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废墟的花朵》-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看完了莫迪亚诺这一本的最后一篇小说《废墟的花》,依旧是巴黎旧事,在记忆和档案里抓鬼。但是这篇是我读过他写得最私人化的一篇,我也理解了为什么美国编辑把《狗样的春天》,《缓刑》和这篇订做一本了,因为若隐若现地涉及了一些共同的主题:消失的父亲,送父亲出集中营的混混,早逝的弟弟,找不到的车库……《废墟》这一篇里更明确地指明了写作意图,写一个人在夜雨里融入黑暗消失在雨雾中,人确实可以消失,就像父亲一样,但是消失得让人诧异,以至于想要搜寻他们存在过的证据。城市,人和时间都已经变了,叙述者认为去回忆这些事情,去抓这些消失的鬼影,也是从虚无里拯救存在的证据。

继续阅读“读书笔记: 《废墟的花朵》-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听歌 (2021.4月)

1911 (沼泽) 4.1

古琴主导的器乐后摇。有一些古典含蓄的意味,也有华丽爆发的展开。我喜欢沼泽特别的声音和编曲。至于古琴,个人认为这张专辑的处理(尤其是和电吉他的对话)水平是非常不错的,不论是主导还是在下方作衬,都有十足的分量。至于意境讲的究竟是辛亥革命还是古典美学,我其实不在乎。

这张CD是高中同学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专辑设计很好看,一直收藏在书架上。沼泽这几年在做什么我其实不太清楚。不过看了海亮17年的访谈说乐队没有主唱,感觉有些恍惚。在《沧浪星》,《1911》,《远》这三张古琴器乐之前,沼泽也是个很不错的噪音/另类摇滚乐队。2005年的《城市》前三首曲子,写时代困惑的《二维》,写非典时期不安的《惊惶》和青春烦闷的《U之自白书》,都是我喜爱的作品。海亮可能唱功比较普通,但是这几首歌把都市青年的惶惑压抑唱得透彻,尤其是这句“我浑身不自在/坐在这里干着急/多想来点儿刺激/可就没了头绪”,海亮扯着嗓子唱的这一句,隔着耳机令我浑身瘙痒不自在。更不提同名专辑里的同名歌《沼泽》,海亮扯着嗓子(again)喊出得来,“我慢慢地咀嚼着被吞噬的感觉/我陷入一片腐烂的沼泽”。

世界到底是“一块忧伤的石头”(远,2013)呢,还是“一片腐烂的沼泽”(沼泽,2003)呢?

继续阅读“听歌 (2021.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