社会进程、更疯狂的贫富差距、和各种扭曲的人性。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枪支无法阻止、立法倒退无法阻止,美国人跟我说,你要变成公民去投票,你要买枪保卫自己,那所谓自由岂不是全部骗人的。

5.25 看到tl提到非典,想起2020年新冠刚开始时候,我妈找到了我小时候写的随笔博客,第一篇开头我写道,“2003年4月的一天,我不幸染上了水痘。水痘没有好,SARS病毒就向北京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在这个神似变形记的开篇之后,我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小时候的时间感受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锥形,学校停课之后,非典、消毒、空中课堂直播,和坦克、导弹、伊拉克战争直播,和茅芦根水的味道混在一起。每天两次,我等着新浪网更新病情数字,记录在我的excel表格里并更新我的折线图。上午读书,下午在停车场打羽毛球,书有时候读不进去,球有时候会飞出去。长大了才渐渐明白这段生活意味着什么。昨天和家里通电话听目前的管制措施,坐公交到区之间的交界点步行跨越管制,我说这让我想起莫迪亚诺写纳粹管控下的巴黎,你需要时刻准备好证件,你的邻居随时可能消失。而这段时间过去之后,没有人愿意再回忆起。就像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姥姥家邻居的身体不好完全是非典后遗症。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在经历什么样的三年

快速搭建Hugo博客(GitHub+Vercel+Hugo)

想搭建一个Hugo博客有一阵子了,最后按照塔塔的介绍搭建的。https://mantyke.icu/2021/hugo-build-blog/ 略有改动。操作于MacOS平台

基本概念 who is who

Hugo是什么

博客(或者说网页),有两种,静态和动态。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后端。我想到的比喻类似于:

静态网页类似于博物馆,不管你(访客)来不来,展品(网页内容)都在那里并且永远一成不变

动态网页类似于餐厅,你(访客)来了,后厨(服务器)才开始根据你的点单,从后厨的冰箱(数据库)拿出材料来制作菜品(网页内容);这个形式也允许你(访客)与后厨(服务器)有更多互动

动态博客的例子是Wordpress,也就是这篇文本所在的博客,静态博客的例子就是Hugo了。Hugo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博客书写方式,博客的内容大体分为了三部分:

  • 博文内容:博文采用了markdown语法,每篇博客就是一个markdown文件(.md尾缀)
  • 博客设置:诸多设置都在config文件内,包括博客的名字、作者简介、网页宽度、等等等等大量可以个性化(也可以不个性化)的设置
  • 博客主题:预先写好的主题,可以从网上下载放在theme文件夹,在config里更换,轻松换皮

而Hugo这个程序所做的,就是把主题、设置、和内容编制在一起,制作一个网页。对,Hugo所搭建的博客,本质而言就是一个html页面。

GitHub和Vercel又是什么

上文提到,Hugo把主题、设置、内容编制起来制作网页。如果你在本地安装hugo,那么网页就可以在本地浏览了。如果想要分享网页让整个互联网浏览,那么仅仅在本地生成网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时时刻刻联网的服务器来储存和提供这个页面。再打个比方:

你发明了一种好吃的蛋糕烤法。你先在家(本地,你的电脑上)试了试:你把面糊(博客内容)倒进模具(博客主题)并设置烘培温度(博客设置),送进烤箱(Hugo),烤箱(Hugo)帮你制作好了蛋糕(网页)。

但是别的朋友没能吃到你的蛋糕。于是,你把面糊+磨具+温度一起送到了一个大仓库(GitHub),又邀请了一个帮手(Vercel)帮你用她的烤箱(Hugo)制作了蛋糕并放在集市(互联网)上。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吃到你的蛋糕了。

在此之后,如果你要更改面糊(添加新内容/更改旧内容内容)或者磨具(更换theme)或者温度(更改设置),只需要把新的“面糊+磨具+温度”组合上传到Github,你的帮手Vercel就会用新的配方制作并更新网页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GitHub库房来储存我们的博客,还需要一个链接在GitHub上的Vercel账号来托管我们的网页。

域名是什么

域名是博客的地址。服务器一般只会有一个IP地址可供访问,但是IP地址很难看又难记,不如用个性化的网址。如果不购买自己的域名,按照这篇文章的步骤进行,Vercel会自动分配一个域名,域名可以事后再改,不用着急先准备好。

域名设置需要两步:

  • 购买一个域名(去Godaddy或者google sites上挑选购买)
  • 告诉全世界,这个域名属于你的博客 (设置DNS的Record,这一步在Vercel里)

准备工作

Step 1.a: 注册Github免费账户

需要非中国大陆邮箱。GitHub现在的注册流程变长了,最后会问是否是企业用户,选择个人免费账户即可。

Step 1.b: 安装Homebrew (OsX平台的环境管理,可以理解为App Store for 程序).

打开terminal (可以cmd+space调出快捷搜索,输入terminal打开)。复制粘贴这个命令并敲击回车运行,这会在你的Mac上安装Homebrew,后续我们会用Homebrew安装Hugo

/bin/bash -c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HEAD/install.sh)"

整个过程可能稍微长一点(机器会安装相关组件),虽然也有更快的办法直接安装Hugo,但是我觉得homebrew一旦装好还是很有用的,耐心等一会儿

Step 1.c 安装Hugo

我们用Homebrew安装Hugo,在terminal里输入

brew install hugo

连接本地-GitHub-Vercel

Step 2. 本地-GitHub

首先,我们需要让Github与本地机器建立一个安全的联系。这个链接的办法就是制作SSH key pair。至于什么是SSH key,这篇wiki讲的很好 SSH密钥。简单而言就是:

我们生成一对钥匙:公开public和私密private,私密的钥匙我们在本地私密保存,公开的钥匙交给GitHub。这样将来向Github传输信息就不用每次都登陆了,因为GitHub认证了这台电脑的主人就是你。

  • 制作密钥的具体步骤可以完全一步步复制官网 官网docs:制作密钥
    • 官网也提到,请注意,过程中会询问Enter a file in which to save the key和Enter passphrase,这两步直接按enter跳过。这样一来key会保存在默认位置,方便直接使用后续的代码。不要passphrase,是因为GitHub Desktop目前不支持。

Step 3. Github-Vercel

这一部分完全按照塔塔的攻略里“#搭建博客”这一段进行,写得比我清楚明白多了。小球飞鱼的Hugo教程。教程里没有提及域名设置,我写在了下一步。

这步结束之后你可以登录GitHub网页,发现你的repository里多了一个hugo文件夹。这就是你的博客文件夹了!

如果你输入你的域名,就会发现已经有一个示例网页了!(激动人心)

Step 4. 设置域名 (optional)

没有购买域名可以跳过这步。

Vercel里有一步会询问这个project使用什么域名。可以发现已经默认填好了一个随机的Vercel域名。如果此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域名,可以填写自己的域名(比如cronopio.space)。Vercel会告诉你如何把域名交给Vercel托管:一般需要更改DNS server和A record。

这是为啥?你购买域名只是得到了这个网址(比如我的cronopio.space),你需要DNS server不断地帮你把通向cronopio.space的访问正确地指向网站的服务器IP。而现在我们用的是Vercel的服务器,所以需要指向Vercel。这一步没法在Vercel里设置(因为Vercel并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个网址),只能去你的域名管理网站设置。

具体步骤根据你的域名购买方而不同,比如我的域名在Bluehost,我需要在Bluehost进入Settings-Domains-DNS servers,把默认的server改成Vercel提供的两个地址。

如果Vercel提示还需要更改A record,那么我们继续在域名购买方的设置里删除原本的名为@的record,用Vercel提供的信息增加新的A record

Step 5. GitHub克隆到本地

下载并打开Github Desktop这个App。登陆账号,在Let’s get started页面选择你GitHub里的hugo这个repository,右下角克隆到本地。选择一个本地位置存放这个文件夹(想好放在什么位置,以后更改位置比较麻烦)。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本地文件夹。

你所做的所有本地更改,都会显示在GitHub Desktop的左边栏。点击commit会把本地更改提交,再点击push会把本地更改同步到GitHub仓库里。Push之后Vercel会自动发现你的更改并更新博客。记得commit后要Push才可以。

现在你可以试试看本地生成博客。在我们的博客文件夹打开terminal。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Finder里找到博客所在文件夹,右键菜单最下面会有New terminal from here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cd命令:

cd <替换成你的blog路径>

比如我的博客在Desktop/myblog/blog,我就输入 cd Desktop/myblog/blog。你可以活用几个命令来navigate:

  • cd是change directory的缩写,cd 可以更换目前的文件目录位置
  • cd .. 可以回到上一层目录
  • ls 可以现实当前文件夹内都有什么

在博客目录打开terminal后,我们试着让本地的Hugo帮我们制作网页预览:

hugo server

如果失败的话,说明当前目录并不是博客根目录。如果成功的话,terminal里会显示success,并且给你一个本地网址。在浏览器打开,这就是你的博客当前的样子。还记得烤蛋糕的比喻吗?这就是你家的烤箱(本地Hugo用本地文件)烘培出的蛋糕。

现在任何本地的更改都可以实时地显示在这个网页上。等看够了,就在terminal里按control-c关闭Hugo server。

安装主题,修改设置

像塔塔的攻略一样,我也先安装了MemE这个主题。此处我用了terminal安装。在我们的博客文件夹打开terminal

cd <替换成你的blog路径,同上>
git init
git submodule add --depth 1 https://github.com/reuixiy/hugo-theme-meme.git themes/meme
rm config.toml && cp themes/meme/config-examples/en/config.toml config.toml

主题安装好了,现在再试一次terminal里输入 hugo server 就会发现网页换主题了!

下面我们试着更改一下博客的设置,用文字编辑器打开config.toml,更改网站名字、作者名字、作者email,等等。

MemE主题提供了一套中文的config,更方便理解每一行都是干什么的。

修改之后,进入GitHub Desktop,左下角commit changes,再在右边点push。就更新到GitHub库房了。这时候我们在浏览器输入我们的域名,就能看到博客更新主题和设置了。

发送第一篇博客

首先,在我们的博客文件夹打开terminal,输入

hugo new ”posts/第一篇博客.md“

这个命令在content/posts文件夹里成生了新的一个.md文件。

打开发现Hugo已经帮我们写好了一部分,包括标题,发表日期,是否为草稿,等等。Hugo生成的文件含有的这个台头帮助hugo整理文章,让我们的博客井井有条。如果想要加上tag和category,也可以在抬头这部分输入。具体方法参见塔塔的教程。

如果希望以后的新博客.md文件都自动含有tag和category,可以在archetypes文件夹下更改default.md,把tag和category写进去。

现在我们可以在这里写第一篇博客了!保存后,进入GitHub Desktop,再次commit并push,第一篇博文就显示在博客上了!

Installing Rglpk on CentOS 7

Rglpk is an R library that links the GLPK package with R interface. This package is required by the igraph package to perform cluster optimization tasks. Due to some CRAN policy update, the embedded GLPK in igraph (and Rglpk) is removed, and users can not longer get GLPK installed with a simple R installation command.

So here is the solution from stackoverflow: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5114771/glpk-no-such-file-or-directory-error-when-trying-to-install-r-package

Install GLPK in a local directory:

wget http://ftp.gnu.org/gnu/glpk/glpk-4.54.tar.gz
tar xfzv glpk-4.54.tar.gz
mkdir GLPK
cd glpk-4.54
./configure --prefix=/home/<username>/GLPK
make
make install

Install Rglpk (0.6-3):

cd ~
wget http://cran.r-project.org/src/contrib/Rglpk_0.6-4.tar.gz
export LIBRARY_PATH=/home/<username>/GLPK/lib
export LD_LIBRARY_PATH=/home/<username>/GLPK/lib
export CPATH=/home/<username>/GLPK/include
R CMD INSTALL Rglpk_0.6-4.tar.gz

各类物件使用感想 (常年持续更新)

想介绍一下使用顺手的厨房、卫生、办公工具。大部分购自北美。评分=性价比or推荐程度。整理的形式受了嘟友 椒盐鸵鸟 的安利表的启发

评分:1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2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1星:不推荐,完全不值

2星:不太推荐,用处不大

3星:还可以,但不太理想或者有同类更好的

4星:推荐,满足需求

5星:强烈推荐,改变生活体验

猫猫

猫砂垃圾桶 Litter Genie Plus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一步解决铲屎的臭问题。原理很简单,是一个超长的垃圾袋,配合一个紧密密封的卡子装置封住气味,用起来极其方便,放在猫砂盆边,大概每周扔一次就行了(一只猫的用量)。唯一的不足是refill的垃圾袋比较贵,大概平均下来每月7-10刀。但是市面上没有同类产品,知足了。

更新:养二胎之后已经买了三个垃圾桶用了。

生活

小电器

加湿器 Honeywell Cool Moisture Humidifier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我家买了两台霍尼韦尔的加湿器,一台的型号就叫Cool Moisture Humidifier另外一台叫 “800 square foot 1.1 gallon cool mist humidifier”,名字虽长却朴实无华。加湿器有两种原理,一种是喷出水雾——一般体积比较小,肉眼可见地“加湿”,但是其实作用范围不大,只适合给植物定点加湿。另一种是蒸发型加湿器,适合家庭使用。这种加湿器的原理特别简单,就是一个大风扇把空气从进气口吸进来,穿过浸湿的滤网,再从出气口出去,从而一边换气一边加湿。滤网浸在一定高度的水里,而机器的一半大小都被水箱占据了。构造太简单了也(大风扇+滤网+水箱),完全不想称之为机器。两台机器主要区别在于颜值,为了通气量和储水量,加湿器一般都不太好看,后来这台还稍微好一些。

使用起来还算方便,我家非常干燥,就算是1加仑的水箱也需要每1-2天添加水。一个不方便的地方是无法自动控制*(只有 关机-小风-大风 几档),如果忘了关机就会一直吹着,倒也没什么坏处。滤网需要每隔一阵子更换,否则会发霉!霍尼韦尔自己的滤网又贵又不好用,网上都推荐第三方的滤网,亚马逊上可以很便宜地获得。

*:我试过把这个机器“智能化”,只需要把电源插在可以联网控制的插座上即可。可惜我买到的智能插座全部都是破烂货,否则可以试一试 湿度表-智能插座-加湿器 的方案。

空气净化器 Coway Airmega 200M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净化器很适时地解决了前两年刚养猫的轻微过敏问题,PNW每年的山火烟雾问题,等等。我观察新冠疫情开始之后美国的室内餐厅咖啡厅的换气基本上也是Coway的机器,说明其耐用性:365天永远开启,运转几年也没什么问题。餐厅一般用的是Coway AP-1512HH这款(你肯定见过),和200M这款出了壳体样子之外没有任何不同。可调几档不同的换气出力,以及一个自动检测+调整的Auto模式,我家就一直设置在这个模式。传感器还是很敏感的,在山火/做饭/给猫换猫砂等烟尘较大的情况下会快速自动开大功率。因为是大厂子通用型号,滤网等耗材也很方便购买,价格也不贵,非常值得拥有。

SAD光疗灯 Carex Day-Light Classic Plus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治疗季节性情绪紊乱症(SAD)的灯,原理是发出温暖的光来弥补缺少的太阳光,来缓解冬季日头太短造成的各种季节性抑郁情绪。这种灯的用法是早上照射30分钟左右,让身体充满能量(说明书里还说,不要照太多,会overenergized),并且有科学依据,是真真正正的治疗产品。选购主要看耐用性和瓦数,瓦数充足才有效果(普通台灯是不行的,不管色温多暖都不行,因为功率太小)。这台灯的个头特别大,摆放其实不太方便,尤其是我们的餐桌不大的情况下,总需要搬来搬去。用了第一年确实有效果,可是我们开得时间有点太久了(有时候就当作照明),以至于用了一年就有一点点坏了,开20分钟以后会轻微频闪,需要关掉冷却一会儿。总结:SAD灯对于某些地区的居民还是很有必要的生活补充,但是不要开太久…

智能家居

智能灯泡 Philips Hue White

评分:2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是无hub版直接用蓝牙操作的白色智能灯,可调亮度/色温(也就是dim),色温大概从2000k到6500k,适合客厅顶灯。颜色很好,暖色很舒服。相应速度还不错,可以用alexa语音指令操作,自己的app也算好用(虽然我几乎从来没用过,alexa不理我就直接上手操作了)。

问题在于,产品的思路与我使用习惯不和:我一天之内会经常调整亮度/色温,语音/手机操作有时候不如直接上手,而实现这个“手动”功能需要额外的“智能开关”,整套设备成本太高了,四个灯泡+开关近乎100刀。于是后来,我把客厅灯开关换成了非智能的物理电感dimmer开关(我动手能力真强),这个方案虽然Philips官方不推荐,但是灯和蓝牙都照样能用,缺点是在“dim”状态下开灯的响应速度变慢了,也很不理想。最后的最后,我把智能灯泡拆掉换回了普通LED+dimmer的方案,方便,成本低(智能灯泡也是灯泡也会坏,15刀 vs 5刀还是差很多,5刀一个的普通灯泡已经是同类里质量最佳了),而且低亮度下更好看。

智能门铃 Arlo Essential Video Doorbell Wired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可以算是附近闹安全问题之后的panic purchase。主要功能是给每一个按门铃/走近driveway的人录像,并且可以实时监控。我选择的是有电线版,安装比较方便,只需要拆卸原来的门铃并且连接线路即可,充电版本应该更简单。壳子卡稳后还是比较结实的。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视角广,分辨率高,夜视也很清晰,配套的app(需要订阅,每月$3)使用/监控/对讲都非常方便。非常快速地录像并上传云端。

美中不足是机器只能绑定一个账号,对象和我并不能同时登陆(不过后来发现可以“授权”给对象的账号)。一个意想不到的用处是可以快速查快递,或者足不出户看是谁按门铃。至于安防,说句实话,希望这东西永远用不到真正的安防用途。

智能摄像头 Wyze Cam V2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设计很简单的智能摄像头,视角宽,有自动动态捕捉,夜视也比较清晰。我很喜欢摄像头的设计,可以很方便地调整角度。机器本身很轻,我们用3M无痕墙贴贴在墙上就好了,连接一根USB线,可以很方便地换地方。Wyze的免费服务包含了自动抓取动态并上传12秒视频到云端保存14天。相机如果插一张microSD卡就可以持续录像(没有SD卡的话只有一段一段的12秒短视频)并回播放,直到SD满了自动清理最早的录像。我不清楚这类设备的安全问题,没法评价。我家是用来监控猫猫的生活。在外出的时候非常有用,可以随时打开看一看猫在哪,干什么,有没有好好吃饭之类的。比“宠物摄像头”便宜多了,而且还好用。有一个缺点是,虽然摄像头支持双向音频(录音+喇叭),内置的喇叭实在是太难听了,不过我们基本上不用这个功能。

智能暖气恒温器 Google Nest Learning Thermostat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美国很多家庭的暖气原理很简单,一个锅炉,只有开/关两档,由恒温器控制。恒温器就是一个温度表控制的开关,连在控制线上:“若温度<设定温度,锅炉开,否则关”,一般接两根控制线(24V)和一根地线。智能恒温器的根本用途和普通的没差别,智能的优势在于:

  • 可以在家里内网链接更多的温度表,实现以“人在哪”为本的温度控制;
    • 例:把一个小传感器放在卧室,白天按照客厅温度供暖,晚上按照卧室温度供暖。
    • 例:半夜太冷了开暖气,不用跑去客厅
  • 链接网络wifi,可以远程控制温度;
    • 例:出门旅游时候把温度设到最低安全温度,回家前提前烧热
  • 有一块小屏幕,可以显示天气预报温度。

这三点都有切实好处,结果就是确实可以省燃气费、方便随时随地调整温度、天气温度还挺有用的。而且许多地方政府会给此类设备rebate,买完凭借发票退一部分款,到手价格还算比较便宜。缺点是——智能恒温器也只不过是“若温度<设定温度,锅炉开,否则关”的控制器,并不能实现分屋分层供暖等等——这些需要安装更新的HVAC设备。

音乐/娱乐

CD播放器 MANTY-CD – Syitren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机器让我很纠结,设计真的很好看,而且功能正好是我们需要的:播放CD、支持蓝牙输出、体积小巧、*不要*内置音箱。因为是国产机器,我们从阿里上买的海运过来,外观真的很惊艳,比同类产品漂亮多了。可惜用了两个月就坏了,拆开看,内部电路比较简单,似乎是传动轴润滑不好,但是上了油并没有解决。

蓝牙音箱 Anker Soundcore Motion+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东西真的是one of a kind,音质和音量都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不太大的壳子里塞下了密密麻麻五个喇叭,高频低频都很饱满。块头比较沉,但是电量足,可以播放12小时(本质是大充电宝),甚至还防水,满足了一切室外要求。EQ似乎可以通过app链接调整,机器上有一个Bass Boost开关,一键增强动次打次,我基本上一直开着这个boost。

老实说这是第一次让我知道什么叫room-filling的音箱,不只是声音大小(这个可以调),而且是那种饱满的感觉,听流行音乐、饶舌、摇滚等等贝斯很足的音乐非常过瘾。如果本科时候有这样一个神器,完全可以称霸整个宿舍楼了。而作为一个对音量很敏感的人,我甚至没试过这东西最大能制造多大声音。

两个缺点:虽然内置了有线连接口,但是蓝牙没法关闭,开机自动开启蓝牙。我在办公桌上打开音箱,会自动把对象的蓝牙连接“抢”过来,给正在上班开会的对象造成会议事故。或者我离开办公桌一会儿之后电脑休眠,又把对象的蓝牙连接“抢”过来。虽然我家的蓝牙设备都有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有蓝牙开关至少可以让我选择安心地有线连接。另一个缺点是,听爵士和古典音乐能感觉到声音站在高频低频两头,中间有点空虚。当然了,正确的用途可能是和朋友爬梯狂嗨/户外野餐,而不是开10%的音量在办公桌上用…

收音机/蓝牙音箱 MUZEN OTR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樱桃木制复古小音箱,外形和颜色都特别好看,摆在架子上、绿植边、沙滩上都很配。还附带一个精致的革制小箱子。有蓝牙、FM、3.5mm三种输入方式,音质挺不错的,电池也算持久。我们在家拿它听podcast用,有时候出门去海边晒太阳也带着听音乐。现在用来给猫听广播(锻炼不要害怕声音)

唱片机 Fluance RT81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以我的理解,唱片机的质量主要需要看马达种类/质量,稳定性(不能晃),以及读取头(至少要可调配重压力)。功能而言,看需不需要preamp等等。对于我这种随便听着玩的,这款机子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有升级空间(换读取头,外接preamp等等),跟差不多价位的LP120比起来外观更收敛精美低调一些。

书架音箱 Micca RB42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被动音箱(需要连接功放),在客厅的书架上放音乐,声音效果非常好,比起MB42X而言低音更丰满一些。我的采购建议来自reddit r/HTBuyingGuides/

书架音箱 Micca MB42X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被动音箱(需要连接功放),Reddit上推荐的“最佳性价比”,用来在工作桌听音乐,我耳朵比较敏感没有开声音太大过。我的采购建议来自reddit r/HTBuyingGuides/

功放 双木三林SMSL A12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非常好的满足了我的需求(唱片机+蓝牙双输入,被动音箱输出),推力很足,噪声低,用起来也方便。我特意选择了物理开关切换蓝牙/唱片机输入的型号,原因是不想要再多一个遥控器了。缺点是——但是这也没办法不是这个设备的错,而是蓝牙的普遍问题——蓝牙默认链接最近链接过的设备,于是只要我对象手机没关闭蓝牙,就一定连不上我的任何设备,影响体验。

智能音箱 Echo Dot 2nd Gen & 4th Gen & Echo Flex

评分:2.5 分,总分为 5 分。

刚搬进公寓时候淘了一套便宜的旧音箱,但是配套的接收器只有CD和电台,没法从手机/电脑端无线连接播放,于是买了Echo Dot第二代作为蓝牙接收器。主要功能是作为蓝牙接收器播放音乐(已经不这么用了)、查天气、查时间,但是并不能操控有一些智能灯。2020年黑五搭配智能插座更新了第四代,自带音响的质量稍微上升,而且能开关飞利浦的无hub智能灯了。毛病主要是:回答问题后永远自带“by the way”广告介绍新功能,无谓地啰嗦。指令识别经常不准。Echo Flex用在卧室作开关/听天气预报,声音质量像是20年前的大喇叭一样刺耳。

Affiliated Link: https://amzn.to/3HFgRSd

蓝牙耳机 AirPods/AirPods Pro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两个终于也算是使用时间超过一年了,主要用来开视频会议,有时候在咖啡厅听音乐。我认为对于苹果用户而言都算是物有所值的产品。但是我并没有使用过任何别的牌子的蓝牙入耳耳机,所以也没法合理对比。就自己的使用体验而言,好处主要在于电脑/手机无缝切换,盒子充电方便(而且和手机共用线口)。Pro的降噪功能在嘈杂环境里工作很有用,音质也很不错。用了一年也没摔坏。

电视盒子 Apple TV 4K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算是冲动消费,在朋友家看到可以非常方便地控制YouTube,Netflix等app,还可以手机输入搜索,比起电视自带的三星操作系统舒服多了,于是购买了。使用体验,确实比“智能电视”本身好用,UI更合理,操作也更顺滑,整合了各种流媒体平台以及Apple Music,让电视使用率提升了。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用Apple TV的遥控器开关电视/调整音量。苹果家族设备直接投屏也很方便(之前需要付费App……无语)。能在电视上玩Apple Arcade游戏也很不错,我们在电视上玩了Alba和Tangle Tower。缺点是性价比,比起同类盒子,这个也太贵了(而且我们是全价购入,买了之后一周就打折了)。我们也不常看剧,对于Apple TV+的使用率也非常低。总之,这个盒子提升了电视机的使用体验,但是这些功能我认为是电视机本身应该做好但没做好的。

卫生

蒸汽拖把 Shark S3501 Steam Pocket Mop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清洁木地板一把好手。热得很快,蒸汽轻松清理各种污渍,还可以减少化学清洗剂使用。对于厨房等顽固污渍(尤其是油污)很有效。拖把头是布面,比较方便清洗,我一般是趁热用洗洁精手洗,替换的拖把头也很便宜。唯一的麻烦事是电线绳子在干活时候很碍事,但是许多测评说只有有线的蒸汽拖把功率足够大,无绳拖把由于电池容量原因可能热得慢。

手持吸尘器 Dyson V8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用了五年了,清理地毯沙发地板一把好手,几个不同吸头各有特异功能。虽然体积小,却可以胜任一些重活比如清理建筑碎屑/大量猫砂。原装电池在第三年罢工之后换了国产副厂电池,又是一条好汉。原装地板刷头被我替换成了副厂刷头,更便宜,而且甚至更好用。

因为我对于清理效率的追求比较高,一直是以最高马力运转,电池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清理较大的区域可能需要多次充电,充电时不可工作,这是唯一的缺点,可能后续几代有所改进。

马桶清洁刷 Clorox ToiletWand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刷马桶不用“上手”了,浸了清洗液的可抛式的刷头,一次用一个,极大改善清洁体验。

扫拖机器人 RoboRock S6 Pure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吸力很足,自动规划路线功能也不错,比我原来用的无头苍蝇式机器人强多了。拖地功能聊胜于无,原理就是吸尘器屁股后面拖着一块湿抹布,水箱缓慢滴水保持抹布湿润(所以充电时候需要卸下来),效果一般还很麻烦,我就把这个组件拆了。家里装了许多地毯之后,有一个缺点是经常卡死,太频繁以至于经常被遗忘在沙发底/餐桌下/墙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失去了一些清扫效果。用起来确实省了很多人力,但是对于这个价格而言还是不太理想。

Affiliated link: https://amzn.to/3GEUuv7

除灰尘毛发刷 OXO Furlifter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非常好用的布面除毛刷,适合有宠物的家庭清理沙发和靠枕。比同类产品(尤其是胶粘滚)强太多。

厨房

咖啡

胶囊咖啡机 Nespresso Essenza Mini + Aeroccino3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雀巢Nespresso有两个类型的机器,都能做浓缩咖啡shot。这款是original系列,和真正的浓缩咖啡机类似的高压原理,胶囊0.7刀/杯,口味选择丰富。vertuo系列机器原理不太一样,胶囊贵一些。这机器清洗比较方便,也挺好看。能做浓缩咖啡espresso和lungo(萃取时间更长量更大)

Aeroccino3是组合里配套卖的奶泡机。我原来觉得不需要,纯粹因为便宜买的。有冷热两档。奶泡头和转子的链接靠磁力,清洗非常方便。单独买可能不值。组合起来不错。

咖啡磨豆机 OXO Brew Conical Burr Coffee Grinder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功能强大的磨粉机,从粗到细可以精密调整,达到做冷萃/浓缩/手冲的完美粉末形状。小问题是接粉的不锈钢杯有时候会撒一点点在外面,久而久之需要清理,但是也没啥办法毕竟工作起来震动蛮大的。对于我而言的大问题是:我这个手冲水平真的需要如此精密且占地方的机器吗?答案是否定的。

手动咖啡机 爱乐压 AeroPress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原理/结构极其简单,就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圆柱形状塑料“杯”,外杯的“杯底”是可拆卸的漏网,配合滤纸进行过滤,内杯的“杯底”是橡胶密封,这样加压推动空气和咖啡通过滤网。网上有许许多多使用教程,比较主要的两种是正压和反压。正压就是现在外杯里放入咖啡粉和水,搅拌,一边过滤一般用内杯加压把咖啡“挤”过滤纸。反压是把内外杯套好之后底朝天放置,放入咖啡粉和水搅拌,再加上滤纸,倒过来,压出咖啡。后者可以做出萃取更深的咖啡。

实际用起来很方便,按照网上的配方(用量+时间)总不会错。因为结构简单,清洗起来超级简单,冲一下就干净了,滤纸也很便宜。唯一的缺点是颜值比较低,而且早上花力气压咖啡有一种不优雅的感觉,就好像工业化自己一样。有几年没用了,不是它的错,是我原来老用它压廉价的重度烘培咖啡,产生了一些不对的刻板印象。

摩卡壶 Bialetti Express Moka Pot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简直好看得像个艺术品。原理挺复杂的,是煮沸水舱里的水,蒸汽通过滤网和咖啡粉,在中间的柱子里凝集,喷到上方的收集杯里。这种方法萃取的程度一般都比较深,感觉是介于滴滤和浓缩之间了。使用起来还算方便,一人份的壶在炉头很快就能做好一杯咖啡,感觉起来甚至比手冲要快很多。但是注意需要掌握火候,见好就收倒出来,否则味道会变而且水舱会烧干。至于使用方法,网上众说纷纭,但也都差不多。中文总见到有人说不要洗这个壶之类的话,我是不太信。一个二十刀的壶,不养也罢(注意洗完要擦干,不要生锈了)

每天早上做咖啡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缺点是,出品质量很难控制,至少对于我而言是这样,太经常过度萃取了。比起手冲,萃取过程不可见,所以也更难在经验中学习和调整。

厨房电器

冰箱 Whirlpool 36 in. 19.4 cu. ft. 4-Door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吐槽一下现在北美的冰箱们。去年我家冰箱罢工之后,花了一阵子寻找新冰箱。新的型号有各种智能功能和花哨的设计(比如透明see through)之类。但是跟老型号相比,冷冻室的容积统统都变小了。这让我很费解。我选购冰箱大概排出了以下几种设计

  • 过滤水系统:我家从不直接喝自来水,更不从冰箱接水喝。许多冰箱都有此功能(我原来的冰箱也有),但是净水器非常占地方,不用的话还不如没有,所以我只选没有饮水功能的
  • 制冰系统:跟前一点类似,我家不太用到自来水冻的冰块。很多冰箱的制冰模块并不密封,久而久之冰箱里的杂味都吸附在冰上。取而代之,我一般用独立的冰盒制冰(和纯净水),又干净又方便。
  • 智能功能:冰箱为什么要智能?我不懂,智能的太贵了,导购也没给我讲出个所以然来
  • 冷冻室设计:经常从Costco买大量冻肉,必须要大冷冻室。我去现场试了几个冷冻室,感觉还是传统的大抽屉型比较节省空间,有一些新冰箱(比如三星)的抽屉设计其实十分占地方。我理解是刻意留出一些空间让空气流通更快冷冻更迅速,但是我的使用场景(超市冰柜->家里冷冻)也并不需要快速冷冻,所以还是以容积为优先了

惠而浦这个冰箱是我找到的同等体积里冷冻和冷藏容积都最大的……

多功能料理机 Cuisinart DLC-8SBCY Pro Custom 11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用了四五年了。这个型号好像是Macy’s 特供,经常能打折到100刀以内。可以榨汁、切片、打碎……但是我其实只用过打碎功能。机器不大,适合我们这种不太用料理机的家庭。缺点是因为刀头的轴是从料理盆中间的洞里伸出来的,处理液体食材必定会漏一些些。好在清洗比较简单。用料理机多了之后发现打碎效果其实不太理想。

刀具

定角磨刀器 Spyderco TRI-ANGLE SHARPMAKER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让正确地磨刀变得容易。定角的意思是不用手动掌控刀与石头的角度:卡好磨刀石条、刀背垂直、只需要向下划就可以了。有粗细两种磨刀石,先粗后细,每几个月拿出来磨一次,每把也就两分钟,能把钝刀磨到切西红柿薄片的地步。无论是vg10的日本刀还是随便买的斩骨刀,都可以简简单单磨得极其锋利。提升刀具日常保养体验。不过初始投资还死活有点贵,这个磨刀器比我所有的刀都贵

面包刀 Tojiro Bread Slicer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极致切面包体验

蚝刀 OXO Good Grips Oyster Knife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握把很称手,撬生蚝容易发力,刀身半面开刃,刃比较钝不易伤手,但是又足够切断蚝的闭壳肌肉。总而言之是完美的蚝刀。除此之外,因为身板结实,易于发力,还可以胜任各种脏活累活,比如翘(难打开的瓶盖、旧置的罐子),破坏(拉换掉了的罐头、各类塑料壳薄金属壳)

游戏

局域网游戏串流 Steam Link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PC端的Steam游戏经常喜+1后一直吃灰,Steam Link可以把PC游戏串流到电视上玩。实现方式其实就是个串流软件,盒子里面安装了Steam客户端,显示用PC上处理好的视频信号,并连接手柄等等。这个功能现在Steam已经完全开放了,比如局域网内如果有一台PC,其他任意平台登陆Steam都可以从这台PC串流玩游戏。电视端还是需要接入口,所以这个盒子还有其意义。我个人的体验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如果网络顺畅,这个服务简直爽飞,在电视屏幕上畅玩,甚至都不用听机器散热的声音(我的PS4 Pro太吵了)。如果网络不顺畅,那玩起来经常被打断,有些无语。我家的网络连接不是特别靠谱,所以我没能好好利用这个盒子玩太多游戏。极乐迪斯科发售在各个别的平台之前,我们是通过Steam Link在电视上玩的,它也算立过功。现在已经停产了。

手柄 Xbox One Wired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我的第一个手柄,玩Ori and the Blind forest的时候朋友说手柄操作感完全不同,买来试了试确实惊艳。对于PC游戏而言体验极大提升。我没试过别的牌子的手柄适配性如何,与PS4手柄和Switch Pro手柄比起来,更适合各种平台。陪伴了我许多年,从巫师3到黑帝斯。我没买无线模块,不知道无线连接感觉如何。打黑帝斯时候不知道是我还是对象因为持续用力过猛把腰杆表面扣了一个坑出来,不影响使用就是了。总之很值得

电脑配件/工作用品

有线鼠标 Logitech G300S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性价比无敌的有线鼠标,因为用键盘鼠标玩音游OSU!的原因,我需要一个可靠的鼠标。蓝牙鼠标或多或少有精确度问题,所以买了这个有线鼠标。除了精准度非常好之外,手感优秀,对我手而言稍微小了一点点,但是不碍事。大拇指的部位有耐磨处理,以至于打游戏指甲捏着用了很多年也没有磨损。我经常用到的还有个功能是快速DPI切换,DPI(dots per inch)是鼠标每一栋一英寸,在屏幕上移动多少个像素点。数字越大鼠标越“快”,数字越小越“慢”。玩第一人称游戏和音游一般用较低的DPI,射击游戏稍微高一点点(要经常转身),办公可能需要更高一点用着舒服。这个鼠标可以设置不同速度和9个自定义键位,组合成一个“场景”,场景之间可以一键切换,并且鼠标的灯光颜色会随场景变化,我设定了白色=办公,蓝色=游戏,红色=慢速音游的三个场景,用起来非常方便。对我而言没有缺点,而且这么便宜。但是最近还是换成了无线鼠标,因为游戏打得少了…

无线鼠标 Logitech M720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根据推荐买了这款无线鼠标,电池驱动,待机时间还不错。手感比G300s大一些,因为我手比较大,拿鼠标基本上都是“捏”着,大小对我而言也没啥区别就是了。除了左右键之外,大拇指下面有一个按键,在Mac上默认是“数控板手势”的操作,可以一键打开mission control,很直观方便,默认模式下按住拇指键向前滑动也可以打开mission control,向后滑动可以拖动窗口,左右滑动切换桌面。这个键可以在logi的驱动里改成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放大缩小之类的。滚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有级滚动,滚下来哒哒哒地,一种是自由滚动,滚轮像是悬浮着随意滚,手感不太好,而且有时候会在没有碰到滚轮的时候乱滚,好在比较容易切换。

因为这个鼠标设计的使用场景是多设备切换,所以表面还有三个按键,用来切换设备。但是这完全不是我的痛点,我大部分时候就一个设备,所以这三个键就是摆设了(也不完全是,其中两个键可以控制浏览器页面前进后退,但是我平常用不到)。如果这三个键也可以自定义的话就更好了。

键盘垫手托 3M Gel Wrist Rest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垫在手腕下面,敲击键盘的时候手腕会在一个比较自然的位置。同学推荐给我用的。确实让打字变得舒服了,手腕也不会太累。用了一年目前还比较干净皮实,没有我担心的被手腕油脂侵蚀等问题。缺点是太大了在桌子上很显眼/碍事。

庆祝网站顺利搬迁

折腾了一天,终于搬迁完成了。虽然用了All-in-one migration这个简单的WP插件,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慢慢补充。

All-in-one 备份转移

这个插件很方便使用,安装启用之后可以给全站(包括插件和插件设置)做备份,下载后上传到新的WP即可。非常简单。

但是有一些小问题,免费版并不支持上传大文件。可以通过更改WP设置的办法允许大文件上传。可是就算这样,导入时也会显示失败。在网上找了一圈,发现还是需要插件解锁才能解决大文件传输问题。最终解决方法是(在新的WP)卸载all-in-one插件,下载安装一个extension,再安装all-in-one插件。感谢这个 stackoverflow上的答案

我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网站太大了,卡在插件可以处理的512兆上线左右。最后解决方法是用sweep插件删除了一些不用的表格和缓存,并且手动删除了一些不在文章中的媒体文件,最终压缩到了490兆。如果超过512兆的WP网站似乎并不能用all-in-one迁移。令人头疼。

安装AP

安装过程遵照这个ubuntu官网教程,一步步走下来安装apache和建立mysql数据库,并将wp与数据库捆绑。

教程写的很清楚,但是没有指出一些操作的原理和道理。对于网络和网络安全不清楚的用户而言也并不算是最友好……

导入后的的密码设置

all-in-one插件覆盖新的WP,是整个数据库覆盖,就连用户也覆盖了。所以导入后立即需要使用原网站的用户名密码重新登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不记得原网站的用户名密码,就无法登陆了,而且因为设置还没有结束,此时并无法找回密码,头疼。

找回用户名的办法是登陆进 mysql里打印表格

找回密码的办法比较奇葩,需要用新密码生成md5之后注入进wordpress的数据库里。

好在官方有一个教程 官方教程 ,一步步顺下来就可以搞定。

但是就算有教程,一步步具体操作也很麻烦,我觉得知道怎么修改教程里的代码也需要懂一点sql原理。

修改url

最后这个纯属是我犯傻,在domain记录更改之前先把wp里的url改了,结果就是新WP网站登录会被跳转到旧网站的入口,没法登入新网站了。这个问题解决还是需要去改数据库,大概办法根据这个 wp教程

最后

最后,需要更改domain的DNS记录,我按照这个方法 另一份教程 从原domain的DNS服务里改写了A record,先删掉就record再加入新的,整个过程需要一阵子,需要等待(而且会多次失败。。。)

最后的最后

最后还想设置ngix把两个域名挂在同一个服务器上,但是折腾完这一堆,我已经几乎累死了。幸好网站可以访问并且可以编辑(是可以编辑了吧?)。今天先到这里。

听歌 (2022.4)

Return from the stars (Mark Turner quartet) 4.5

今年的新专辑,很耐听的爵士。标题出自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科幻小说。(我没读过)

Ballads (John Coltrane) 4.11

今天又在听这张,能获得一些安静平和的能量。想不到最近听的最多的柯川偏偏是这张即兴最少的歌谣。录音质量也好,能听到六十年前柯川的呼吸。听老歌,尤其是great American songbooks 这些歌,就像把脚踏进冰凉的时间的河里,可使心情平静。萨克斯娓娓道来,温暖柔软,真的太好听了。让人重拾学萨克斯的动力(希望)

Pink Floyd 4.11

看到有Pink Floyd的新曲子,愣了一下,因为1994年之后PF名义再也没出过新曲子。而且我以为Richard Wright去世之后PF这个名字已经不再用了/只发行过去的材料了。没想到2022年3月David Gilmour和Nick Mason短暂地又合作了一下,为声援乌克兰演奏了乌克兰民歌改编的Hey, Hey, Rise Up。熟悉的吉他声。不过我意识到没怎么听过Gilmour在PF之外的音乐。

前因后果是,乌克兰摇滚乐队Boombox的主唱Andriy Khlyvnyuk在战争开始之后结束国外巡演回国服役。走一段instagram视频里,他背着步枪在基辅广场上清唱了这首歌Ой у лузі червона калина(Oh, the Red Viburnum in the Meadow),这是一首1914年的乌克兰颂歌。Gilmour看到这个视频之后叫来Mason一起以Pink Floyd的名义合作出曲,因为PF的名字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这首曲子以ins视频里的音轨为人声基础,加了一些PF风格的器乐部分,取了翻译的一段歌词hey hey rise up做名字。

Gerald Clayton 4.11

听了Gerald Clayton的2022年专辑Bells on Sand。我一般不太听速度平缓的钢琴为主的爵士,但是这张很抓耳,音乐非常地有感染力,似乎传达一些私密的情感。果然其中一些曲子是新冠隔离期间写的,似乎外力的封闭总会带来更难以言说的感情表达——大概是因为封闭期无人可讲,这些情感会在自己心里发酵得更久之后,才得以获得语言/音乐的形状,味道便更加复杂了。我喜欢这张专辑里的My Ideal和That Roy。

专辑里也演绎了加泰罗尼亚作曲家费德里科·蒙波的Damunt de tu Només les Flors,来自葡萄牙的演唱者Maro歌声带有冷清寂寞的感觉。另一首人声的曲子Just a dream里一串的唱词就像是与厚重的梦搅在一起,有些朦胧的清醒又有窒息的希望,没有说特别喜欢但是感觉到了巨大情感,查了一下Maro是2022年欧洲歌唱大赛的葡萄牙代表。

不过我听抒情钢琴曲有个限度,不像听铜管或者弦乐一样可以一直忍受对方抒情下去。今天才发现Blue Note新发行的音乐经常就在Youtube上可以直接听,不错。

Kikagaku Moyo 4.12

幾何学模様乐队公告说准备发最后一张专辑后停止活动了。年底也许有机会看一次现场。虽然没有特别喜欢他们这种嬉皮士味道的迷幻/民谣,但是也是每张专辑都听了的

Art Blakey

在听这张,Art Blakey的鼓打得真是畅快!

No other (Gene Clark) 4.15

在听这张专辑,Gene Clark是Byrds的创始成员和一开始的创作主脑,留下一批早期经典歌曲,不过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乐队。这张专辑元素很像Byrds,但是比起Byrds的音乐更加folk而迷幻稍弱。旋律和编排都很好听。有时候我觉得音乐是土壤,我是个小苗,有些养料在易得的地方,有些埋得更深,得靠别的根系引导才能碰到,这张专辑忘了是在哪被推荐的了

Sonic Youth 4.15

在听Sonic Youth的“新”专辑In/Out/In,乐队已经解散十多年了,最近两年发行了一些此前没有面世的旧材料,比如这张其实是2000-2010年间录制的5个超长的jam session录音。在这些jam里可以听出来SY特有的介于旋律抓耳的吉他摇滚和噪音抓狂的前卫摇滚之间的特质。我就对这种声音上瘾,停不下来。

时不时有过去的材料发行出来还是很惊喜,毕竟乐队本身已经不可能再重聚了(教训: 不要乐队内部组建家庭)。可惜看访谈的意思,鼓手Steve Shelley 说过去的材料基本上都发完了不剩下什么了。

American Football 4.14

emo了,又在听American football,吉他太好听了。想看现场

我怎么又忘了,鼓手Steve Lamos去年退队了。这老兄当年组乐团时候就是UIUC的博士生,毕业之后一直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英语系任教,乐队2014年重组又回来打了几年鼓(并吹小号),酷得不行。但是他走了之后不知道还有没有第四张同名专辑了

Owen 4.14

记录一下吧,今天听了American Football主唱Mike Kinsella的个人项目Owen的专辑。Owen最近几张专辑风格与AF挺像的,似乎是因为AF重组之后Mike更能够接受自己1999年的道路和风格了,但是比起AF来,旋律更复杂,情绪更私密。听觉感受蛮不错的。今天仔细听了听2020年的the Avalenche。还喜欢AF器乐更丰富的编排

Dexter Gordon 4.15

今天在听Dexter Gordon的经典专辑GO。我意识到Gordon的tenor萨克斯有时候甚至代劳作为节奏部,挺有趣的。还想再听听的时候苹果音乐崩溃了把我曲库给删了lol

Lee Konitz 4.15

听了Lee Konitz的早期专辑Subconscious-Lee,名字是个pun。居然是1950年的录音。我这几天听自己吹alto,更加意识到alto和tenor之间明显的声音质感区别,应该多听听alto的录音(比如这盘)。同样是快速多变的solo,alto听起来更轻盈之外还有种类似笛子的质感,tenor更厚重之外还更像铜管一点,当然可能是因为之前听的几个tenor似乎用的是金属笛头的原因。总之越听Lee越觉得alto萨克斯这东西声音好像个笛子啊,之前没想过

https://youtu.be/z9AWKwUIfnE

Belle and Sebastian 4.18

Belle and Sebastian 要出新专辑了。放出了一首新歌Young and Stupid的MV。视频是把乐队成员从小到大的照片拼在一起,还挺感人的。虽然世界根本不是这么运转的(比如年轻就可以快乐),但是听歌还是可以获得些许平静

I was yelling in my sleep
I was crying feeling week
Do we have to feel this way
It wasn’t like this yesterday
Everything is fine
When you’re young and stupid

Mark Lanegan 4.18

才知道Mark Lanegan今年二月份去世了。我对他的印象基本上只在Anthony Bourdain的节目里。他们一起去的是一家我很喜欢的tapas餐厅。再看节目里的摄影,如此熟悉又陌生。

Joel Ross 4.18

听了半张Joel Ross新专辑the Parable of the poet,动听有余内容不足,虽说是作曲与畸形对半结合,但是稍微慢热,就显得有点和尚念经了

达达

今天早上脑子里在放达达乐队的《南方》,“每天都有新的问题,不知何时才会再忆起”,彭坦这个嗓子大概套用俗话就是所谓少年感吧,彭坦在北京怀念“总是很潮湿总是很温暖”的武汉,我在“许多雨水”的地方怀念我家门前的北方玉兰树。

Yellow House (Grizzly Bear) 4.19

灰熊的歌很奇妙,混合了地下室录音的lo-fi、班卓琴/木吉他的清脆、效果器的扭曲迷幻、以及多人和声。我不太常听,时不时听听挺有趣的,这张专辑我最喜欢Lullabye这首,和谐的摇篮曲唱到一半裂开了,脏得带着泥浆的吉他声从雾里忽然显出真身,怪怪的很好玩。

刚知道2020年起乐队无限期暂停活动了…

Amo X (No Vacation) 4.20

No Vacation的网页介绍上说自己是bedroom-pop卧室流行乐,这个词挺妙的。bedroom-pop与dream-pop的区别不言而喻,比起梦中摸不到的的迷离虚幻,卧室更注重于你舒适的枕头、以及半梦半醒间更真切的思绪。整张专辑让人似乎置身于一个不需起床的晴朗周日早晨,滋润舒服。

想起来发现这个乐队是2018年去大象体操和LITE共演的live现场拿了topshelf records厂牌的免费精选推广碟。topshelf发行了许多这种清新口味的小乐队

https://novacationgrrl.bandcamp.com/album/amo-xo

底特律爵士 4.26

在听NTS的底特律爵士特辑(https://www.nts.live/shows/the-nts-guide-to/episodes/detroit-jazz-special-16th-april-2022)

挺喜欢Ursula Walker演绎的人声版本的Maiden Voyage,天气晴朗、新船初航,有豁达的感觉

搜了一下歌词是Herbie Hancock的妹妹Jean Hancock填的,Jean本职是一名电脑分析员,同时给哥哥以及Earth, Wind & Fire乐团写歌词,1985年在达美航空191航班空难中逝世。

Mingus Three 4.27

1957年Charles Mingus(贝斯)与钢琴 Hampton Hawes和鼓手 Dannie Richmond共同录制的专辑,包括Mingus和Hawes各自的两首曲子和几首standard。我很喜欢Mingus的Back Home Blues里大段的贝斯solo。Allmusic上的乐评总结的不错,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stensible co-leaders is a good case study in group dynamics when deference between two strong-willed individualists turns into a certain amount of compromise. Drummer Danny Richmond is not so much the peacemaker or even mediator, and he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common sense who actually pulls this triad into a simpatico unit, cooling the embers with his steady, willful-in-its-own-right playing.

A Saucerful of Secrets (Pink Floyd) 4.28

我听PF的顺序似乎是倒着的,从Wish You Were Here开始向前向后探索,这个乐队的第二张专辑是近几年才听得多一些,这张听着挺上瘾的,尤其是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这首歌的几句词是Roger Waters摘自A. C. Graham翻译的《晚唐诗选》

Little by little the night turns around (暫見夜闌干; 李商隱〈無題〉其三)
Counting the leaves which tremble at dawn (撼曉幾多枝; 李商隱〈柳〉)
Lotuses lean on each other in yearning (多少綠荷相倚恨;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Under the eaves the swallow is resting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

Duke Ellington & John Coltrane 4.29

我把这张当作Coltrane “plays Duke”(演奏Duke的曲子)来听,因为基本上都是Coltrane的solo而听不太到太多Duke的钢琴,或者说钢琴与萨克斯完全在谈不同的东西。从A面第一曲in a sentimental mood开始就是很强的Coltrane存在感。尤其在Big Nick这曲里的高音萨克斯。

对象说应该给这个tag弄个实体展示架,于是我们上周在宜家买了这个架子


Spoon 4.29

在听Spoon的专辑Ga Ga Ga Ga Ga,很好听,大部分歌很直白地切入,演绎过程中元素变得丰富但还是保持干净清爽的感觉。而且喜欢这个吉他。

4.30

在听NTS上昨天这一期加勒比的非裔(爵士?)音乐,律动的音乐比较适合周五不想工作的气氛,爱咋地咋地吧

https://www.nts.live/shows/rum-punch-w-danny-fitzgerald/episodes/rum-punch-w-danny-fitzgerald-28th-april-2022

Blow Up (鈴木 勲) 4.30

今天在听这张,正好有象友提醒几天是爵士日。我在新冠开始之后才听爵士,第一张听的就是Blow Up,也是听了鈴木勲的贝斯体会到贝斯那令人着迷的声音质感才开始探索更多的爵士作品。这张碟真的是非常的好听,尤其是低音提琴的各种声音力度的情感表达,百听不厌。我最喜欢前两首Aqua Marine和Everything Happens to Me。日本的厂牌三盲鼠three blind mice录音质量极其优秀,发行的录音都听来身临其境,甚至把“身临其境”听不到的细微动作也收进去。鈴木勲老先生上个月刚刚因为新冠去世了。推荐一下这张碟纪念他。@jazzmusic

Work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 4.30

因为是Workin,所以一边拖地板一边听这张。这系列四张专辑(workin’, relaxin’, cookin’, steamin’) 都来自于1956年的两次录音,大致按照“主题”分了四张发售。Workin’的第一曲it never entered my mind是我最喜欢的Miles Davis录音之一,Red Garland安静的钢琴里Miles的小号轻轻吟唱,舒服得每次都听的我起鸡皮疙瘩。没有歌词的倾诉甚至更好,给忧伤与抚慰,给低落与陪伴,给紧张与舒展,it never entered my mind。除这曲之外别的曲子更“workin”一些,还含有早起的John Coltrane的萨克斯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马克思如何发明了“症状” — 斯拉沃热·齐泽克

分析的形式

齐泽克引用拉康的话说马克思发明了symptom症状的概念,具体而言,马克思对于货品价值的分析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里梦的解析如出一辙,都是对于形式的分析,这种分析需要两步,第一步是从表象看其隐藏的秘密,第二步是从表象与隐含内容的关系分析其机理形式。这之中“秘密”本身并不重要,或者说这个表里形式本身才是分析揭示出的“秘密”。

以梦为例,固然可以分析梦背后的含义,但是梦背后的含义并不是“隐藏”的所谓神秘的“潜意识”,它只是被压抑某些“正常意识”,梦只不过是把这些意识转化为了“正常”语言而已。所以比起解读梦,更重要的是研究梦的“文本”、背后的“含义”、以及含义所连接的“欲望”,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形式。

这一节也举了马克思的例子,商品表面的供需关系背后有资本的“秘密”,即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但是分析的主体并不在于揭示这个秘密——这个秘密或许没有藏的太深——而是去探究这个过程:劳动如何自然而然地被商品代表,这个过程中劳动价值如何被衡量定价。齐泽克指出这是政治经济学经常不能回答的问题:只关注背后的机理(或者说秘密),没有关注“秘密”与表象的整个形式,也就是缺少“第二步”。

“商品-形式”与“无意识”。

继续谈马克思的商品与价值形式,这个形式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它不仅描述了商品,也意味着许多别的事物存在这样的形式(即,背后有其业已存在的机制,如商品榨取价值)。齐泽克引用Sohn-Rethel的理论,认为商品形式的分析中有两层抽象,一层是去除商品的特征而成为商品,一层是“真正的抽象”,也就是,如同科学原理一样,在人去思考分析之前,在第一层抽象触碰的实际的商品之前,商品-价值原理就已经在运转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真正”的抽象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真正,也不是效用意义上的真正。它不是thought只不过它呈现了thought的形式。

作者此时定义了“无意识”:一种思想(thought)的形式(form)但是它的本质(ontological status)并不是思想。接下来以商品交换为例子,交换作为一个动作本身是一种抽象社会行为,这并不是说“交换者不懂自己在干什么只是纯粹利己”,而是说交换者对自己正在参与的社会行为是无所知的。正因为其不知,这个社会行为才如此效率。甚至可以说,“无法自知”是“有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自知。接着,齐泽克指出,意识形态(ideology)并不是一种“虚假的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而反之,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之一就是其参与者并无法可知(non- knowledge)。只有在参与者无法知晓全貌的情况下,意识形态才得以存在,如果这一层的抽象被揭示了,那么其机理就失效了。

我觉得意思是说,就像商品-价值-交易,这之中的抽象机制本身就包括了隐藏其自身机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其参与者无法了意识形态正在起作用。

社会症状

齐泽克接下来探讨了为什么拉康说马克思发明了“症状”symptoms。因为马克思对商品交易管理的分析揭示了一种不平衡的关系。推而广之,任何的普世意识形态,自由、平等、公平交易,都会有这样矛盾悖论的一部分,它即是此思想(ideology)的必要部分,又破坏了此思想的普遍性。

这样的不平衡就是所谓症状。症状并不是说“实现得不彻底”,而是说每个意识形态都必须内在含有这样一部分。以自由为例,一切形式的自由中包含了“出卖劳动的自由”,而出卖劳动的自由反过来使得劳工失去了自由。以公平交易为例,假设一个社会本来是以商品价值等价交换,没有剥削,等到社会发展到有剩余商品的地步,就一定会产生“劳动力”这个商品,而等价交换原则一定会人劳工出卖劳动力而非劳动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会产生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购买放得到。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剥削”。社会发展的量变,必定引发“质”的变化,这是等价交换这个思想自身的矛盾部分。齐泽克总结,马克思批评的“乌托邦式社会学”,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空想的、“无症状”的意识形态,这空想社会里依旧遵循普世的等价交换原则,但是工人不出卖劳动力从而不被剥削,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商品崇拜(fetishism)

齐泽克认为马克思讨论的崇拜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或者物与物之间关系的错判。本来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关系来比对,而不单独存在的,这种关系是镜像的,B能衡量A的价值只因为B被用来与A比较。但是由于错判,人认为B本身具有了A价值的特性,这导致了崇拜(比如,这里B是金钱),这时候关系反转错倒了。在人与人关系中也有这样的错倒,比如,因为有相对服从关系才有国王的概念,但是人反过来认为国王之所以是国王因为他本身有王的属性,这也是一种fetishism。

齐泽克认为这两种(物与物,人与人)的崇拜并不是等同的,也并不能同时存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时代之前的封建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是崇拜化的、而物与物关系是淳朴的;资本主义社会物与物关系崇拜化,但是人与人之间却是自由(进行等价交换)。这是个问题。齐泽克认为人与人的崇拜关系被压抑了,这也是资本主义的症状:取代封建的并不是完全的自由。

极权主义的欢笑

齐泽克(唐突地)批评了翁贝尔托·埃克的小说《玫瑰的名字》:齐泽克指出这小说背后的“通俗结构主义”(他管这个叫spaghettini 结构主义,类似于通心粉西部片),世界观总是“恶”源自对“善”过于刻板的追求,是缺少欢笑的死板。这是一种启蒙运动式的思想,即,对上帝太多与执着才是产生了恶。

齐泽克说这小说和其背后的思潮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大家只谈善极而恶,却不谈恶极而善,比如唐璜,至死遵循他的坏水,以至于竟然可敬(我认为这个论点和前言后语都没有任何关系,纯碎是拉扯来骂两句);其二是,(与前文有关了),现代的极权主义中,“欢笑”,或者说不严肃不教条的部分,根本就是游戏的一部分。当权的思想并不是一定要背严肃对待的。而且这个游戏里,最遵循教条的人总是被看作“过时”,并不是真正的权力拥有者,怎么可以说极权主义就是教条呢。

犬儒主义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齐泽克先回顾了“基础”的定义下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说“他们不知道它,却在践行它”。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刻意的单纯无知的错误认知,一面掩饰自己的作用条件,一面制造出“社会现实”与“歪曲的表象”之间的裂隙。这个定义意味着“批判思想”的过程——也就是向人们揭示“社会现实”的过程——可以引导人们意识到意识形态的作用条件,从而消解意识形态的作用。(但是这有点过于简单了)。而更复杂的说法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问题并不单单是“看透”表象摸索“社会现实”,而是看到所谓的“现实”是无法脱离“意识形态”而自行发展的:并不单单是遮蔽现实的帷幕,意识形态的扭曲作用是其根本性质。

齐泽克说,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悖论:意识形态是这么个怪东西,只有在扭曲的条件下才能作用,而一旦被“看透”就会消失殆尽,或者变换成另一种现实。所以我们要避免使用“揭开面纱”、“看透本质”、“皇帝的新衣”这类的比喻来形容意识形态。齐泽克说,就像拉康说的,皇帝只是在衣服下面什么也没穿。(意思是意识形态并不是现实的谎言/面具而已)

接下来引入了这篇论文的核心问题,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天真无知的意识,这个定义今日还适用么?齐泽克引用了斯洛特迪克Peter Sloterdijk的与上述“帷幕/面纱”相悖的观点,即,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犬儒主义”的部分,是意识到“现实”与“意识形态面纱”之间的扭曲,而继续维系面纱的人。与马克思的“不知却在践行”的定义不同,斯洛特迪克对犬儒的定义更像是“知道,却继续践行”。

这种犬儒主义与世俗的犬儒主义不同,这里斯洛特迪克区分了cynicism犬儒和kynicism世俗犬儒。后者是一种讽刺、对抗、实用角度批判当权者的运动。例子比如:当某政客宣传爱国主义时,世俗犬儒会宣扬此政客的个人获利。

而另一面是顺从犬儒cynicism,更像是“官方”对于上述的回应。它明知“现实”与“表象”之间的差距与意识形态的作用,却继续维护这个体系。它像是一种“反对的反对”,并不是单纯“不道德”,而更像是用道德去行使“不道德”。它宣称道德、真相比不道德、谎言更加高效,而且更加合法。比方说,比起抢银行,犬儒会说合法的生财之道更高效、还更受保护。维护“开银行比抢银行更道德”

但是问题来了,对于这些合作的犬儒而言,意识形态不再是隐藏的,之前所谓的“揭示真相让人清醒”的批判无法消解掉意识形态的作用了。我们也没法去寻找其“症状”——来找到其必不可少却又被压抑的盲点,来能够消解掉意识形态——因为犬儒已经把这些考虑在内了。毕竟已经“知道了却还在合作”。那怎么办,难道我们进入“新意识形态”世界了么?齐泽克说不是,后半篇慢慢分析

思想意识的幻象

幻想就是齐泽克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既然人是“知道了却还在做”,那难道我们已经进入后意识形态世界了吗?)

解答来自于对马克思“人不知却在做”的重新解读:意识形态幻象到底作用于“知”还是在于“做”?乍看之下答案似乎很简单,在于“知”:人不知他们物化的价值体系背后其实是社会关系。但是齐泽克认为幻象其实作用于“做”而不在于“知”:人当然知道钱(物质上)并不等同于价值,当然知道背后是社会关系,但是还按照钱-货规则生活。换句话说,人的商品崇拜并不是一种理论思考,而是实际行为。人的“不知”并不是混淆了钱币与价值,“不知”的是他们没想到是商品崇拜在指导日常行为。

为了阐释这一点,齐泽克回到马克思所讲的“普遍universal”与“特定particular”的关系。所谓普遍,不过是一些实际存在的特定物品的性质。马克思说当人被崇拜迷惑,会误认为“普遍性”本身具有实体,就像是黑格尔的主体-实体关系一样,“特定”物品被当作是实体“普遍”价值的具体形态。资本论里的例子:在资本社会里,普遍和特定之间关系倒错,原本应该说“罗马法和德国法都是法律”,人却认为是“抽象的‘法律’具体呈现为罗马法和德国法”。

但是不同于马克思,齐泽克认为自然的人不是黑格尔式哲学家,不是“理想主义”——自然人当然知道普遍性只是特殊性的抽象性质,当然知道“价值”并不是实体!但是人依旧按照倒错的关系做事:就好像商品(特殊性)是价值(普遍性)的呈现一样。化用前面的例子:人当然知道罗马法和德国法不过是两种法律,但是人行动起来就好像“法律“这个抽象概念具有实体一样

于是齐泽克托出了他对于马克思“人不知却在做”的新理解:幻象存在于“做”之中,人明知事物背后的事实(比如钱不等于价值)却依旧照做,人所不知的是“他们的行为被幻象、被崇拜倒错所引导”。(这不同于传统解释,即,幻象存在于“知”之中,人所不知的是事物背后的现实)。无意识的幻象是思想幻觉ideological fantasy

这也构成了对前文“犬儒主义”的回应:之所以“人明知却在做”,并不是因为已经步入了所谓后意识形态社会,而是因为幻象在于“行为”之中。完整来说,“人明知他的行为是被幻象指引,却依旧照办”。例如,人明知“自由”背后隐藏了某种特定的剥削(出卖劳动的自由),却还在信奉“自由”。

信念的客观性

上文说意识形态幻象在于“做”而不在于“知”,这一节用这一视角回顾商品崇拜:当社会里人的劳动以商品形式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取代——不再是人之间,而是商品之间的社会关系。齐泽克说,这个概念在1960-1970年代完全被阿尔都塞学派摒弃了。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货品崇拜理论不过是天真、理想化、无根据地建立在人与物对立基础上。反之,齐泽克认为应当使用拉康学派的解读:马克思理论的重要之处正在于人与物的对立。

回顾封建时代,人与人的关系被隐藏神秘化,加以一系列意识形态的信念和教条迷思,背后其实是主与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被解放了,没有了中世纪的信仰教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私的利己主义驱动……齐泽克认为马克思指出的重点在于:“物”(商品)在替人(主体)信念believe意识形态。对人而言就好像此前所有信念、迷信、教条都被理性、利己的精神所克服:其实,人不再信仰,物在替人信仰。

拉康的思想与常识不同。通常人认为信仰是内在的、知识是外在的。而拉康认为信仰是外在的,它外化成为人的实际效用的行为。就像西藏佛教信徒的转经筒,你把经书抄下来放进筒里,它替你读经。转经筒替我祷告,或者说,我以自动转经筒为媒介祷告。这件事的妙处在于,不管我想什么、信什么,都没关系,因为(化用一句斯大林主义谚语),不管我在想什么,客观上讲我都在祷告。

齐泽克说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说拉康思想里的精神分析并不是心理学:哪怕是最真切的情感(同情、痛哭、悲伤、欢笑),都可以不失真诚地转化移交给别人。以拉康书中的例子,我们去剧院看歌剧的时候,满脑子是自己的琐碎事,没法沉浸在剧情里感受悲伤,但是没关系,合唱团替我们感受这情感。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合唱的媒介来感受,而不用亲自体验了。

就算是心思在别处,我们也尽了“同情”剧情之义务。就像有些社会里可以雇人代替自己哭丧,用别人为媒介,尽自己的哭丧义务。齐泽克举了现代版的哭丧例子:电视剧里的罐头笑声。为什么要有罐头笑声,有人说是提醒观众笑,齐泽克说不对,观众经常不会跟着笑,罐头笑声是在替我们笑,替我们享受。

齐泽克总结:不能忘记信仰的客观性。否则就像笑话里的精神病人,终于知道自己不是一粒麦子,却在担心院子里的鸡知不知道自己不再是一粒麦子。

“法律是法律”

上文说到,信仰并不是内在的精神感情,而是客观实体化地存在于我们效用的社会行为之中:信仰支撑了维系社会现实的幻象。齐泽克说,虽然有人认为卡夫卡笔下的官僚时间是夸张的想象,他却认为其描述的正是社会“效率”“真实”运转的客观事实。换句话说,所谓的“对官僚的夸张幻想”也是社会事实的一部分:人们都知道官僚并不是最高权力本身,但是我们“效率的”社会行为中却就好像如此。这个“社会现实”是由一些列“就好像”支持的,比如官僚就好像真的权威、总统就好像代表人民、党就好像代表工人。一旦失去这些信仰(不是心理上的,而是客观实体),所谓社会现实就消解了。

齐泽克认为这个观点与帕斯卡所言相合:人的思想并不是内在而是由外在的“没道理”nonsensical的“机制”决定的。比如我们遵循法律并不是因为其公正道德,而是因为法律是法律。引申之,齐泽克借Kiekegaard的话说,信仰基督不该是因为他圣明善良,正相反,只有信他才能洞察他的圣明与善良。只有信的人才会信。

齐泽克说,法律被“外在”地遵循,并不是因为暴力机关,而是因为其本身具有无法理解、不可理解、“创伤性”traumatic的特征,就像精神分析里所谓的“超我”superego,无法被本体符号化地理解。而为了让法律“正常”运转,这个创伤性的事实(即,法律被执行只是因为它被接受)被思想(所谓法律的意义)压抑到了“无意识”里。就像卡夫卡的《审判》结尾所言,同意并不是一定因为正确,而是因为必要。法律中“压抑”的部分并不是其存在来源,而是这个事实:法律被接受并不是因为正确,而是因为它作为法律被接受。人相信法律,正是在移情transference作用下,把这个创伤性的事实转移成了对“真实”“意义”对迷信。移情就是信仰的轮回:信的理由只能用来劝说信的人。

接下来引用了帕斯卡著名的赌局(思想录233章)。齐泽克说帕斯卡关于为什么信神是最理性的决定的论点,被文中假想的一段击破了。因为不管如何理性,这段讲,你的手被绑住嘴被堵住被逼做赌,怎么办?答案是跟随那些原来也曾被绑住现在却做了决定的人,走他们的路,当你开始走在信神的道路上,你会越来越信,越来越坚定信仰。所以从行动上就好像信神,就最终获得了信仰。

齐泽克说这个过程不仅是宗教,法国共产党也是这一套,如果你是一个资产阶级,你怎么信共产主义呢?你的手被绑住(被资产阶级偏见桎梏住),嘴被堵住。所以第一步,你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干脆就不试图用自己的逻辑去推断,而是遵循与你有过相同境遇的前人的脚步,就好像相信工人阶级的运动纲领一样,这个人就会更多参与运动、抽签资助罢工、等等,也没什么坏处,最后这个人就信了共产主义。

齐泽克指出帕斯卡的这个过程和无聊的行为学“做了就会信”理论有本质区别:帕斯卡的章程里,去做本身就是不知却已经信,换句话说,“信了才能信”。

齐泽克举了《同窗之爱》这个电影的例子(其实是“剑桥五杰”例子),1930年代剑桥学生中有一股恐惧,比起可怕的学生头子、对同性恋的压迫等等,真正的恐惧在于一种无法忍受的享乐压力。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危机之中,富裕学生生活依旧优渥,有了一种罪恶感;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氛围在一种惰性的享乐之中,这变成一股紧绷的张力,只有抛弃享乐才可以将之化解,所以德国有了希特勒,英国的学生被克格勃策动。齐泽克说这电影妙在并没有展示主角盖伊是如何皈依的,就像你爱上一个人的一瞬间,你就已经爱上了,虽然你还没有察觉到。

齐泽克指出了两点证据来说明盖伊虽然彼时还没有信仰共产主义或者变成克格勃间谍,但是对他而言只有这一条路了。这段看得我云里雾里的,一是因为我没看过电影只看过介绍的文章,而是齐泽克写的比较混乱,还插科打诨。三页的影评,指出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裘德并不是因为对马克思理解深厚才信奉共产主义,而是因为信奉共产主义才对马克思理解深厚,参见耶稣的例子),但总体而言有点跑题………

用卡夫卡来批判阿尔都塞

衔接上文,外在的机械行为并不是纯外在的,因为当它们同时奠定了我们内在最真切的信仰。换句话说,当你开始践行一些行为准则,你就已经“无意识”地信仰了。齐泽克认为阿尔都塞只谈了外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何内化成思想意识形态感受的“真理”,而没有考虑到这个过程并没有终结:就像帕斯卡的论点一样,“内化”永远没有完全成功,总有剩余的部分,这剩余的部分并非阻意识形态信仰,而是推动的根本动力。(妙啊)正是这剩余一部分创伤性的无理的禁忌,富裕了法律无上权威的地位。

齐泽克认为卡夫卡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卡夫卡笔下的主体是由迷幻的官僚组织(法律、城堡)询召interpellate来的,而这个询召并没有先前的辨识/主体化过程,也就是说是没有原因cause的主体化过程。主体被认识之前,困于他者的矛盾之中。

具体而言,齐泽克引用了拉康学说的一个公案:一位父亲在为死去的儿子守灵时睡着了,梦里儿子走到他身边说我着火了,父亲惊醒来发现蜡烛打翻烧了尸体的手臂。一般的解释认为是外在的现实因素影响了父亲的睡眠,于是生发出一个梦来解释,而外界因素过强终于让他醒来。拉康学派认为正相反,先有了梦来延缓父亲醒来,但是梦里真实的欲望(父亲的懊悔)是真正的真实,强过于外界的所谓现实,所以父亲醒来,为了逃避真实。

同理,意识形态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因为外界现实而生发的幻想,而是支撑“现实”的幻想结构。幻象组织了我们效率的社会关系,也隐藏了创伤性的无法被符号化理解的部分。意识形态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把现实呈现为逃离创伤性的真正核心的出口。

为了解释这一点,齐泽克引用了拉康晚期作品里对“庄周梦蝶”的讨论。拉康认为庄子的问题“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是有道理的。首先这说明庄子不傻(拉康语境下,傻子是无法与自身认知产生距离的人,比如国王认为国王是自己本身的特质)。再深一层讲,如果是蝶之梦,那么这么消解下去一切都归于“他者”的虚无,拉康不同意这个论调:主体可以通过幻想获得他者之外的东西。在庄周梦蝶的故事里,蝴蝶是庄子的幻想主体。符号现实里是庄子,欲望现实里是蝴蝶。这个关系乍看是对称的,实际不然,对称不过是幻象。拉康指出,因为庄子醒来可以思考他是不是庄子梦蝶,但梦中不能思考是不是醒来会认为是蝶梦庄子。所以幻象是不对称的。

幻想fantasy是现实的支撑

齐泽克说我们需要回到拉康对幻想的论点:幻想(梦)离真正的现实(醒)最近,也就是离“真实”Real desire欲望最近。这并不是老生常谈地说“现实都是虚假”、“人生只是梦”,也不是像很多科幻作品里一样主人公慢慢发现周围人不是真正的人、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机器人,这类的套路就像是Eschar的双手互画的画作一样是悖论的。

而拉康想说的是,存在一部分无法被“梦境镜像”(比如庄周梦蝶的对称论据)消解的、真正的核心,这个“真实”核心只有在梦中才可以被触碰。我们醒着的时候会说梦“不过是个梦”,而反过来醒着的日常生活也“不过是这个梦的意识”,只有在梦里才可以接近决定着我们行为的幻想机制。

意识形态作为梦境也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讲“需要睁开眼醒来看透意识形态”,我们再怎么“清醒客观”、“去除偏见”,“以意识形态之前的眼光看待”,都是无法触碰到核心的,因为现实不过是梦境真实的意识consciousness而已。直面意识形态力量的唯一方法是在它这个梦境中寻找其真实的欲望Real desire。

例子:要直面反犹思想,光是“去除反犹偏见”并不能让我们正确看待犹太人。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去直面意识形态中“犹太人”的形象与我们内心欲望的关系。比如,退一万步,假设无偏见的事实上犹太人真的控制了银行,真的勾引你女儿,难道反犹主义就正确了吗?齐泽克让我们回想拉康讲的“病态嫉妒的丈夫”例子:就算妻子真的出轨了,这个臆想病的丈夫也依旧是臆想病!

以犹太人为例,如果我们只谈“理性看待”、“去除偏见”,那么1930年代我们会说“纳粹对犹太人的看法有点过分,没有事实基础,我们应该冷静按照证据判断是非”,这有用吗?!正确的看法不是“犹太人没那么坏”,而是“纳粹党反犹意识形态与犹太人无关,后者的形象被塑造以掩饰意识形态的矛盾部分”。

这也说明我们没法依靠“客观的、意识形态出现之前”的视角消灭意识形态。这类论调根植于:相信日常经验中有一部分是意识形态无法施效的。但是齐泽克说,如果你是1930年被洗脑的德国人,你回家遇到犹太邻居友善跟你打招呼,难道不是日常吗?这没能消灭意识形态,因为如果日常经营能打败意识形态,反犹运动就根本不会成功了。意识形态作用下我们根本不会感到其与现实有任何冲突。

意识形态并不会被日常体所挑战,正相反,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的日常体验。(与拉康梦的论点相照应,并不是现实导致幻想,而是现实是幻想的意识)。齐泽克说,如果我们真的是1930年代被洗脑的反犹德国人,我们不会认为宣传中邪恶的犹太人形象与我们善良的犹太邻居之间有任何区别,我们会说“你看他们把邪恶隐藏得多么好”。在意识形态作用下,哪怕是一眼看上去相反的事情,都能被转化成加强信念的论据。

剩余价值与剩余享受

齐泽克的这篇论文的最后,终于到了马克思与拉康的分歧。马克思理论里的意识形态是对于整体社会关系的一瞥,而拉康理论里是消除其本身存在的不可能性的整体本身。换句话说这区别来自于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对于“狂热崇拜”的区别定义:对于马克思而已它隐藏了积极的社会关系,而对于弗洛伊德而言它隐藏了符号关系的缺失/阉割。

另一个层面,马克思视角下,最成功的意识形态是“外化”的“虚假的普遍性”,而批判意识形态就是揭露虚假的普遍性,展示“拥有普世权利”的人背后的资产阶级个体、资本主义剥削,“历史既定”的家庭结构背后的特定亲缘关系等等

而拉康视角下最成功的意识形态是“过快的历史化”,通过历史化的意象来掩盖其本身的历史。齐泽克说一个例子是马克思主义女权批判精神分析学派把“俄狄浦斯情结”这种父权社会历史产物当作普遍规律,但是这个批判本身就是以历史化来逃避“父权社会”这个事实。另一个例子是集中营,我们把集中营的意象捆绑在具体事件(犹太屠杀、古拉格),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纳粹、斯大林),以此逃避了面对文明社会中“真实”对问题和欲望。别忘了集中营可是“自由的”英国人发明的,二战期间美国人对日裔也修建了集中营

齐泽克说马克思思想没有考虑到“真实”的剩余部分可以逃脱符号化。但是马克思也说过,“资本主义的极限在于其本身,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这话有两种解读,最简单的解读是“进化论”,资本主义劳动力与生产关系会交替发展,有时和谐同步有时摩擦异步,就像蛇蜕皮一样。在某一时刻,生产力发展超越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模式会变成拖后腿的发展障碍。但是这种解读太单纯了,马克思并不是这么想的。

齐泽克认为需要考虑第二种解读。这要从一个问题说起,究竟什么时候劳动力与生产关系“和谐同步”呢?答案是从来没有也从来不会同步,因为劳动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一部分。正因有摩擦,才会让资本主义活动周而复始。矛盾、冲突,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限制,而是其根本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能够不断发展变化:资本主义的“限制”——它的“内在矛盾”——正是它的动力核心。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能把自己的不足作为动力。它越腐败,就越革新,以维系存在。

用这样的矛盾,齐泽克定义了“剩余享受”surplus enjoyment,这不是剩余的事物被普通地享受,而是说只有作为剩余才可以被享受。一旦去除“剩余”,此享受便不复存在。就像资本主义,必须不断革新自我才可以一直存在,而一旦“停下来”,就会崩溃。于是“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生不息的动能,“剩余享受”是欲望的客观原因。限制之于超越,缺少之于过剩,是相同的。齐泽克说,这都是拉康理论里,过剩体现不足,的概念。

齐泽克最后说,我们当然可以说马克思早就想到过这些只不过没点出来,但是如果真的这样,马克思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里采用的是第一套说法,说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被资本主义限制,需要社会主义革命来解放生产关系?为什么没人意识到马克思没有解决剩余享受的问题?因为没人意识到这点纰漏,所以有了大后果。一些社会以“真正的”社会主义为参考进行建设,虽然这能开启快速工业化,但是很快这些“社会主义”社会就被自己限制住了发展。

听歌 (2022.3)

Sketches of Spain 3.1

在听这张Sketches of Spain。启发是因为昨天看了宝可梦G9在伊比利亚半岛的预告,还有一个原因是莫名其妙地在昨夜梦见有人送了我一把小号!珠母帽活塞按键的触感。不知道为啥突然梦见这个……

Tunic (Sonic Youth) 3.2

上班路上又在听Sonic Youth。每每听到写给Karen Carpenter的Tunic song for Karen都会心里很难受,尤其是这一段

Hey mom, look I’m up here, I finally made it
I’m playing the drums again too
Don’t be sad, the band doesn’t sound half bad
And I remember mom, what you said
You said “Honey, you look so under-fed”

Kim Gordon唱得真挚,作为Karen的粉丝她一定是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对母亲、哥哥、和唱片公司的共同压榨感到无力和沮丧。搜索了一下发现,Kim在自传里有一段给Karen的open letter。女性音乐人受到这种压迫和剥削,也是Kim写许多音乐要传达的一个问题。

“I must ask you, Karen, who were your role models? Was it yr mother? What kind of books did you like to read? Did anyone ever ask you that question—what’s it like being a girl in music? What were yr dreams? Did you have any female friends or was it just you and Richard, mom and dad, A&M? Did you ever go running along the sand, feeling the ocean rush up between yr legs? Who is Karen Carpenter, really, besides the sad girl with the extraordinarily beautiful, soulful voice?”

https://dangerousminds.net/comments/kim_gordons_open_letter_to_karen_carpenter

Moody Blues 3.8

因为最近在看黄金之风(真好看,下饭),去听了一些乐队,Moody Blues的这首歌好贴合阿帕基的替身能力啊

Zombies 3.9

在听zombies的老歌a rose for Emily,很明显是致敬威廉福克纳的同名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高中时候在读过,充满了福克纳笔下美国南方那种压抑粘稠滞涨的空气,Emily小姐无法冲破这个令人窒息的屏障。但是我不记得这篇小说里面哪里出现了玫瑰,看了wiki说是allegorical title,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算是福克纳献给悲惨命运的Emily的玫瑰。这么说来,zombies的歌也算是一朵玫瑰了。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3.10

荒木带我重温经典摇滚之:今天听了一些Jimi Hendrix。不得不说对音乐了解更多之后再听越来越能欣赏他音乐了,甚至时不时觉得这不就是金属的祖师爷。最喜欢的还是Jimi版本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可以说是已经刻印在脑子里的歌。

King Crimson 3.13

因为看jo5,又在听King Crimson。每次听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都会很震惊,这是1969年的声音,这是乐队第一张专辑?太震撼了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3.15

在听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听到The Great Gig in the Sky里面Clare Torry无词的人声唱段,我家猫也在大叫,简直浑然一体.

哎,Pink Floyd的歌都太好了,无法形容。这些专辑里最喜欢的还是Dark side of the moon和Wish you were here, 每首歌都震撼我。

之前的笔记本电脑上一直贴了很大的一张welcome to the machine的握手贴画,机器人的握手是一种空虚的礼仪,虚假的情感。周末在储物箱底层看到了它,好久不见了。

Belle and Sebastian 3.17

今天听了Belle and Sebastian的新单曲,写给乌克兰人的if they are shooting at you. 非常B&S的一首歌,

Talking Heads 3.20

我脑子里自动播放好几天Talking Head的歌了,他们的歌都有点神经兮兮但是过耳难忘。时不时地想起来一阵洗脑,让人思考什么叫Once in a lifetime, water flowing underground 为什么要burning down the house,倒底谁是psycho killer :blobcatscared:尤其是这首once in a lifetime,虽然不像是“歌”,但是魔音入耳永难忘,加上mv里David Byrne一如既往夸张的表演……

有趣的是,This must be the place这首歌居然真的是一首情歌,我还以为是故意瞎写的歌词,是对广告片型爱情的恶搞……这首歌的吉他和键盘分别是Tina Weymouth(贝斯手)和David Byrne(主唱吉他)演奏的,旋律简单(但是洗脑)所以小标题叫naive melody。看YouTube评论好多人说这首歌让人感到莫名地快乐,我也确实这么觉得。但不是评论区说的那种幸福的快乐,是一种滑稽的快乐,就像卓别林电影

Jazz Messengers 3.24

听Jazz Messengers的Moanin’,这曲子是两组乐器对唱,开头的钢琴与管乐的对话很经典。猫猫跟着大叫,成了真正的Moaning

Who Are You? (Joel Ross) 3.24

被Apple Music推荐了颤音琴演奏家Joel Ross的第二张专辑,大概是因为第三张半个月后即将发售。颤音琴是有空灵声音的打击乐器,似乎是节奏部和旋律部的结合的感觉,很有趣,既提供节奏型,又与其他乐器进行旋律上的交流。某种程度上来说钢琴也是这样,但是颤音琴这个声音太有穿透性了,不管管乐多响也盖不住。这张专辑节奏变化繁复,很好听。期待下一张

New Order 3.26

在听去年的新单曲Be a Rebel,New Order的音乐总是建立在多变却踏实的鼓点上,加上丰富抓耳的合成器律动,让人很难不跟着一起打拍子甩头。今天发现还有一个特色是所有的乐曲都编排得特别满,无时无刻不是几个音部在共同演奏,很少有留白。

只听音乐很难想象New Order的前身是不幸失去了主场Ian Curtis的Joy Division。Joy Division给我的感觉与“满”迥然不同,是苍白冷冽的。仔细听能听到类似的抓耳riff,但是整体感受却是压抑的灰白。

尤其在2011年的共同精选集Total里,Joy Division与New Order的歌放在同一张专辑里,对比尤其明显。

New Order: Age of consent

Joy Divisions: Trans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