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存档 2022.5

生活

5.1: 大清早听见咯咯吱吱的声音,猫哥哥又偷了零食袋子出来,和猫弟弟一起试图撕开进行加餐。兄弟大盗

5.2: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从天而降跳下来踩到我肋骨的猫

5.3: 在市区瞎转找咖啡馆写毕业论文,看到一间公寓门口一位老兄抱着一只长毛奶牛猫,一人一猫都目光呆滞地矗在那,我跟他俩打了个招呼,老兄说,公寓太沉闷了,猫猫需要透透气。越来越觉得人也应该多透透气。

5.4 在现场看CONCAF冠CCL决赛,对于中午刚看完欧冠UCL的观众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5.7 我和对象讨论ballball会不会晚上偷偷吃窗台上的花束,他就这么乖乖坐着装作小猫雕像

我俩:ballball你会不会偷吃花啊
ballball:一动不动
我俩:看起来有点心虚,可能有诈,还是把花挪到安全地方吧

5.8 今天照相时候意识到家里一直挂着一副很喜欢的画。从前去市里博物馆看过好几次这幅画,站在面前横竖远近仔细观察,似乎和画的笔触建立了一些联系。趁打折买了一副Giclee印刷挂在家里之后,倒是几乎没有再看过。可能就像买回家的书倒不会去读了一样。人真的很怪。

5.10 体育编辑是真的喜欢用壮词,俄罗斯寡头阿布在英国政府要求下把切尔西俱乐部卖了之后,已经看到好几个“魂断蓝桥”的说法了好家伙。

5.11 小U怎么睡成这么媚宅的姿势

5.11

今天倒霉事不断,但是饭还是要好好吃的,一口气做了一大桌,炸虾、水煮鱼片、炒青菜、萝卜丝汤、亚超买的鸭脖子和周末做的酱牛肉.久违地喝了瓶啤酒,跑步进入food coma

5.12 为了静下心来写论文,点了一块新墨西哥州游玩时候买的熏香,现在感觉屋子像是老家里烧柴的厨房,又像是老家里烧秸秆的玉米田。查了一下这个香本身应该是什么味道,说是新墨西哥州特产的Piñon松木,气味像是“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冬天,家家户户烧着炉火,烟气懒惰地飘出烟囱,夜影里雪花闪着光”……也差不多

5.18 早晨睡梦里想起粱小斌的一首诗,也又梦见父亲送我的那本黄绿色封面的朦胧诗选。我一向觉得这本选里的诗,许多都透着朴素的希望。今天想,朦胧也有两种,一是天将明、人将醒的朦胧,睁眼可见越来越明晰,与困意的缠斗还带有一些壮阔的愿景;另一种是夜渐深、人愈困的朦胧,眼前越来越黑,只剩下痛苦。读小鸟文学上投稿的诗,也是差不多的直白朴素,只是对人对世界再没有什么希望了。

5.18 为了搬出办公室做准备,扔了一大箱纸。撇掉新冠期间积的灰,倒着翻下去是博四时候发奋读的论文,博三时候做TA负责人的培训讲义和登记表,博二时候组织代数几何阅读小组的材料,和博一的作业。虽然这两年稀里糊涂没心没肺,但是想起之前那么努力还是有点难过

5.19

许久不收拾茶柜了,忍痛扔了好多绿茶,好心疼,年轻时候不懂事,家里寄过来非常好的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都没喝完浪费了。现在在美国可是再得不到了。今天还惊讶地发现正山小种(和金骏眉)都喝完了,全天下的红茶我觉得就只有正山小种最好甘甜好喝 :blobcatsadlife2: 剩下存量巨大的是铁观音和肉桂/大红袍,还有两个白茶和普洱饼………如果按照存量喝的话,最近就别睡觉了

恨美国人为什么不懂茶,不进口点好茶,别成天勾兑桂皮大料草果茴香野草野花做那什么“草茶”了

5.19

今天ball不知道咋回事,突然叛逆,大晚上不睡觉,跳到极高的窗台上,对着夜空沉思。吓得我都不困了。

在此之前,下午他干翻了窗台上的一副画(慕夏的repos de la nuit,多好看一幅画),晚上咬着对象擦画笔的毛巾high了半天,结合前两天他试图摘另外一个装饰小物件,还有他犯事之后笃定的眼神和开心的尾巴,我认定他现在处于一种“达达主义”的反艺术思潮里,令人头大。气愤之余,胡诌并发图抹黑他

5.20

家里进了一只速度极快的飞虫(就不说是啥了),ball和u一起帮我hunt这个该死的虫子,ball跳到高处帮忙,u也跟着我,当小猎犬,给我指示方位,看一眼虫子的方向看一眼我,接近的时候还跟我一起紧张得咬牙切齿(发出呃呃呃声音),然而我追着跑了好久也没打到虫子,只好缩小范围,把它骗进卧室,又骗进厕所。在厕所里也打不到。直到我发现厕所里有重要道具…………

……………买了之后从来没用过的*水牙线*(冲牙器)。这东西能喷射高压水柱,喷嘴握在手里还很方便瞄准。于是我左手拿着机器,右手握着喷嘴,在厕所进行了一番第一人称射击。但是我玩FPS游戏一直被小学生虐是有道理的,太菜了,射不中。最后我静下心来,聚精会神,手拿喷嘴,就像碇真嗣用上整个第三新东京市的电力发射的那一枪一样,竟然正中靶心。终于把虫子处理掉了。

水牙线……竟有如此神奇作用。

5.21

5.21 今天的怪梦,梦见我自己睡不着试图入睡,而做梦的机制是向大脑发送一个JSON的request,需要按照API的要求写这个request的格式,写正确了发送给server就能返回一个梦。但是我一直写的有点问题,没法入睡做梦……

5.22 今天去观鸟,进入湖边林子需要穿过一个unleash狗公园。我们看观鸟review说缺点是狗有点多,到了发现,好家伙,也太多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狗。可以说满地都是疯跑的狗,河里也是狗,草丛里也是狗。我刚治好的恐狗毛病又差点复发了。

5.22 今天又吃了一波spot prawns,活虾白灼,虾头用空气炸锅炸酥了吃,还挺满足的。可惜虽然买的是现货海货但是不敢吃刺身。可能这个虾好吃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季节限定

5.23

5.24

今天晚餐做了韩式烤牛仔骨、韩式烤五花肉配自己家种的紫苏、玉米粥、和高汤娃娃菜。

这次烤肉没有用烤肉盘,用了两个lodge的铸铁锅,grill pan能把肉烧上一道道条纹就像真正的grill一样,但是洗锅真的太累了,一条条沟壑

5.26

试图改喝手冲咖啡,两年之后:

V60滤杯:在厨房盛蒜
滤纸:给植物换盆时候用来垫排水口
咖啡豆:一半给冰箱除味、一半用来垫熏香炉
高级磨豆机:在柜子里吃灰
细口烧水壶:被烧干坏了

5.29 一个下着雨的寒冷的夏日周末下午,一起烤火玩棕榈叶的两兄弟

为啥在玩棕榈叶呢?因为瀑布棕榈(植物)基本上快被冻死了,把冻坏的叶子减下来给猫玩,老大一盆,只剩下巴掌高的新叶子。

为什么瀑布棕榈冻坏了呢?因为被我放在户外,今年气候异常

为什么放在户外呢?因为猫太爱吃它了(也因为它生病了)

瀑布棕榈本名不叫这个(是一盆cat palm),对象帮我取网名的时候,对这这盆棕榈忽生妙想,得来的名字。既然取了跟植物同名,就得尽量争取让它活下去。周末给它换了盆,为瀑布棕榈祈福

5.31 白天坐车上下学觉得公交真好,今天晚上坐车进了一趟城,还是想念罪恶的汽车了。在我们市里腿儿着走太可怕了,毫无安全感,街上比赛博朋克2077里面那个夜之城还hostile……………

读书

5.8 重读了《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这一篇最怪异,鼎中三头混战给我小时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阴影)。鲁迅笔下的眉间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极端地犹豫又极端地决绝,今天读了故事原本才知道其实鲁迅只是在主干基础上改写,很想知道他下笔时候想象黑色人代人报仇是什么的隐喻

5.15 读完了故事新编,又读了彷徨起头的两篇祝福和在酒楼上,吕纬甫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一种很典型中式知识分子的所谓“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似乎能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甚至解释现在的职业是教授旧学的时候我还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大事做不成,小事也做不成,但气就气在总还有个能躲避的去处

音乐

5.1 今天在听Herbie Hancock的Head Hunters,这张的A面两首曲子Chameleon和watermelon man太神了,听着完全上瘾停不下来。Herbie的合成器作为节奏部、Paul Jackson的贝斯作为旋律部,听起来极具动感,大概就是Funk的感觉。Watermelon man的两个版本(hard bop vs funk jazz)对比也很有趣味,真的很会搞。

5.1 今天的大收获!路过一家小古董店,买到了一套全新未拆塑封的Decca the best of Count Basie,两张LP,八刀,简直难以置信,直接购买。拎着它在街上逛店还被冰激凌店的店员夸了good taste 开心!回家播放上,Swing一会儿

5.2 半夜在听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起因是今天在古董店听到店主在放这一张,门口是一位岁数明显比我大不止一轮的旧音响,以至于我一瞬间脑子含糊,忘了刺啦刺啦的声音是录音里本来有的还是这位老先生的气喘。夜深人静仔细听听,似乎确实不是音乐里本来的东西。MBV的录音是一种至糙至美,一听就让我兴奋激动。

Tiptoe down to the lonely places
Where you going now, don’t turn around

真希望早几年还不怕自己被震聋的时候去听过一次MBV的现场

5.2 今天听了Paul McCartney的现场,作为Beatles粉算是美梦成真。老爷子真的活力十足,唱歌弹琴加上插科打诨将近三个小时。Paul后来的歌除了Wings前两张和最近的两张之外没太听过,不过为了服务大众唱的主要还是Beatles时期的歌。我最喜欢Paul用George送他的尤克里里弹的George 写的something,以及现场合唱的hey jude。啊……心情可能需要消化一些时候,很庆幸有机会来看一次

5.3 今天才知道Live and let die这首歌是Paul和Linda McCartney写的。小时候用盗版盘看1973年的这部007大破…(不知道大破的是啥,我查查)…生死关,对一开头的音乐印象太深刻了,when you were young and your heart was an open book,超喜欢这句歌词。你年轻的时候心是一本打开的书。正好中学时候班主任赐我警言,切莫再贫嘴,智者话少为妙,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于open book了。再听到这首歌是在Guns N’ Roses的版本,收录在use your illusion 1里,Axl唱得就像要把这本书撕了一样。不过这歌除了第一句之外真的好怪

5.3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一张1957年的爵士。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听Art Pepper的萨克斯,给我的感受是整齐清晰明亮,声音比较克制(适合在咖啡厅放)。其实给我更深刻印象的是这个“Rhythm section”,给萨克斯的演出铺垫了坚实稳定的基调,查了一下,好家伙好一个Rhythm section (钢琴Red Garland,贝斯Paul Chambers,鼓Philly Joe Jones),这就是1956年的Miles Davis的五重奏(除去Miles的小号和John Coltrane的萨克斯)

根据Wiki上的说法,Pepper本人说这张专辑是在极大压力下录制的:他当天早上才知道要录音;他从来没见过其他几位东海岸音乐家;他的乐器状态很糟糕本该修一修;他本人正在经历严重的药物问题;而且他有一阵子没碰乐器了(liner note说两周,自传说六个月)……

这故事反正我是不信。

5.4 听Television在1992年发售的第三张(同名)专辑,这距离前两张(1977、1978)已经过去了十三年,Tom Verlaine的声音明显地老了,但是Tom 和Richard Lloyd这两把吉他依旧交替反复像是两条瀑布一样,用独特迷人的声音制造了许多难忘的旋律。配上Tom写的诗一样的歌词,Television的音乐是有魔力的。

2017年有幸去过的这一次现场让我印象无比深刻,这个场子真的太破了,中间Tom还不得不暂停演出让调音师处理耳返问题。Tom的嗓子哑得厉害,但是这些歌还是有那股子精神,尤其是吉他的声音效果,令人欲罢不能,太上瘾了

5.4 Sonny Rollins with the Modern Jazz Quartet
一张合辑,前4首是和1953年熟悉的Modern Jazz Quartet阵容包括Milt Jackson的颤音琴,后面8首是更早的1951年录的,鼓是Art Blakey,钢琴是Kenny Drew,只有贝斯一个人是Modern Jazz Quartet的Percy Heath,专辑名字未免有些不妥。录这些的时候Sonny Rollins才只有20岁,好厉害。不过我更喜欢前几首里面含有颤音琴的部分。第一首the stopper里好像录音1:07秒有一声狗叫。

5.5 阴雨绵绵,感觉不适合听太阳光的东西,今天在听Yo La Tengo的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发售25周年。Yo La Tengo的音乐总有点阴湿,我是很喜欢的,但是时不时让我好奇为啥能卖这么好。

5.5 Heaven or Las Vegas (Cocteau Twins)
Cocteau Twins的歌是真好听,Fraser的嗓子如梦如幻。这么好听的歌声,听不清楚歌词也就没关系了。

不过我一直也搞不懂为啥是heaven or las vegas,这俩地方是可以平行比较的吗?想起和父亲一起在vegas深夜暴走遛弯,赌场的灯光和高屋顶假蓝天显得整个城市永远是白昼。但是vegas的妙处在于它是一个笨拙而荒谬梦境,把几个有钱佬不太高明的梦想认真地一砖一瓦投射在沙漠上。看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沙下废墟的vegas:人类的最终遗址并不是废弃的神庙,而是废弃的假神庙,我们荒唐的文明的虚假无意义的壳。从这个角度,没准vegas确实是一种天堂,不是狭义上美国老年人赌博度假胜地的天堂,而是与天堂同样的精神归宿。也许是资本主义天堂。歌是这么唱的(搜索的歌词,以我的听力听不出),

Am I just in heaven or Las Vegas
It’s so much more brighter than the sun is to me

5.8

跟随songs bot的推荐顺藤摸瓜听了听city pop,这曲子太好听了吧!AB’s 的deja vu what a bassline

5.10

在听松下誠(Makoto Matsushita)的《First Light》,1981年的爵士放克(或者说city pop?)。这是昨天推荐bot从竹内玛利亚的plastic love联想推荐的。真的非常好听,令人舒服的歌声。之前听重轻的播客讲city pop制作用声音丰富度制造熟悉的舒适感,在这张上也有体现。额外的特色是,这张贝斯存在感非常强,就好像一台机车,有时候给你安心的速度感,有时候抓住你的心带你刺激一下游走东西南北,还有很多首歌就是贝斯riff带动的放克。搜了一下,贝斯手富倉安生在80年代真实活跃,参与录制了许多音乐,包括中岛美雪和谭咏麟…

下载到手机上,夜晚开车bgm加一

5.12 大象体操

第二曲Go through the night开头用了toe的Two Moon的riff,这首作为单曲去年就放出了,缘由大概是去年三月份和toe一起办了异地线上/线下混合live,那场里凯婷说没法一起演出就“合作”了一首歌。啊,好想再看一场大象体操的live,上次和LITE一起演的那场还恍如昨日

感觉比起上一张专辑underwater一人制作一首的天马行空,这张听起来更均质一些,从头到尾有梦的氛围,也更像一张整体。最后一首和林生祥合作的曲子很动人,生祥用客家话歌唱家乡美浓,歌词我听不懂,但是音调里似乎有些刻在dna里相同的“乡”音,不同的树、不同的花、不同的艰辛母亲和沉默父亲……与生祥乐队硬朗质朴的民族摇滚配器不同,大象体操这首歌的配器是梦幻的,贴合这首歌的主体。(凯婷采访):夢境有非常多的主題,託夢是台灣許多人都有的經驗,這首新歌述說生祥老師夢到過世的父親,在夢中與他相見,沒有過多得對話,就這樣平靜的夢中相會。

5.15 songs bot 推荐我尾崎丰的“15の夜”。十五岁的夜晚,厌倦了课本和学校,不被大人理解,夜里骑着偷来的摩托车,学着吸烟,漫无目的的自由的十五岁。这歌声和耍帅的吉他,太危险了。我想象我十五岁时候骑着单车在雨里绕着环路转,蹬得越来越快,有时候也想切线奔向家的反方向,似乎好像速度够快了就会获得足够大的离心力,把烦心困扰的事情和物理公式一起从脑子里甩出去。虚无的烦恼和虚妄的自由,十五岁。幸好那时候没听过这歌,太危险了(听了也听不懂就是了,到现在还不会日语的我)

5.16

今天在听Kendrick Lamar的新专辑。一转眼离上一张已经过了五年多了。Kendrick的音乐可以听无数遍,不管词只听音乐是一种(本身足够好听),琢磨词是一种(也足够有趣)……这张也照常有许多深刻向内的自我反思写作,而且似乎Kendrick因为熟知公众喜欢对自己进行解读,还进行了一些反解读(或者说对思考之思考)

我有时候也在想到底是Kendrick很深刻还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所以显得“深刻”,我的结论是这个深不深刻本身就是伪命题,向自我的和向社会的深度窥视并不矛盾。非常私人化的、自我剖析的写作,展示了许多并不令人舒服的内容,而自然地与社会关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音乐用以描述社会问题的切入口并不是现成的,也许只好是私人的。大概这也就是为什么Kendrick可以表面上唱他自己的困惑烦恼,也能confront到一个普通听众。如果鲍勃迪伦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Kendrick Lamar仅凭借前三张专辑也可以

5.17 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 (Ornette Coleman)

自由爵士的开山作,没有太多形状规则地到处游走,Ornette Coleman这个四重奏甚至没有和弦乐器,萨克斯短号贝斯鼓,声音像是即兴创作的spoken word诗。但是自由和即兴的区别是微妙而巨大的。自由带有一种近乎hostile却又不破坏性的能量。

查了一下才知道Ornette Coleman如此不拘一格的音乐人居然是(可以说很经典规整的)Modern Jazz Quartet的Percy和Lewis发掘培养的,为了在爵士届搅起新的风潮,赞助了Ornette参加Lennox爵士夏校,帮助签约唱片公司……

掘火翻译过的纪录片《1959 the year that changed jazz》里也讲了这张专辑的意义,片子挺不错的。

5.17 在听Oscar Peterson的Night Train,他的钢琴非常swing,摇摆灵动,有点像Art Tatum。关于Tatum,看到了一个趣闻,OP经常被人拿来和前辈Tatum比较,有一次Herbie Hancock忍不住问OP你怎么看Art Tatum,OP说他小时候弹琴很狂,跟人比琴从来不输,直到有一天父亲带他去听了一场Art Tatum,去之前他还说不管是谁我都能弹的更好,结果Tatum的高超技巧把他“吓得要死”,回家后差点把钢琴顺着窗户摔下去,好一阵子没再弹琴。据说OP后来跟Tatum成了朋友之后也不敢在后者面前弹琴

5.20 在听Stan Getz的合集Getz for Lovers。verve的这系列for lovers出了好多张,主要是舒缓的ballad,比较easy- listening或者说比较咖啡馆,很适合早上或者半夜或者周末听

5.21

听了Thundercat的2020年专辑It is what it is,依旧是有点怪怪的但是很好听,但是好怪,不是音乐上的而是……算是审美上的吧。我也不知道他这个叫什么core,搞怪+冻鳗元素+土味,真是土到掉渣,比如这个mv,加上土到掉渣的歌词,简直无语。但是,音乐又好听得不行,就好像很认真地给你讲土味笑话,而且有些歌甚至挺动人的,但是下一首又给你唱什么龙珠头巾之类的……

5.21

不知道是不是毕业季快到了,今天晚上脑子里在放这首歌

Another turning point, a fork stuck in the road
Time grabs you by the wrist, directs you where to go
So make the best of this test, and don’t ask why
It’s not a question, but a lesson learned in time

It’s something unpredictable
But in the end, it’s right
I hope you had the time of your life

本科毕业的时候在KTV唱这首歌。一转眼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歌听着总有种宣泄的感觉

5.24

Momentary Bliss (Gorillaz)
今天继续在无限循环Gorillaz,发现这首Momentary Bliss真的非常非常像the Clash的歌,比如London Calling,可能是英国小混混式喉咙发音的声音质感。没听过这段的vocal说唱歌手showthai,他这段“There’s a hole in your pocket, so you cannot find the change” 就很像“A nuclear era, but I have no fear”的调调。顺藤摸瓜听了一下这哥们的说唱,这个口音的说唱让我想起来看电台采访英超球迷痛骂教练那种感觉……

5.31 今天没吃早饭,但是又听了一遍Wilco的新专辑Cruel Country。Wilco后面的几张专辑不断地提醒我其音乐的本源来自于乡村摇滚。听了一部分Jeff Tweedy的音乐写作方法之后,也意识到Wilco是个人情绪化的。这张我觉得很像96年的Being there,有区别,96年是一场实验的序曲,22年是实验后的回归了。

5.31

今天听了Belle and Sebastian的现场,期待了很久,也算是无比繁忙的一周里的小调剂。Belle and Sebastian的特点是声音比较丰富,没想到巡演居然有九个人,鼓、电贝斯、低音提琴、小提琴、吉他、主唱、两个键盘,还有一把小号。还有一点很惊喜是每首歌都有对应的视觉效果演出,大部分是老照片拼贴,也有两个制作很不错的动画(好多原画啊)。主唱Stuart Murdoch挺逗的,还给大家看了看在市里旅游的照片。

总之挺开心的,终于听到了。五年前来这边时候因为去系里活动而错过了。Stuart问观众五年里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搬家、结婚、养狗,还挺感慨时间飞逝的。不过我也终于快毕业啦!虽然这么说,听到新歌里唱
I was yelling in my sleep
I was crying feeling week
Do we have to feel this way?
It wasn’t like this yesterday
还是有点难过

影视

5.16 看了Ronny Chieng在2019年的Netflix special,还挺有趣的。我之前在各种地方看过一些他的clip,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他的风格,段子经常还是围绕着经典亚洲刻板印象做文章,加上大吼。这次从头到尾看了一个show感觉其实很挺不错的,确实他的表演有时候比较依靠重复念叨一句话,但是念叨来念叨去倒还挺逗的,除去经常看到clip的几个段子之外剩下的不那么刻板印象的也很好玩。最后赶飞机的笑话甚至挺好笑。查了一下他的个人资料才发现他2015年来美国2016年来了Travor Noah的节目里著名的反驳fox news白人采访纽约唐人街的短篇才火起来的。那短片看完我觉得这个人挺逗还去搜过他,原来这几年下来已经这么火了

5.16

看了一集Netflix上the Standups短篇集的Brian Simpson,他这些段子好好笑啊,几个黑人自嘲的段子都很逗,而且还挺有意味的(关于黑人像美分硬币一样虽然在所有地方都合法但是一下掏出四五枚就坏事了,还有关于警察如果可以因为害怕开枪那么警校毕业考试应该去鬼屋),笑死我了。挺喜欢这个系列的,半小时一集都很精华

……之后随便看了一点Jimmy Carr,倒是半分钟一条连珠炮一样讲段子,但是讲了三分钟就给我恶心跑了……难以相信英国人的屎尿屁/阳具笑话level

5.26 看了Petit Maman,本来对题材有一点点存疑,看了感觉真好,情感特别细腻,小演员演得也很好,眼神和大人还有一些照应。我最喜欢的是整体含蓄又有层次的情感,似乎很多语言包含在无言的动作里。有几个镜头拍的特别漂亮,穿过长廊,和在汽车上的驾驶镜头,给我一种“大荧幕真的是魔法”的感受

也再次提醒自己该去看燃烧女子肖像……

研究/工作

5.3 看到用微软的Tay bot作为机器学习/AI机制不明晰可能带来可怕后果的恶兆,来警示人类对ai不能盲目信任,否则会威胁文明社会。我觉得这件事里ai只不过是一面镜子,你人性就是这么一滩烂东西。不光是聊天bot,我觉得所有ai歧视问题都很明确地有其对应的真实社会问题,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ai的镜子赤裸裸地放大这些部分,于是人照镜子发现自己很丑恶,反而怪罪镜子。从这个角度我很悲观地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并不能通过下一次ai革命来解决,可能只是比起改变自身面貌,修改镜子更容易一些………

5.5 我决定把之前项目的代码重新写+跑一遍……感觉工程量不小,但也算是弥补一下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写论文属于“研究”范畴,做package属于“工程”范畴,不能假设package用户都读过论文,要写成即插即用的样子(也就是by default一切都好用)。哪怕是专业用户也很可能没耐心选择参数

5.6 时隔三年又见到办公室邻桌的同学,才得知他也退学了。这几届同学里陆陆续续退学了好多人。无奈的是,因为同届因为有一位同学入学时候就很强毕业去当了教授,甚至纸面上看我们这届算是“出路不错”的成功一届。我们系这种失败的学术训练就像斯巴达战士训练一样把人扔进山谷里,只取能爬出来的勇士,剩下的自生自灭。不是退了学就是在苦苦挣扎准备草草毕业。跟同学一起走回办公室,还几本没读完的书,他说你记不记得五年前我们八个人还老一起在这边吃饭。时间一下就过去,一地鸡毛。他说美国也一地鸡毛,准备过几年回德国老家。我说我们连别的地方都没得去。唉

今天办公室窗外绿油油的,又是一年草木茂盛的时节了。

5.19 email

把这件事做完了,感觉舒了一口气,收拾了12年的四万封邮件就像给老房子清理一样,挺累但是还蛮爽的。在整理这些邮件时候我意识到几件事:

1. 两三个月以前的邮件基本上已经完全失去时效性,不可能翻回去看,如果需要查看也是通过搜索(收发件人/收发时间/标题内容)而不是一页一页翻,所以,把所有老邮件都archive是非常有道理的(archive=不显示在inbox但是依旧在all mails里,不删除、不影响搜索)
2. 虽然Gmail有自己的promotion 广告邮件自动label,但是广告邮件如果不读就是白白占着储存空间,还不如全部unsubscribe后只留有兴趣的,这样倒可以有读的欲望,而且可以给邮箱减少负担

按照这个视频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新-邮箱使用流程

– 把inbox设置成显示multiple inbox,设置几个分类label,这里建议的是“需要回复”,“等待回复”,“稍后阅读”这几个
– 保持主inbox里永远没有邮件:每天把inbox里剩余的邮件阅读/分类,并archive
– 处理邮件时按照分类分别处理

至于4万封老邮件如何处理,我按照发件人批量删除了许多广告/推送邮件,重灾区是Facebook提醒和各类烦人广告,archive了所有稍微重要一点的信息比如银行提醒和amazon账单。最后,剩下了两万五千封邮件,创建一个新的filter把inbox所有邮件全部archive掉,现在inbox清空了

游戏

5.6: 逆转裁判。打完了第二部前三个案子,体验不错。第二部游戏上来说探索更方便了(指示清晰一些),法庭部分也更复杂了一些。通灵和马戏团的案子都是虽然作案手法并不难猜但是就算提早猜出来了后续辩论也很有意义。

5.7 赛伯朋克 我知道这游戏bug多,但是没想到这么多,在第二个重要任务里,10分钟之内发生了两个恶性bug

1. 正在跟某位NPC边说话边走,我抢先进入了下一间屋子,导致该NPC凭空消失,从而导致下一间屋子的剧情无法触发并空间错位
2. 战斗中开了一扇门,这扇门的模型变成了一个无限延展的平面,占据了整个屏幕,卡死了ps4(帧率降到个位数),我进入下一个屋子后这个平面还在继续延展占用渲染资源直到游戏完全卡死

5.12

打通了天外世界Outer World,黑色幽默太空rpg,剧情对话、人物塑造、和探索乐趣角度上都做得特别好。我觉得很需要这样的游戏:它在玩法、美术、视觉、和剧情叙事上都没有任何创新,但是能够在经典的“不靠谱飞船团队大闹宇宙殖民地”框架内,把每个冲突和每个任务都做到充满趣味和滋味。

我最喜欢的是对话写得比较风趣而且所有的NPC都有点自己的性格,就连短暂出现的接头员Carmen Imagawa,也三言两语之间体现出她观鸟狂热爱好者的特质。还有一点是任务指示和剧情提示非常清晰,不用太费力就能理解比较复杂的势力冲突,或者说不用完全理解也能有代入感。中文翻译做的也特别好,把大部分梗都体现出来了(我听的是英文语音)

胡思乱想

5.23 我不喜欢泛指的韭菜这个说法,因为我觉得跟韭菜本菜不同,人是被割才成了韭菜的,是相对于镰刀而存在:是镰刀制造韭菜,就算割的是狗尾巴草,割下来也成了韭菜;而不是韭菜制造镰刀。说你是韭菜,而不说你被镰刀了,来指代这个关系,其实是倒错了因果。

不过或者说有时候镰刀比较抽象没有实体,让我想到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里总提到中华文化是一口大酱缸,也许这个比喻更好一点,有时候没人主动但是文化氛围整个被动地丑恶,人一面自己臭烘烘,一面腌渍周围人也要臭烘烘。所以我觉得你可以说人是酱菜,为伟大酱缸添砖加瓦与它一起遗臭万年了,这不错,但是说人是韭菜活该被割,我觉得道理上不对。

5.24 美国又有massive shooting,唉,之前有个朋友每次发生这类事件就在Facebook上转一遍洋葱新闻的这条文章“悲剧无法避免——唯一的悲剧频发国如是说”。但是这几年过来,我觉得这个新闻从讽刺戏谑变得愈发冰冷惊悚,似乎并没有讽刺意味了: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泛滥的枪支是刻在国家骨子里的必需品,而俄式轮盘赌一样惊险的生活赌来的,又只是倒退的社会进程、更疯狂的贫富差距、和各种扭曲的人性。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枪支无法阻止、立法倒退无法阻止,美国人跟我说,你要变成公民去投票,你要买枪保卫自己,那所谓自由岂不是全部骗人的。

5.25 看到tl提到非典,想起2020年新冠刚开始时候,我妈找到了我小时候写的随笔博客,第一篇开头我写道,“2003年4月的一天,我不幸染上了水痘。水痘没有好,SARS病毒就向北京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在这个神似变形记的开篇之后,我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小时候的时间感受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锥形,学校停课之后,非典、消毒、空中课堂直播,和坦克、导弹、伊拉克战争直播,和茅芦根水的味道混在一起。每天两次,我等着新浪网更新病情数字,记录在我的excel表格里并更新我的折线图。上午读书,下午在停车场打羽毛球,书有时候读不进去,球有时候会飞出去。长大了才渐渐明白这段生活意味着什么。昨天和家里通电话听目前的管制措施,坐公交到区之间的交界点步行跨越管制,我说这让我想起莫迪亚诺写纳粹管控下的巴黎,你需要时刻准备好证件,你的邻居随时可能消失。而这段时间过去之后,没有人愿意再回忆起。就像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姥姥家邻居的身体不好完全是非典后遗症。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在经历什么样的三年

Chicken Tikka Masala

系学生活动室里,关着灯就一个人,我饿坏了。终于吃到一碗Chicken Tikka Masala配米饭和蒜香大饼,许多味道一并涌上头来,似乎感官都敏锐了些。我发现活动室比记忆里的更晦暗许多,原来是新冠前重新装修时候加了木头格栅和屏风,淡黄色灯罩换了酒店样式的高级白,取下墙上系主任们的头换了两幅浮世绘,拆掉了装满旧书的木柜子换了封闭式玻璃展示柜,里面稀稀疏疏地用金色支架展示着教授们的著作,伴以多肉植物,一个个整整齐齐在六角形小瓷盆里。整个屋子弄成半亚洲半西洋的一派滑稽模样。一天天地透不过气来又站在几百个厚的“小波分析”边上,多肉植物也会有些打蔫,我越来越觉得不属于这里,不该在小波分析边上再带个一二三载了。

好在Tikka masala真的非常香,我吃了一碗又续了一碗(因为我买了一桶)。想起领外卖的时候路过一家旧书店,那是博一时常去光顾的地方,或是午饭后闲逛,或是周五下午一起去酒吧前在那里等人。那些旧书我也并不购买,就是一本一本翻直到看见熟悉的作者,叹一句“这本听说过”。那时候我其实不喜欢读书,人是靠惯性活着。那年,学长语重心长地通知我,导师永远离开学校的时候,也是在这间书店前,那天我翻到了一本卡夫卡。这竟已是四年多前的事情了,陪我一起吃午饭的几位同学,一半退了学,一半挣扎进更深的泥潭。唯有一人毕了业在岛国吃炸鱼薯条。

但是我堵塞的鼻子似乎放松了许多,浓厚的酱汁卷着米饭一勺一勺下肚,填饱了饥腹甚至还放松了神经。香料分子冲击下,更显得空气确乎是太闷了。我讨厌墙上的假浮世绘,它们并不比那些丑恶的系主任的头像柔和一点点。那些中式屏风和北欧吊灯又有什么意义呢,整个屋子还是一潭死水。唯一有趣的在于窗外一颗老树。校园里的樱花要开了。这让我久违地非常激动:虽然往年并不赏樱只是笑笑这些樱花吸引来的游客,今天我却感到兴奋,我快要加入他们了。等天气暖和,我就到外面去吃我的tikka masala,在水池边、大树下,离开小波分析和系主任的头像。等到花谢了,夏天就到了。夏日里,在日头重新变短之前,我大约可以毕业了。

Provoke

今天读了一篇讲联合赤军和日本“政治的年代”里革命思想变化的文章。我想,虽然日本学者喜欢的宏大叙事不一定准确,但是断代叙事法描摹了一股清晰的思想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就像冰川划过河谷留下的痕迹分辨出其走向。

而同时,中国的革命冰川实质上被搬空了,我从小的教育里,革命这个词变成了一种特有的、固定用法的、表演式的名词,是革命™,是一种样板戏。革命像是宗教物件一样,正确和错误都被束之高阁不许置评。公民运动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名字,也都试图剥离其斗争本质,暴动也好、散步也罢,都似乎是从动作来定义思想。这时候我意识到日本学者断代言“梦想的时代”的好处:套在时代思潮的框架下,剥去这些动作,可以试图感知人到底在想什么。隔离思想而独看行动,也是一种霸权的视角。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这么看香港、看欧美、看阿拉伯,却不敢看自己。

我对革命的直观冲击印象来自于2014年于芝加哥艺术馆的特展Provoke: between protest and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in japan. 这是一览摄影展,Provoke是日本六七十年代短暂存在的进步杂志,用大量图片记录了一系列的社会斗争,比如成田机场问题和三里塚斗争,黑白图片影相是最有冲击力的。文字描述里总会提到学生思潮,这又是一个我感到陌生的事物。似乎从小的规训总是说,你想得不够周全,你的知识不够多,你需要无止境地学习,年轻时候是什么也不懂的。但也许其实挑战世界改变世界的角色并不一定需要想得明白 —— 这也是我后来看《少女革命》时候恍然大悟的,革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精细的定义、耐心的操演、满怀热情的会议,只能保留下一个空空如也的壳子。最后,因为没有了语言,甚至无法思考。

鞭炮

今天聊起放鞭炮来,才意识到八年没回家过年,北京已经禁炮很久了。现在长大的小朋友听马三立的相声应该已经不知道什么叫“麻雷子”,哪个叫“二踢脚”了。儿时春节前常常住在远郊亲戚舅舅家里,废弃的探矿厂宿舍区,还没有开发成口号为“白领居易”的高级小区,我们在长满杂草的苏式板楼遗骸上,一根根点“白杆儿”——手指粗细长度的白色爆竹,这种炮引线很长,通常五秒钟后才会发出一声脆响。或者拆散的红鞭炮,啪的一声,或者把火药拆出来自制一些更大的爆炸物。这些事情现在想起来也太危险了。

禁炮之前的两年,鞭炮规范化在专门地点销售。这是激动人心的,虽然贵了几倍,但是花样变得极丰富,老朋友们也变了样,木杆插大炮的“麻杆儿”被禁止,苇杆插小炮的“窜天猴”改名叫了“笛音带响月旅行”,诗意盎然。二踢脚改名双响炮或者双喜炮,包上了红色。再之后就禁止。其实禁止也不是坏事,扰民和危险一直是炮仗无法规避的大问题。

但是不管怎样,这一切也与我再没有关系,我童年的炮王生涯止于禁炮这一年。却并不是因为政策原因。新年过后,我挂了一条长长的鞭炮在门口的老玉兰树上,送给刚去世的姥爷。一千响烟炮与响声对我而言第一次含有了实际的意义,这一分钟之内闪过了许多事情,我永远失去了他。第二年我失去了这棵老玉兰树,它倒下的地方建起了保安亭。

再之后,我离开了家。炮响对应的再不是喜庆,而是可能的枪击。

“打印皮卡丘”

昨天在毛象上说我爸闲的没事时候在微信上小程序上学了学python,这是去年年底的事情,聊天记录里我随便应付了两句,其实都没点进去看他在写啥,今天去看了看就是一开始的print语句,这课叫“打印皮卡丘”,print字符串。今天想觉得应该评价两句的,但是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怪难受的,我跟家里真的就没有什么沟通,父母制造的话头基本上也都糊弄过去不太回复,在家时候三个人聊天聊地说得欢,但是一离开家就失踪一样,七八年也没打过多少电话。不知道怎么开口聊自己,只能扯一扯股票啊研究啊之类的。去年父亲疑似癌症,我偷偷哭了两天,也没能憋出一句像样的话来。这件事让我很难受。咨询师说我离开家之后没找到作为成年人和父母沟通的模式,我希望今年能多找找,至少下次我爸给我打印皮卡丘时候能好好回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