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 ID

Please select your payment method,

The machine says, softly.

What?

I sit on the second floor corner

of a government building near airport.

Gigantic parking lot surrounded by well trimmed shrubs.

I never knew this place existed.

But I’m shivering. My legs shaking.

My body was touched, gently

by an armed guard. It’s safe,

He said. Next window.

My feet cold on the marble tiles.

Aren’t everyone afraid of something?

My fear of being exposed,

By my not carefully concealed body,

By my broken language,

Who I really am.

This thing, this person, this soul.

Who am I really. What answer do you want,

In box 6.15b?

How can I surrender anything,

Without knowing what it is.

And touching it making sure it’s safe.

The only colored thing in this building,

Is a Coca Cola vending machine.

In front of the room where they took

A photo of me. This, me.

I’m lost. Where am I anyway.

I’m not eligible for a Real ID.

安装马桶

手动安装新马桶,可行性其实非常高,而且整个工程并没有很精神污染。

做这个工程是因为之前马桶堵了,下水工来试图通马桶失败,告诉我原来的马桶下水管太细容易堵塞,建议直接换新的。他的安装费是500刀。于是我决定自己弄

购买:在分体和一体之间进行了选择。其实区别不大,一体式更稳,但是我买了分体因为一体太沉了搬不到二楼。冲水模式现在基本上都是虹吸式,水储在弯管里可以隔绝气味。虹吸管半径大一点而且尽量不要有平的部分(也就是更s型一点)。我选了半径2in的一款科勒马桶

拆除:先把上水管关闭,反复冲水把水箱清空,再用皮搋子把虹吸管里的水排出。水箱和桶体之间一般就是几个螺栓连接,拆除水箱。注意这一步会把水箱里的水排出来。桶体和地面通过两个螺栓连接,如果年代久了很可能已经锈了,需要喷除锈剂。拿掉螺母之后马桶就可以晃动提起来拆掉了,提起马桶,因为有s型储水管,这一步不会漏水。移除马桶之后立刻用毛巾堵住下水口。用刀片移除剩余的蜡封,看情况更换地面接口的螺栓。

(除胶:我家马桶之前是胶在地上的,底下有很结实的一层硅胶caulk,拆除螺栓之后没法直接提起来。我用了caulk remover一种液体可以把胶体化散,之后反复用utility刀片和硬质塑料薄片把胶除去,之后马桶就可以提起来了。caulk remover也可以用来去除地面上剩余的胶)

安装:现在的快装马桶非常好安装。先把胶封扣在桶体的下水口上,对准地面的螺栓放下去就行。之后拧螺母固定,再装上水箱和坐垫,打开上水口就能用了。

胶封:网上对于要不要用胶caulk封住桶底边缘有一些争论。正方说caulk可以保证不会有味道而且更稳固美观,反方说如果caulk会导致无法发现可能的漏水,进而泡坏地板。我的结论是还是封住比较好,毕竟如果真的漏水我也只能再换马桶了不是吗……

总之,就这么装好了。我家大概用了两个小时(期间马桶上储物的小平台还塌了一次,崩溃),节省了五百刀还是很开心的

印记

我带着你的信离开

月亮做的车轮旋转旋转旋转

一场措辞精确的雨后

永远无法忘记的那些事情

困在被诗歌沾湿的泥土里

我们离开镇子后发生的事

我们一直在思考,离开镇子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在上周二穿过沙漠。不知道什么方向的风卷着干草团,州际高速公路笔直穿过了燃烧镇。沙漠行车是很无聊的一件事,你会全然忘记了时间的概念,心跳变得缓慢,思考的速度也变得很慢,早餐吃什么这件事情其实已经思考了十个小时,感觉起来还似乎是不久之前的事情。之后日夜开始颠倒,满天星斗的边上就是一轮红日,在这里小时是以油箱表计算的,有的小时里你会看到更多的鹰,有的小时里你看不到一只鹰,只有风。风吹着车子,有不得不拐弯的倾向,这能让你分清左右方向,却不能分清前后,幸好有高速公路存在,也或者算是一种不幸,因为其实我们并不清楚在前进还是倒退。我们就这样开进了燃烧镇。

离开燃烧镇之后,我们就无法停止思考,这个镇子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燃烧镇去了哪里?很明显,燃烧镇在自主地移动,似乎在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发现这件事是我们刚进镇子的时候,买面包的一小会儿里,停在路边的车子倒退了十米;我们的帽子、手套、和地图都会斜着向西南飞出去;我们向某个方向走路更轻松,而另一个方向更艰难;这些是显而易见的,而进入镇子时候又难以发现。这是因为属于燃烧镇本身的物件并不受移动的影响,换而言之,燃烧镇是一组相对运动的关系,所有属于这里的东西都按照相同的速度移动,加油站不会撞上居民楼,面包不会飞走,行人向各个方向自由移动。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个移动又是绝对的,我们会撞上加油站,我们的帽子会逃走。因此,在燃烧镇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手忙脚乱。后来我们懂得了道理,就各买了一件本地店铺售卖的套头衫穿上,这样一来,我们与镇子能微妙地匀速而不至于四处乱撞了。我们在车的后备箱里放了一座燃烧镇生产的铜质小钟,它就像一个小马达,左右推着汽车移动,有了它我们就放心地在镇子里闲逛。镇子摇摇晃晃地挟着我们移动,像在一个巨大的钟表内部。

此外,燃烧镇的时间也不对劲,这里的时间和人的心情相关,高兴的时候时间就过得快,你瞧街上的孩子,早上起来一起玩耍一小会儿就回家睡觉了,情侣进了电影院眨眼的功夫又出来回家去了。独自行走的人忽快忽慢也是这样的原因,他们在思考乱七八糟的事。商店和加油站为了让员工能够顺利工作而不至于隔一会儿就下班回家,都在播放悲伤的新闻。这是一门管理的艺术,加油站的新闻需要悲伤而又不至于太过悲伤。如果悲伤不足,则员工很快想起快乐的事(比如今晚的约会)而提前下班;如果悲伤过度,则连行走抬胳膊等动作都迟钝,受了他的传染,连油枪也变慢了,加一升油需要等三次天黑。因此,加油站循环播放另一个州另一座小镇的本地新闻,这些新闻的特点是非常具体而又非常空洞,不至于令人出神,又不至于令人感兴趣。其实如果偷换了人物和地名,这些新闻也可能是燃烧镇的本地新闻,但是就因为它不是,才造就了慢性的悲伤。我们在加油站的时候,就像在一个巨大果冻的内部。

就像我刚才说的,燃烧镇的人需要过一种相对的绝对生活。外来的信件需要包在本地信纸里才能递送,于是有了镇口的造纸作坊;外来的人和车需要用本地套头衫和小钟表固定住。每一条快乐的事都要跟随一件悲伤的事,中和下来时间才可以平均。可惜这样得来的只是时间上的平均,人们忽快忽慢,忽喜忽悲。对话里一边已经过了三天三夜,另一边还没听完第一句。所以这里的人不太经常交谈。不交谈的结果是语言也变异了,既短促又绵长,有的短词包含了七八十种含义,有的长句却只传达一个问好。我们没有学会这套话,所以沟通起来很费劲,像在一间气闷的桑拿房内部。

至于燃烧镇在我们离开后怎样了,有两种可能。首先第一种就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燃烧镇少有外人来访,外人也对镇子影响甚微。从时间尺度上而言,这个镇子已经很老了,人在将死的时候时间会变得很慢,一眨眼就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另一种可能就是镇子已经被烧光了。我们在燃烧镇放了一把火之后,已经过去了四箱油的功夫。关于我们在燃烧镇放火的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来到镇上加了油,买了面包(这面包没出镇子就已经发霉了,怪不得店员嘱咐我们立刻吃掉),参观了镇上的怪书店(里面的书也有本镇的语言特色,大部头的著作常常只薄薄一册,短篇小说却像砖头一样厚),在那里我们遇到了镇上的智者,智者和我们交谈的时候陷入了悲伤,手里的烟点燃了某本童书(非常厚)的第三册,又引燃了笑话集,这些东西烧得很快,多亏有几页诗集阻燃,我们才得以逃脱。书籍燃烧的气味又好闻又酸臭,像在一口棺材内部。

智者对我们说的话大抵如下,他认为外人应当努力欣赏燃烧镇的生活,这是一种纯粹的人本自由(他说到此处变得非常快),镇子上的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钟表,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最棒的一点就是,当你拥有了自己的钟表,你的时间就不再是忽快忽慢,而是内在地平稳均匀了起来,社会关系像一张伸缩的渔网,有机地生长,世界上再没有哪里可以有如此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燃烧镇本身就是由我们这种疲惫的旅人组成的。听到这里我们闭上眼,感受身边粘连稠密的自由空气,就像是玉米糖浆一样舒展压缩。粘稠的回音好像在说:欢迎来到燃烧镇。有这么一瞬间,我们看到套头衫上的图案,真的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了。

但是这时候我们才想起来,我们的时钟在车里,那是一台很旧的钟,它倒着走。我们在沙漠的高速公路上也倒着走。我们并不是到达了燃烧镇,而是已经沿着来时的路离开了燃烧镇。我们曾经在镇子上闲逛,童年时一日一日轻快地掠过,长大后我们窝在书店里写易燃的笑话集和阻燃的诗,略微悲伤的新闻让我们的时间忽快忽慢地保持匀速。后来我们放了一把火,离开了燃烧镇。但是我们的离去是相对的,就像所有属于燃烧镇的事物一样。公路是一条只有左右没有前后的公路。沙漠是没有风的沙漠,我们绕着燃烧镇高速移动,沙漠安静得像一潭湖水。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燃烧镇抛弃了我们,径自一路向西去了。我们失去了玉米糖浆一样的自由和昼夜不同的尺度,一切变得真正地清晰而统一,就这样,我们永久地留在了沙漠里。

登雷尼尔山

今天给自己放了个假,想到毕业了还没有切实地庆祝,就自己跑到Rainier走了Skyline Trail。我起了个大早进公园抢到了完美车位(五点出发,出门才发现市里麦当劳都没开门,就直接趁着一路畅通开到Tacoma南边吃的,七点半进公园甚至不要门票,八点钟到停车场停到了厕所正对面)

一路上雾茫茫的,又让我想起“雾是落地的云”这句话。进了山甚至看不见Alder Lake,直到快到Rainier顶忽现蓝天。这次我决定顺时针走,从Paradise出发,西边大概2miles走到山顶,一路面向冰川,没有植被(也就没有蚊虫):其中前0.5mile是柏油路陡坡,后面1.5mile是台阶,都是well-paved走起来很舒服,甚至没有任何switchback,就爬升1600ft。从山顶向东线走有1mile多的石子路,比西线缓但是不太好走,中间有两处还盖着雪,接下来的2miles是最美的高原草甸野花丛,最后大概1.5mile有很多树、溪流和瀑布,但是也有200ft的起起伏伏。我觉得总体而言并不太难,没什么太需要“careful footing”的地方,就是全程6mile不算短。感受而言比Tolmie peak和little si都轻松一些(?),但是挺长的还是够累,我走走停停大概四个半小时

一开始走很累,可能是因为我没昨天休息好/缺乏锻炼,又一个人走得有点快,只好多停下来休息,过了半个小时就恢复了,走得还算顺利。我很喜欢爬升比较陡下坡比较缓的组合,所以走的顺时针(反之要走逆时针)。一开始遇到的人并不多,走了一半也就看到了十几个人,下山过程中见到的人显著地多了,可能很多人不这么早来吧。今天意外地没什么蚊虫(谢天谢地……正巧我没带防蚊喷雾)

前半段能看到冰川和冰川侵蚀的斜坡,太阳初照的时候泛着蓝色。野花基本上只在东边最后3mile有,点缀在高山上草甸和冰盖交错的景致非常好看(词穷),确实有漫步仙境的感觉。人少的时候独自走在山道上可以思考很多有的没的事情,并把这些想法就地抛掷,稀里糊涂就走了好远,山顶能看到PNW的火山们,其实我对远远观山这景致也没太多爱好就是了。回头才发现其实Rainier山头就在背后,但是果然又藏在云里了。

在山顶上坐了半个小时好好想了想许多事情,还是蛮有收获的。

随记存档 2022.7

生活

7.2 饭后在海边遛弯好舒服

7.3 给自行车装了个后货架累死我了,日本货的安装指南说简单两步安装,结果我动用了螺母钳这种非常规工具才拧好螺丝,累死了,不过以后可以驮着包去学校了

7.4 收拾了一下家得到了一点点安宁,收纳了各种电子产品配件和电线,到底哪来这么多usb线的……对象开始给家里做收纳之后家里整齐多了,连小u都开始收纳自己的玩具了

7.4 今天转弯不小心别了一辆车,别了之后我停在路边让他过去,这老哥停在我边上摇下窗子跟我对线,虽然结果上我赢了,但是好烦

7.5 烦,烦的时候更喜欢听听音乐看看书,感受一些时间维度上广一点的东西冲淡一下当前的个人感受,但还是烦,这么好的夏天,然而写论文使我抑郁

7.5 和朋友一起吃了个饭,没聊够请人来家里接着聊顺便撸撸猫,家里啥也没收拾乱七八糟的,高情商朋友:你家像家一样有温馨的感觉。好几年没见面了,但是因为新冠期间一起玩了好多次among us,声音非常熟悉,感觉现代科技拯救远程社交生活

有朋友一起聊天吹水真好,今天晚上也很快乐。今天在反思,好像我的社交力本身并没有弱,但是安排社交stage的能力完全不行,比如该联系的在本市的朋友三年没见面这种事……

7.7 我:两个猫猫在阳光下更明显颜色色调不同诶,ball是暖色u是冷色
对象:ball是焦糖咖啡,u是奶茶u乐美

7.8

7.8 今天在希腊餐厅喝了Tsikoudia,克里特人喝的葡萄皮酿制烈酒,挺好喝的有淡淡的蜂蜜味

7.12 夏天终于到了,在太阳里停了俩小时的车感觉就像菜谱里讲的“预热好的烤箱”

7.14

今天傍晚天气好,湖里好多人在玩水,在博物馆偶遇象友

(也不能算偶遇,要不是象友分享我也不知道博物馆打折)

7.14 唉,最近这一年肉蛋菜奶价格飞涨,不得不开始大概记忆家附近各个超市的价格,每天晚上炖一锅肉无限吃的日子不复返。尤其是猪肉小里脊、小排骨和带皮鸡大腿这些刚需,价格都快翻倍了。前两日在safeway买了一桶两块钱的鸡肝,酱成五香吃,咸一点吃了好几顿,在想难道应该另辟蹊径多吃美国人不敢吃的蛋白了

7.15 今天晚上对象一时兴起,叠了个纸飞机。于是客厅里……
对象:开心地扔飞机
ballball:坐在屋子正中间椅子上的最佳观赏位置,来回看
myuu:像只小狗一样撒欢地追着飞机跑

快乐好简单

7.15 今天晚上做了梦中的五彩大拉皮,从wee上买的中国黄瓜真是奢侈品

7.16

今天划船去了湖里湿地区,这地方之前常来看鸟,但是从水上来还是第一次。划单人kayak也是第一次,真的好快,但是左右横向稳定性比双人差,总有怕翻的感觉。穿过Montlake cut的河道虽然之前划过一次,但是今天来来往往好多游艇快艇摩托艇,掀起的浪也太大了!如果停下还会被浪左右推难以保持位置,所以一口气划过去了,幸好河道不长。

出了河口,豁然开朗,水面广阔了起来。钻进湿地湖区,水平如镜,湿地和芦苇的自然景色美极了,远远地就听见很多鸟叫(比如红翅黑鹂)。看到了几只不怕人的大蓝鹭和一群紫绿树燕,此外湖里全是鹅和鸭子

回来路上再次挑战montlake cut,大船掀起的浪灌到kayak里好几次,尤其是这个海盗船。最后搞得我浑身都湿了。今天穿的裤子貌似速干其实并不能速干,在没有太阳的阴天里非常尴尬。总体而言还是很爽的

7.19 在桥下看了会儿书,近几个月来第一次有把所有拖欠的任务都做完了的一天,无债一身轻松,夏天真美好(短暂,明天见导师

7.21 今天做的鸡丝凉面是是最近做过最好吃的,重点是用了复制酱油。最近悟出来,凉菜需要糖才好吃,做复制酱油就需要很多糖,之后配了一点醋泄的麻酱和五香麻辣油,吃了好几碗

7.23 今天吃了一家(又是对象找到的)超级好吃的waffle,一份才$3.25,算是物美价廉。走之前夸了夸店主给他美坏了。怎么这么好吃,我陷入了沉思,甚至想买个stovetop waffle机。

7.26 小u,白天追打苍蝇撞坏了海德薇;晚上磨牙咬穿了伊利亚特

7.28 美滋滋去游泳,进泳池戴上泳镜,结果橡胶头带一下子断了飞出去。我仔细端详,才发现泳镜的头带和带扣早就给ballball嚼烂了,只是没发觉罢了。小ball最喜欢消毒剂的氯水味和橡胶/硅胶的弹牙口感,两个不健康嗜好加在一起……哭笑不得

7.29 从上周末看完蓝白红就很想吃这个,冰激凌淋咖啡,不知道片子里的法国人管这个叫啥,意大利人应该叫affogato。今天用salt and straw家非常浓郁的double vanilla 冰激凌配了半shot的榛子味espresso,太好吃啦,哪怕晚上睡不着也值了(?)

听歌

在耳虫这首Get off the internet,因为最近KEXP总放这首歌,对于美国政治环境而言还挺应景的,让大家get off the internet and meet on the street,一起destroy the right wing。我以为至少是川普上台之后写的歌,没想到是2001年的。算是经典永不过时吧,但是希望right wing赶紧过时

This is repetitive
But nothing has changed
And I’m crazy
Where are my friends?

I’ll meet u in the street
(Get off the internet)
Destroy the right wing
(Get off the internet)
I’ll meet u in the street
(Get off the internet)
Destroy the right wing

7.6

Fourth of July (Sufjan Stevens)

独立日周末的早晨想起了这首歌,这是我最喜欢的Sufjan的歌之一:关于亲人离世的记忆,伤逝中带着一丝温暖,和七月四号本身没什么关系。今年上传了新的版本和mv。听得心里好憋屈,we are all gonna die 。

7.8

周五下午一边写论文一边开大音响放Steely Dan的老jazz-rock,天气晴朗,真的好爽,这贝斯让人浑身舒服。想起本科时候周五中午经常上数学分析课,对面宿舍楼的学生已经准备开始享受周末了,会打开窗户大声放老摇滚,歌声随着清风飘进来舒服得心都飞了,关上窗户还能听到熟悉的bassline

7.11 Apple music按照genre分playlist页面都是大照片+小文字,最近由于这个缘故找不到Jazz的playlist了,因为封面换成了DOMi & JD BECK这个新爵士组合。这两个人实在太不像传统观念爵士封面照片那种氛围了,而且看起来真的好年轻啊。乐队网站上的个人介绍是瞎写的(说DOMi是12岁的天才,JD Beck只有六岁,俩人都是物理博士什么的乱七八糟)。网上找不到太多介绍,也就说DOMi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俩人做这个团两三年了,都在说最近两年特别的火(那肯定就是特别火了),之前还和Thundercat还有Ariana Grande一起合作过,月底要发售第一张专辑,大部分也是和Thundercat合作的,有点weird core的审美,很多歌味道挺起来也像。

7.13

但是看live录像还是很带劲的

7.15

听NTS电台,听到这首歌,配合着激情的鼓点、超级拽的bass和电音喊麦,隔壁家养的一笼子母鸡开始狂叫,难听的鸡叫和音乐相映成趣,奇怪的是鸡叫在这一曲结束的瞬间就停止了。可能只是鸡喜欢speed garage风格的音乐

7.15 听了Zombies的现场,没想到场地这么远(在一个全是老白人的周边城市)。Colin Blunstone岁数这么大了的嗓子还是不错的,Rod Argent也很有活力,感觉整个乐队和2017年在Thalia Hall看的时候非常不一样。上次看也是毕业前,挺伤感的(如果不是因为快毕业了可能这场也就不来了)。听到this will be our year的时候我在想当时一起去的老王,我好想老王宿舍里的啤酒和吉他,还有各种各样的乐队。快乐得什么都不顾的日子真短暂,老王离开美国这一别竟已经四年多了。我……

7.18

今天午饭为了下饭在看Netflix上的风味原产地,兰州牛肉面这一集,真是馋死我了。片子的BGM居然用了低苦艾的兰州兰州,中学时候特别喜欢这首歌

过阵子应该再试试做扯面(虽然并没有硼灰水

7.19

咖啡厅在放Cyndi Lauper的Time after time,这首歌的旋律不知道为啥让我感觉特别催泪,尤其是副歌time after time的这句的合声若即若离的,特别能把情绪从体内钩出来。

歌:
https://youtu.be/VdQY7BusJNU
之前听过vusik乐队的器乐版,第一次听这歌可能是这个版本
https://youtu.be/yT4aUDuwsDk

7.22

在KEXP randomly听到了一首唱夏天的歌,Up All Night – David Bazan

Summertime ain’t just for teachers
Summertime trying to sleep to noon
Summertime up all night howling at the moon

7.26 White Jesus Black Problems(Fantastic Negrito)
今天在听这张专辑因为KEXP电台太喜欢Fantastic Negrito了,总在放highest bidder这首(这首听起来很像FIFA游戏会用的那种soul/rock)。这张专辑真的非常有野心,曲风多种多样,而且都很抓耳。这个音乐人资料也不太多,就看到早年是毒贩,九十年代出过一张R&B之后一直没再玩音乐直到五十岁了开始继续玩,得了好几个格莱美布鲁斯奖。

7.28 Merriweather Post Pavilion(Animal Collective)
今天Apple Music给我推荐Animal Collective听,我对他们的印象是比较粗糙质感的实验摇滚,以及锋利的噪音。但是不知道我的印象来自哪张专辑(可能是早期专辑?),今天听的这张2009年的专辑其实非常非常地pop,有的时候我还以为我在听death cab for cutie

7.29

今天对象放了一张Simon & Garfunkel 的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真是好听,是我的快乐卡拉OK,这些歌真的听一千遍也不腻 。图:小u在唱机上听last living boy of New York,

“Half of the time we’re gone
But we don’t know where”

游戏

7.4 玩赛博酒保,文本真的很有意思!我的疑惑是为啥我看影视作品和小说游戏里总有去酒吧和酒保聊天这个行为的描写,怎么我去酒吧从来没人理我

7.6

气氛做得真好啊,超级适合晚上睡前玩一会儿。今天玩完了第一章,结尾又温馨又有点好笑的氛围,太妙了。boss好暖一个人,陪着Jill喝啤酒,我甚至差点落泪

也想趁夜里去酒吧喝一杯

7.22 今天打完了赛博酒保,故事像是动画片一季那样有单元也有主线,最后收束在party,感觉很不错!体验也挺流畅的,除了最后一天差两百块买不起房租进了“BE”,又倒回去一天试了一次。我觉得文本写的很好,碎片对话故事很容易写得说教(比如如果横尾太郎写),但是赛博酒保的写作让每个人物都很有层次,笔触也很幽默,世界观也丰富。真好。不过应该不会试其它几个结局了。

7.22

humble bundle上买了个卡牌慈善包,今天试着玩了玩废墟图书馆和密教模拟器。废墟图书馆我之前没听说过,看到我在玩对象说还挺火的,居然是全语音和这么多立绘的游戏(我还以为是好看版杀戮尖塔,完全不是),可惜引导做得太overwhelming了,一上来讲了一大堆按钮和机制。看了十分钟剧情之后,一进战斗我完全懵了,卡牌在哪都找不到 回头有空再研究了

密教模拟器感觉还挺好玩的,完全没有引导,稀里糊涂地玩了十分钟得到了“我身已死”normal end,看来就算当教主也要注意身体去

7.26 打通了what the golf,这游戏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多别的游戏梗,虽然都是一指扯动方向和力度这个简单的操作逻辑,但是玩法包罗万象:高尔夫、足球、排球、汽车、自行车、射击、音游、横版跳跃、甚至superhot和缸人都有……

7.26 在探索apple arcade的游戏列表,下了个空当接龙玩,小时候觉得还挺难的,长大了玩真简单。之后还看到有黑桃王,这是我的桥牌启蒙。想起前两天看蓝白红三部曲的白里面的波兰大爷在地铁给后生表演一秒记13张牌,我心说这我也行是个打桥牌的都行啊,结果下一秒人家还真就是职业牌手

影视

7.2 今天用tubi这个平台看了一部电影,100分钟的电影分别在0、30、45、60、75分钟有广告break,每个break大概2-3个30秒广告。搜了一下才知道这平台被fox买了,而且搜索前排的结果都是平台面向广告商的介绍,有点微妙。不过至少还算能看,我看说目标是每小时内容插入4-6分钟的广告,广告间隔12-15分钟,其实也能忍。比youtube和hulu能忍一些。hulu付费版也有那么多那么频繁的广告,简直是骑在用户脸上撒泼,youtube广告太频繁而且不管管不管个性定制都会推送令人不适的广告,体验太差

7.16 在你面前。很喜欢,拍出了很多细微的感情。人之间或远或近的距离感很好,几个节奏很慢、亮度很高的镜头让我想起每次回国能体会到的时间又快又慢、世界有点不真实的清晰感,这其实与主题也有些关联。

就是那种晴得太厉害的天气和雨太大的天气,每次回北京都是夏天,有这种怪怪的感觉,时间过得忽快忽慢,一天可以走很远做很多事,但是见到的景观都变了好多。我很喜欢女主在桥下偷偷抽烟、还有不由自主地回到童年老房子看一看的段落。19年我也回到几处住过的地方看,房子都拆掉了只剩下土坑,如今如果再回去连姥姥家都不见了。看到女主在童年的小院子里抽烟,有点想家

7.18 电脑线圈 看完了。虽然最后的主线我觉得故事矛盾有点……强行?……以至于想讲的情感没法传达到,但是这部作品很独特的小学生视角和无比精彩的前半部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但还是很在意后半段的故事让我失望,明明有这么多好的元素

读书

7.1 书店买了本打折的二手Marx-Engels Reader马恩文选,打折是因为被前主人划线标注做了好多记号,很可能是用作西方社会学通识课的读本(我之前上这课就买过一本)。回家翻了翻论犹太人问题这一篇,现在不上课了自己读倒是另有心得,马克思写东西还是很坚固扎实并激动人心的,先批判Bauer的所谓宗教解放,再谈政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局限,呼唤一场永久的革命和真正的解放。

题外话,马克思的文章大多都是这种政治论文,有的部分其实挺费解的。我很好奇(不如说是怀疑)到底现在的美国潮流小青年读不读这些文本,我看insta上的woke朋友发照片说买了共产党宣言来读,很好奇是不是真的在读还是用来作为魔法攻击书(我好刻薄)

7.3 书里讲到罗马的王政时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翻译),六个国王统治了两百多年,作者说现在学界认为应该不是这么回事,君主制一般没有这么稳定的任期(人均30年)。这段时期的历史依旧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我想到小时候看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和历史研究人员也是抽丝剥茧寻找线索,后来从鼎上记录的武王伐纣当天的天文现象找到了具体日期。罗马的王政时代曾经在十九世纪被认为可能完全不存在,一开始就是共和制,但是后来竟然发掘了同时代的刻着国王的古拉丁语rex的石板,证实了确实存在王(但是具体什么形式的统治,不清楚)

7.4 感觉现在出版书的新潮流是封面比纸张短一截漏出第一页的窄边,边上印一句介绍语,我觉得这设计还不如腰封呢,至少腰封可以扔掉,这短一截就一直短着了……

7.6 王政时代的历史挺有意思的,里面掺杂不清许多真真假假,比如为啥有好几任罗马王竟然史书里说是伊特拉斯坎Etruscan人?伊特拉斯坎文明再公元前五六世纪的鼎盛时期,跟邻居罗马到底有何关系呢?有人猜测上这段时期其实罗马被占领了,但是这本书作者说其实可能不然。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需要从人口体量去入手思考,这时候罗马和周围的聚落都不过是芝麻大小的村子,暴力是私人的而非公共的活动,这时候比起后人想象的军队战争和“国王”,可能更像是私人暴力帮派和强人政治的时代。

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个故事是倒数第二任罗马王Servius Tullius,按照很多版本的历史记载他是伊特拉斯坎来的人,是前任王Tarquin的门徒(西塞罗说是私生子),Tarquin的妻子出于利益原因,在Tarquin被窥伺王位的前前任王子孙暗杀后,密不发丧,安插Servius做了新王。

但是这个人物还有完全不相干的故事版本。罗马帝国时代的皇帝克拉迪奥斯痴迷于伊特拉斯坎历史,他在一次演讲时候提到Servius Tullius,讲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伊特拉斯坎人Caelius Vivenna和Aulus Vivenna兄弟(这位Aulus在某些版本故事里还当过罗马王)率领他们的民兵团,这时候Servius不过是他们一位忠实的战友兼朋友,后来他成了头领,带领剩下的士兵占领了罗马的Caelian山,把它以Caelius命名。再之后他改名,从Mastarna改成Servius,当了罗马的王。

有趣的是在十九世纪,这个故事居然得到了考古证据支持。在伊特拉斯坎地盘的Vulci发掘了一个大墓,推测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当地富人,里面有一幅画展现了令人迷惑的斗殴场景。画里每个人都标注了姓名,其中就有Mastarna和Vivenna兄弟,还有一位Gnaeus Tarquinius(很可能与Tarquin王有关)。这图里还有许多“外地人”,一个个都被标注了出身(比如罗马人某某)。外地人都穿着衣服,而Vulci本地人都赤身裸体。猜测描绘的是这几位正在从被关押的监狱里逃脱。作者说,这大概描述的就是当时历史的那个氛围,强人、民兵、忠诚团体、械斗、该换身份………没有后世附会的那些复杂政治权利斗争

当年找到这个遗迹的人肯定激动坏了

7.7 今天看了两章,讲法国阶层分裂(这段有点像“丑陋的法国人”的调调)和国王直接征军役税的长期弊端,正准备放下书去打游戏,看到新一章一开头说“如果有人读这本书到这里释手,那他对旧制度政府只得到一个很不完全的形象,他就理解不了产生大革命的那个社会”

7.8 托克维尔说总体而言大革命的新阶级新制度是由其根源的:法国的贵族在革命前的几百年渐渐失去了实际统治而只留下经济特权,从一个阶级变成了一个贫穷的“贵族种姓”,因为农村税务的缘故资产者陆续变成城市居民,因而贵族、农民、资产者完全割裂开。与此同时王权越过贵族,以直接征税的方式加剧极权,御前会议也对地方司法直接干涉,权利集中到了国王下辖的总督(非贵族,而是技术官僚)手中。与此同时因为地方贵族失势,人才和财产不断涌入巴黎,让法国的重心集中在一个城市。至于最终爆发革命的诱因,托克维尔认为是贵族和教会(以及查理十六)有意无意地在进行一种公民教育,制度和行政上暴露、讨论和试图改善平等问题。非是因为压迫,而是压迫后的改革,使得农民的怒火被点燃,打破了一切旧制度的体系,再交出权利给政府,制造了更加极权的新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旧制度的许多影子保留了下来。

7.9 之前听跳岛fm谈Sally Ronney的Normal People,不知道为啥我的印象是这本书俩主角都是女生,结果开始读了才意识到是男女主………高中恋爱、化学课和足球队………忽然一阵cringe,这不就是high school musical………真的不爱看谈恋爱的文学啊

好像intensely谈恋爱的书我就没有一本读完的

7.12 今天不想写论文干了什么:借了本Ovid的变形记看,本科时候学classics略读过一遍,感想就是罗马(希腊)诸神也太令人无语了,许多行径甚至令人发指。今天借到的这本被人密密麻麻批注过,有些评论还挺逗的。有一条是,“神都这么好战,怎么还讲让人和平”

7.13 发现不同版本的翻译差别好大。比如今天在看关于Jupiter诱惑/欺骗Callisto的故事,十七世纪Samuel Garth等人的翻译刻意做了英语的诗韵处理,对主神Jupiter的丑恶嘴脸也进行了一些些掩饰

7.23 新的朗读project是红楼梦,对象好像读过几遍,我之前怎么也看不下去,希望这次能读完……我真的好文盲啊,多亏这本有一些难字注音,要不然念不会

研究

7.1 为了找导师的title加进毕业论文里,我去搜了他在新学校的网页。个人介绍里标了出生年,我才发现他根本不是我一直印象里的“少年天才”,而是其实本硕连读加上游学读短学位,开始读博时候已经26岁了,当然了这之后他快速毕业拿到了教职。另外一位导师在金融领域工作了几年之后读了两个硕士才辞掉工作读博,这之后他快速读了博拿到了教职。我意识到其实系里成功的教授有小一半都并不是本科毕业就读博的,但是与此同时系里招生很偏爱这样的学生,其实挺矛盾。我觉得对很多人而言成功可能需要提前的积累,读博之前大概也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和决定如何投入学界,一旦开始了就好像掉进风暴眼里,难以捉摸出路了。可能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博士的培养路线虽然严格但反倒比较合理:毕业先做研究助理,再申请,4年毕业。可惜别的学科哪有那么多助理位置给本科毕业生呢

7.1 因为是测试小剂量hpv疫苗的抗体生成效率,接受了皮下注射,医生给我科普说抗体疫苗在小剂量情况下经常是皮下注射比肌肉注射更有效,而且其实有时候1.5in的针头和1in针头混用(其实胳膊粗的人应该用1.5in针头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成年人就都用的是1in针头)导致肌肉注射也并不完全注射到了正确的位置,还不如皮下注射。但是皮下的坏处是真的疼,像是蜜蜂蛰一样。

搜了一下文献,好像这两年挺流行做这种研究的,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欠发达地区疫苗量不足,可不可以一针剂量分作五针打来增加接种率。新冠疫苗好像在某些地方就是这么打的,结论是一般都可以,但是需要更高效的注射方式比如皮下注射(离免疫反应活跃区更近)

7.5因为要把论文初稿给reading committee,于是不得不写acknowledgement和dedication部分。(本来想留到最后写的)

我发现thank my advisor后面接”whose support have made this dissertation possible”和”without whom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not be possible”有巨大的区别

7.26 红楼梦。读完了第三回,这大家庭压力也太大了吧,得记这么多人名和规矩,还有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哪该坐哪不该坐的

7.6

导师:从这个说话风格和善良的性格看,我很确定这个编辑是xxx,他老婆上周刚生孩子他在休假照顾家,我们趁现在把revision写好,写得简单直接易读一点,发回去应该就能过

震惊,居然能同时哄骗学生和编辑

7.15 看到朋友圈里,年初骂了我一学期的教授又在精读左传,写长文分析品评。我在思考,“以史为鉴”这句话似乎永远是马后炮的说法,除了搞历史古文人类学研究的之外,今人永远是“以史为据”支持自己的想法,不然为什么这么多读了一肚子圣贤书的人依旧生长成了混蛋。这个教授就是这样,斯斯文文一个人,每天晚上哄孩子睡了觉还在工作,早晨起来读古书琢磨鲁庄公故事的韵味哲理,白天用最恶毒的话人前人后骂学生,进行一些精神折磨。可是我能感受到他对古文深刻真挚的爱,他在此之中获得了扭曲的宁静。当你把自己投射回鲁庄公的故事里,你对学生的精神虐待就成了带有历史回响的一场大型教育。可惜学术界就喜欢养这种除了终身教职之外的任何工作里都会被开除的怪物。我还能做啥,只能劝新学生别跟他做研究呗(但是谁也不听劝)

7.17 和对象一起读书(朗读)接力八个月终于把Lord of the rings 三部曲读完了!最后的结尾真的很难受

7.21 今天office hour结束的时候有个学生跟我随便聊了两句,问我上学时候最难的课是什么,有啥感想,正好我今天在学校有点emo,一下心情激动说了一大堆,从Eugenia的数学课到好老师如何改变人生,最后我说我觉得读书时候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最重要,虽然这话从过来人嘴里说起来听着很cliché吧。学生说还是第一次听人这么说……唉

7.25

在焦头烂额地找文献(公式证明不出来了)发现了这么一篇神奇的论文,题目叫I Just Ran Four Million Regressions,这位大哥在1997年跑了四百万个线性回归,组合了63个可能的相关因子的所有组合,来研究GDP经济增长率相关因子的鲁棒性,dude just doesn’t believe in statistics,试图用事实证明极值理论太保守了…………我感到震惊,不如说,每次读到经济学论文都会感到震惊

胡言乱语

7.24

今天和对象一起去看了社区足球队的季后赛最后一个主场(被人绝平但是加时赛赢了),惊异于竟然低级别联赛比赛前也要唱美国国歌,全体脱帽起立。我们就戴着帽子坐在那,对美国进行一个以礼还礼。

美国人真的太爱唱他们的国歌了,甚至比中国人还过分。所有的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甚至毕业典礼都要唱。想起前两天看Michael Che的special里讲这个笑话,说美国白人喜欢唱国歌因为能让人忆起历史,美国黑人害怕国歌因为能让人忆起历史;说国歌就像R Kelly(著名歌手/制作人,犯有严重的强奸罪)的歌,歌还是好听但是听的时候很难不想起别的事情。我今天就是这样,坐在那听美国国歌,脑子里走马灯都是令人崩溃的新闻,从毫无人性的法案到枪林弹雨的街道。

但是也有个有趣的发现,我发现美国国歌有两个爬上去很高的高音,所以很有表演功能,也是给听众鼓掌叫好的cue。怪不得能上台唱是一种艺术和政治的双重honor。也怪不得诺兰的蝙蝠侠电影里,恐怖分子爆破芝加哥(不对,是哥谭市)体育馆就选在这一刻。

7.27

看到tl转发新闻说每日优鲜倒闭了。忽想起年初,我妈跟我念叨国内经济缓过来了,让我买点中国股票,我就在最便宜的中概股里找我认识的公司,最后花了30刀买了15股每日优鲜(因为上次回国喝过它家橙汁)…………现在公司倒闭了,我的股票总价值2刀。

教训1:不要不做研究就瞎买股票
教训2:不要听我妈的经济分析
教训3:意识到股票本身价值怎么跌也不会跌过100%
教训4:少买点股票,这样哪怕买的公司倒闭了也不会心疼

随记存档 2022.6

生活

6.1 前两天路过市里一家店,有模糊记忆之前曾经路过一次但是忘了什么时候了。对自己使用了通过社会工程学技术(查照片/微信记录/Google Map timeline),终于找到了具体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去过这里(四年前了已经)。我对自己的记忆有点过分执念,之前记事情经常能清晰到具体日子,最近两年记忆越来越差,“想不起具体的事情”的感觉太难受了简直头皮发麻。

6.2 今天是大桥关闭的第800天,很难想象一个现代都市的重要一部分的连接大动脉会断隔这么久。

在新冠封城的一周前,市民偶然发现大桥的桥墩裂缝变多,几日内已经密密麻麻。宣布居家令的同时,大桥关闭了。这座桥本来与我关系不大,可是后来常需要去城市的另一边,也就不得不建立了联系。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与大桥也有了情感的联系:2020年初的那段时候,我觉得研究工作终于上了正轨,我想最后冲击一下发年刊申教职的机会,拒接了企业的实习,准备春夏两学期里大展宏图攻克难关。后来的事情并不如所愿。年末大桥公布修建计划的时候,我过了开题考试,这之后似乎一切都处于停滞状态,一晃两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和缓慢修补的大桥一样,越过一个又一个本该完成的“最后期限”,但是终于快到结尾了。不知道是桥先修好,还是我先毕业。

6.2 跟对象一起在家附近玩了轮滑。对象滑得挺溜,我是完全不会,摔得乱七八糟,遭到了附近老太太的围观。好不容易在平地上能走直线了,才发现家附近竟然这么多上下坡!无法控制地速度越来越快,简直噩梦!幸好路边有草坪,我就侧身摔进草坪减速,如此竟然顺利回到了家。出了一身汗。坐在沙发上,一幕幕历历在目,无法再直视家附近这条路了

6.2 白象电饭煲用了三年了,感觉非常不错,内胆也很皮实禁得住每天一次。每次做好饭,会看到液晶屏上倒计时归零之后显示“OH”,我一直没理解是怎么个意思,难道是“你的饭好了oh哦!”,不懂。今天做好饭之后等了好久才用,看到显示变成了3H,才明白是做好了自动保温,从0H算起。

6.2 买了个椰子回家,我从来没开过椰子,好好玩啊!这几步每一步我都没想到需要这么干:

先找到椰子上三个洞,其中有一个是软的,用刀钻开倒出椰子水(原来卖的很贵的椰子水这么来的)。第二步是用刀背找准一条缝猛击椰子,直到裂成两半,第三步是扔进冰箱冻一个小时拿出来更方便取出椰肉。

6.3 昨晚上炖的酸菜排骨粉条,小u都馋坏了

6.3

跑了两趟终于取到了我的自行车!开心地骑回来,忘了我市大部分公路没有自行车道(之前呆的城市好像没这个问题一路骑进城也没啥事来着)。跟汽车抢道飙了两个mile的下坡路,直到一个老兄摇下车窗跟我说,bro你不要在这骑太危险了,你去西边那条街,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自行车不该上主干道.今天是真的糊涂

互联网:让你的车看起来越破越贱越好,这样不会被偷

我:买了店里最靓最惹眼的车

6.3 今天想做杯鸡尾酒喝,看到了这个人strato dessert cocktail,做法是冷泡咖啡+fernet branca+糖浆+奶油。我手头正好有一杯过于甜喝不下去的越南咖啡(黑咖啡+炼乳),就顺便兑上fernet做了一杯,还可以,满脑子都是邓丽君在唱“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6.4 Sureshot咖啡店,关店两个月以后vs两年以后。

我想起,对象推荐了一个关于本市vanishing的店铺的ins账号,看着里面正在消失的店铺和not vanishing的存活店铺,有种见证并参与一段艰难历史的感觉。vanishing这个词特别好,它填补了我心里一块空缺。我喜欢阅读城市已经消亡的历史,脸书上也经常有“forgotten某市”的群组分享老照片。但是现在的日常与过去的forgotten之间还有一片正在退潮的区域,原来这就是vanishing。sureshot咖啡就这样在地图上消失了,在那里听着grunge rock写论文的记忆也变得模糊,缓慢地,悄悄地……

6.4 今天除了大量野草,都是春天不干活欠下的债。生命力非常旺盛并且长势凶猛,今天恰好手头没有花园工具,而是用了露营砍柴的工作手套和小斧子,意外地比(价格贵好几倍的)花园用手套和铲子好用得多,尤其是有硅胶层的手套不会被刺割伤了。大概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就像“宠物摄像头”比“安防摄像头”贵好几倍却不好用一样………

6.5 可能是因为电影里看到台北辽宁街夜市,梦里想起了家。最近梦见回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梦里却总在失落回了家却不开心。

6.6 Facebook上废弃的群组就像是现实中荒废的建筑一样杂草丛生,有时候不小心进去,就看到一片萧条,这之中又有一些机会主义的机器人小草,在日复一日地转发外链视频,试图骗过零零星星地光顾客。有些群组并不一直是这样的,读大学的时候恰好和fb推动群组社交以及Weird Facebook运动重合,这段时间内fb群组有一些集中内容分享的meme制造热潮。群组一时间变得庞大,Cool Freaks’ Wikipedia Club在2014年超过了4万用户,随之而来的是跟不上的审核速度和无休止的吵架。似乎和论坛不同,fb群组生来就不是给人交朋友的地方,而是吵架的地方。2016年,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团体建立的Weird meme群组两个月就增长到了4万用户,半年之后这个群组就因为管理争吵而直接集散,争吵的起因是“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内容”?。大学生社交也重度依赖群组。校内表白墙和“道听途说”页面会不停地刷新,每个人都想写一个百赞的insider joke…………这些群组现在只剩下机器人在没日没夜地刷一些youtube外链的生活视频。2017年美国各个大学以伯克利为首兴起了一波校园meme群组热潮,热潮过去半年,大家发现其实校园笑话大部分不过是车轱辘话。2018年诞生了著名的subtle asian traits组,迅速增长了百万用户,到这时候fb的算法已经把群组变成了迷你tiktok,它太庞大了以至于无法参与。或许fb从来就没搞明白过如何玩转群组,在群组最有生命力的时候,也没能鼓励用户更有粘性地生产内容。但是就像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群组崩坏时的大讨论主题一样,我们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有趣的内容,Weird twitter/facebook运动到底是制造内容还是发泄某些情绪?这问题还没想明白,我就发现同学里的meme制造机们都已经收工,等我再反应过来,meme群组已经只剩下机器人了。

6.7 填写年龄时候愣了一下发现又少写了两岁,看数字有点震惊,完全不记得我24岁25岁时候在干啥

6.8 Ballball今天特别困并且早饭没吃完的原因找到了……他昨天夜里从我们包里翻出来一个忘了收起来的可颂,扒拉到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了三个多小时,白天才补觉!气恼

6.9 丢人时刻:在加油站给车胎打气,表上写着1.5$,我扔了5个quarter(0.25$)硬币进去,冒着大雨捣鼓了半天弄不出气,最后去找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给我比划说需要6个硬币。

6.9 今天冒大雨去理发顺便去象友推荐的豆腐店买了豆腐油豆腐豆奶和甜咸豆花,在车上就吨吨吨喝了好多豆奶,晚上吃了个豆腐宴

6.9 这个uu,昨天晚上不好好洗屁屁,臭得把我熏吐了,我吐完肠胃感冒+咽炎症状折腾一晚上,今天一早五点大叫大闹把我们俩分别叫起来导致没睡好,晚饭前跟我闹着玩指甲给我肚子扎了俩窟窿(对象看着伤口笑到倒地),刚才不知道去哪抓了一只蛞蝓玩,总之是个臭u,他好像这24小时挺开心的。

6.10

说到做饭,我妈不管去哪吃了什么好东西,中餐西餐天南海北,都能回家来仿制,小时候有一次我们仨吃烤肉宛,国营餐厅服务极差,我妈撂下筷子之后说再不来他家了咱以后自己做,就还真的研制成功了炒烤肉。

这种乐趣我也很懂,有时候也在家琢磨琢磨烤鱼怎么做、酿皮子怎么整、日餐厅的烧肉为什么这么好吃之类的。可是时代不同,现在找菜谱可太简单了。有了正确答案,研究就被置换成了学习,快乐严重打了折扣。就像原来我喜欢背地图,去各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把地图和一天的行程背好,寻路的体验很快乐。但是现在手机地图有了正确答案,你照着做吧,缺了点乐趣,你不照着做吧,又何必跟自己较劲。

6.10 系里的典礼结束了,稀里糊涂人散了就剩我一个,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回办公室坐了会感觉不自在,又起来转了一圈。失落的感觉一是因为其实还没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且时间上来讲很紧急了),二是相比于别人的导师在祝贺词里谈几年来相处的细节,我的导师简直是白开水,就好像不认识我,也确实没那么熟,三是坐在一排的同学虽然一起喝过酒但是也都不熟,更觉得没意思。我认出一个本科生四年前大学开始前的暑假上过我的课,现在都毕业了,跟他打招呼他也没看见。典礼结束之后,同公司的学长跟我抱怨了一通工作问题,更觉得气闷了。

还要写论文、改论文、修车,唉

穿戴上毕业袍子帽子照了张相,因为还没拿到文凭,有点方鸿渐照假文凭充数的感觉(我爹可别给登报就行.结果爸妈看毕业典礼直播,模模糊糊截图被发到朋友圈了,也算是登报了

电视剧这里演得不错,方鸿渐终于松了一口气。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还让他把帽子形制戴错了

6.12 在酒吧三个人各点了一杯yuzu香橙鸡尾酒:gimlet, margarita, highball 夏天的味道,分享给干杯群组

6.13 看到学日语游戏的pv,想起来小时候跟我爹一块在电脑上看《走遍美国》这套英语学习光碟,像个电视剧一样,寓教于乐。也是这套碟给我们留下了美国人热情好客安居乐业地大物博的错误印象。毕业那年来美国,和我室友的家人一起吃了顿饭,我才意识到虽然我爹几十年爱好英语学习,看了这么多书和光盘,说到底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没法跟人会话,还是需要我翻译,心里挺不是滋味……今天想起那时候一起看走遍美国,其实最后能走遍美国的只有我自己,走遍了也觉得无聊。唉,怪难受的。

6.13 焦头烂额,小ball夜里吃了一根塑料线,早上我们发现他屁屁里有塑料线还吐来着,轻轻给他弄出来了。虽然胃口很好地吃了早饭,但是之后整个猫都蔫了,紧急送来医院,我们的车还因为轮胎扎钉子半瘪着,也来不及补胎了,打了过量气撑着到了医院等着,希望小宝没事

夜里才做完检查,去医院把ballball接回来了,在医院放了十二个小时,都有点蔫了。医生说x光看到肠胃和淋巴发炎,小肠有点胀气,大肠不知道有啥,超声波看大肠好像有点东西又不知道是啥,我们怀疑是早饭。总之没看到异物也没完全排除,所以先把他接回家了,吃了顿饭食欲还不错,全家一起期待他啥时候去上厕所……

等了一整天,小ball终于来了大号,全家人欢欣鼓舞地看着他给予鼓励。完事之后带着手套研究了一下成分,发现是吃进肚子一个大毛团。最终破案了,可能是掉毛多+地上毛多导致最近吃了太多毛进肚子,又胡吃了一根塑料绳,导致肠胃不舒服,送去医院还紧张,导致这30小时没上大号,才有点蔫蔫的。总之现在应该没事了!

6.15

这两天经历了毕业、论文被打回和小猫送急诊,觉得生活有那么多可以感受的内容,至于写毕业论文也没那么重要了。着陆一下,骑着送自己的毕业礼物自行车去了海边,树林豁然开朗,迎面吹来海风(海风怎么这么大味道,后面解释)的一瞬间,整个人都舒展了。我这个生长于北方内陆的人总梦想在一大片水体边生活,就这一瞬间感觉好爽。

天气阴沉,到了海边发现NOAA在做科普小活动,让小朋友用显微镜看浅岸海水里的微生物,我才知道我来的时候恰好是PNW十几年来最低潮汐,low tide,海滩延伸下去,裸露出大面积的近海,海藻晒出浓郁的味道,满地黏糊糊的海葵。现在我坐在海边的枯木上,后悔带了电脑出来,啥也不想干,就慢慢看海水一点点漫上来……

6.18 邻居人挺nice的,叫我名字还努力正了音。但是我听白人讲“汉语发音好难/汉语好神奇/竟然有这么多方言”这个话题已经耳朵生茧子了,听邻居给我报菜名一样地数了“吴闽粤客家”还挺impressed就是了……(幸好他看我丝毫不感兴趣,赶紧把话题转移开了

6.18

在对象督促下把调料干货区收拾了一下,oxo家的密封盒好用也好看。

也有缺点,最小的盒子放不下中超买的半包花椒/大料,还得再研究研究。

6.18 研究明天去哪骑车玩,我想说美国这边哪怕是标榜自己bike friendly的城市,自行车道的建设也是极其不像话。自行车道少,被主干道随意切割,而且很多时候甚至彼此不相连……就这也好意思宣传自行车文化……我恨car-centric城市规划

6.19 美丽的夏日周末,骑车进城遇上了street fair

6.19 每次给小u剪指甲都是噩梦一般,今天穿了防割的冲锋衣,身上没有被抓伤,但是手剌了个口子

6.20

骑车去学校才意识到到我们楼之前的八百米需要爬的坡居然有六层楼高,望着山顶的图书馆我想起来圣经里(我什么时候读过圣经)讲世上的光啊山上的城啊之类的,美国人特别喜欢city upon a hill这个概念,天降使命,学校也老是建在山上,肃穆的威严感。骑车蹬断腿。原来我竟在学校最高点。

6.23 回归课堂授课,感觉发挥不错,我教课怎么这么爱讲笑话,学生好像还挺喜欢的,感觉像个stand up comedy show

6.29 尝试了trader joe的速溶coldbrew咖啡粉(在对象的阻拦下执意购买,现在就是后悔),主要是想考察一下速溶咖啡现在发展成什么味道了……这罐真的很难喝,味道像是无糖版的感冒清热冲剂,虽然我很喜欢感冒清热冲剂那个味道,但是但是咖啡变成这个味道还是不太接受

6.29

又拖了一次地(我爸妈一定不敢相信我现在隔天能拖一次地),对这个工具更熟悉了一些,我觉得清洁任务有三类,随手清洁(污渍浅、工作面积小)、日常清洁(污渍浅、工作面积大)、大扫除清洁(污渍深、工作面积大)、针对清洁(污渍深、工作面积小),各种工具用于不同的任务:比如蒸汽拖把只要开动就一定需要洗拖布,所以不适合随手清洁,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处理浅污渍等等。

现在认为洗地机是最适合“日常清洁”的拖地工具,但是它不能用来随手清洁,因为和蒸汽拖把一样,一旦开动就需要清洗很多部件,洗地机的部件清洗比拖把简单很多就是了……

所以家里新的清扫计划就是一个多工具矩阵:扫地机器人每天清洗(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洗地机争取每两三天用一次日常清洁、戴森吸尘器和swiffer用来针对清洁猫砂盆周边、每个月用蒸汽拖把深度清洁一遍…………………………成年生活怎么这么累啊!!!

6.29 因为在读罗马史,就很怀念本科时候教西方史的老师,我还一直记得她神采奕奕地宣讲雅典的整体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罗马皇帝们和他们的法律、格里高利七世对亨利四世的绝罚、中世纪哲学和圣奥古斯丁。这门课授课期间正好川普当选,校园政治运动时不时占领我们的教学楼,这段特殊时期,校报的檄文质问为什么还要学白人的西方史,老师说不管什么时期历史里总有些可以汲取借鉴的教训。突然想知道老师近几年在做什么,但是她一直不是学校的正式雇员,岁数比较大,也没什么网络账号,就这么找一个人真的好难。找得我很焦急。好在终于想起来她同时在学校coop书店工作,虽然没在书店雇员名单找到她,但是找到了去年年底的一期podcast里她在做嘉宾,张口听到她说“我从1974年起就在这间书店”,还是那个庄严又激动的语气,整个人都舒服了。唉,好怀念这间书店,虽然我捂着钱包没在里面买过一本书,但是经常在夏天去哪里乘凉顺便蹭几片短篇小说,好想回去看看。

6.30 今天骑车半个小时来学校上班,前20分钟还好,风一样地到达了学校周围,最后十分钟的爬陡坡让我整个人都脱力了,完全没有歇脚的地方,最后终于到了教学楼,还要爬四层楼,到了教室缓了一阵子才能开始讲课……

读书

6.3 森鸥外这本集子读完了,除了《雁》之外,我其实最喜欢最后两篇讨论有道之人的《高濑舟》和《寒山拾得》,两则引人深思的短公案。

6.5 读了刘以鬯的《对倒》,读的是长篇发表后又改成的短篇版,长篇十几万字一晚上读不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片尾致敬刘以鬯,不过这两个作品可以说是没什么直接关系,除了对倒这个概念。向过去/未来,向自我/他者,对倒写了一对相向而行擦肩而过的人。这个摩擦的质感很香港,似乎刘以鬯笔下的香港与王家卫镜头下的香港类似,也都是以矛盾和对倒来定义的,矛盾的家乡和语言,市井的与理想的。爱情的扮演也是如此,对倒的关系在摩擦中终究会走到某处去,或许去处并不重要了……

6.13 借了一本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看,这书真是太读者友好了,两百页的册子,每章只有三四页长,每章开头还有一句话总结

6.14 今天才知道福尔摩斯的生日其实是书迷们“推理”出来的。主要的推理逻辑有两个:

一是Christopher Morley说,福尔摩斯经常引用莎士比亚,这之中只有《第十二夜》引用了两次,而第十二夜也就是一月六日主显节。

二是William S. Baring-Gould说,在《恐怖谷》案是从一月七日开始记叙的,这天早上福尔摩斯脾气有点差,那肯定是因为前一天喝多了,喝多了肯定是因为在庆祝什么,庆祝那肯定是生日了。

这简直可以说是没有逻辑了吧(是玩笑啦)

6.15 今天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丁丁历险记看,好怀念的童年记忆!丁丁不是十五六岁吗就能随便在酒吧喝酒,不愧是欧洲

6.16 想到多借几本书看是因为我最近发现学校图书馆最多可以借300本,而且借的书基本上都可以自动续,前几年完全亏了。想到有一个学长的办公室里永远堆满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典籍,大概是借满了300本,多到什么地步,四面墙壁的书架都满了需要自己买书架才能放下。前两天他的导师在毕业会上祝词,说刚认识时候很害怕这老兄被书柜砸死,而且有一次我们系主任查学科历史发现典籍被借出了,一想十有八九是在他这边,结果果然被他借走了,还得来他办公室转借……

6.16 我很困惑的一点是,中文翻译中托克维尔反复提到的“御前会议”到底是什么行政机构。终于找到了原文是le counseil du roi一般西方通史翻译中很少用御这个字,御前会议很明显借用的日语汉字,读来在语境里有点生硬。不懂为什么不翻译成国王议政会之类的……而且三级会议是一种作为事件的会议,而御前会议是作为委员会的会议,这两个词一起用也有点怪

6.19

‘两个时代的行政语言,并没有彼此迥异之处。它们的风格同样没有文采,就像流水帐,含糊而软弱;撰写人的独特面貌被湮没在普遍的平庸之中。省长的文字和总督的文字一模一样。

只有到18世纪末,当狄德罗和卢梭的特殊言语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开来,并用通俗语言进行冗长陈述时,这些作家书中充斥的多愁善感才感染了行政官员,甚至深入到财政界。行政文风通常是枯燥不堪的套话,这时变得有点感人和温柔。一位总督代理向在巴黎的总督抱怨说,“他经常在履行职责时感到一种极其强烈的痛苦,刺痛着充满怜悯的心。”’

哈哈哈怎么感觉这么好笑,说得好像人文主义写作之前官员都没有心一样

6.23 我觉得raji这个游戏有一个好处是通过一些具象的形态让我对印度教故事有了点兴趣,相比之下玩fgo就没能点燃我对任何神话传说的兴趣。薄伽梵歌里面黑天对阿周那讲的这些道理还蛮有趣的,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失落的学者总想从印度偷一些思想出来,它确实在讲人的参悟过程,而不是亚伯拉罕教一些更宏大伟岸的叙事。不过这个“业瑜伽”对我而言听着也就像是“福报”了..

黑天的劝诱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很清楚地回答了阿周那不想作战以至于有些虚无的情绪。先进解释了数论瑜伽,原人灵魂永恒、原质流变,无法消灭永恒的存在,所以不存在杀人一说;再讲智慧瑜伽,说通向梵涅槃的道路需要脱离感官,远离诱惑。这样自然地引诱阿周那的下一个问题:既然远离感官,为什么还要去行动karma呢?什么都不做不就好了。黑天给出的解释是需要无所求不执着地行动。不行动是只求不给予,是伪善的,又行动又求结果是愚蠢的,只有行动而不求结果才是接近超脱的道路,必须行动,在这里,行动本身就是给黑天的祭祀行为,也就是说不需要搞明白什么,只要顺应着自己的使命去做,达到不执着的地步,就是正确的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精妙而方便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把人的族群的预设使命(比如阿周那作为战士要战斗)作为祭祀的行为karma,只有行动才可以正确,而唯一的正确就是行动。有点像前阵子看齐泽克说精神分析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矛盾的存在,其结果先于原因出现的现象:先有行为而后有使命。

6.25 黑天真是贫嘴,车轱辘话来回来去讲了好几张,后面原形毕露(literally),进行黑天崇拜的传教:信别的也可以,但是只有信我崇拜我才能解脱;我是比一切高的存在,聪明人都应该崇拜。这个瑜伽修行就是苦修、行动、智慧的合一,不执著就能达到梵,等等等等。阿周那真是个好捧哏,耐心仔细地听,还时不时接下茬引出下一段讨论………

6.28 不想工作所以最近看书倒是有动力,借了一本Mary Beard的SPQR罗马史读。视角很有趣,既不是编年体也不是传记体,倒像是一节通俗史学课程的课堂记录,第一章从63BCE西塞罗大破Catiline阴谋开始讲(搜了一下,MB本人博士是研究西塞罗的),从这个时间点向前向后的时空拓展。能感受到这本书很想把故事讲得越通俗越好,经常拿今天的例子比喻古代(像纪录片旁白一样),似乎预设读者对世界史不太熟悉(好事),但是没什么原文引述,其实读起来和串着读wiki获得的信息又没啥差别,有点困惑,我有点怀疑是不是现在想要粗略的了解一些历史其实看纪录片来得更简单直接一些,好像小时候对古代西方史的了解就是来自一些暑期下午播放的纪录片频道

6.28 TIL:罗马共和国时期,每年会设计新的钱币款式:包含新的的图案和当年官员的名字。铸币使用的模具是手工制版的,设计相同但纹理和细节却有明显的差异。于是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用发掘的钱币来估算每年铸币使用的模具数量。由于每个模具的寿命相仿,可以铸造硬币的个数差不多固定,所以模具数量可以用来估计钱币发行总量,进而估计当时的经济状况。

6.29 罗马城的建立史:哈哈哈,作者指出,一般这种“某某命人把孩子扔进河里”的故事里,扔孩子的人基本上都没法能完成任务,好像确实这样

6.30 书里讲,古罗马丰富的书信、诗歌、历史记录集能得以流传至今,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抄录,尤其是漫长的中世纪里僧侣们整本整本的誊写。我好想从来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哪怕是在电子存档广泛应用之前,一本书如果没有读者也会自行灭亡,比如我的毕业论文。在历史的长河里扑腾一下就堙灭了,而罗马人的鸡毛蒜皮琐事都被工工整整抄了两千年,也是福气运气了。

我想象一种未来宗教的中世纪统治里,未来僧侣们一字一句地抄写我的嘟文,这场面也怪滑稽的。

6.30 书里讲了各个版本的罗马建城史,结论(当然)是这些都更像传说而不是历史。历史上讲没有哪个城市是突然之间被一个人建立的,都是有着缓慢的发展变迁过程。但是城市和国家又常常反过头去重新发明自己的建立史,于是“从建城起留下的优良传统”很可能就是以现在的文化语境反向定义的。这也让罗马血腥(建城当天兄弟互相谋杀,国王最后很可能也是被暗杀的)暴力(建城之后去掳掠邻城妇女)离奇(为什么兄弟俩建城第一天就死了一个)的建城史显得更加有象征意义:当一代代的罗马人在创建者Romulus身上寻找力量的时候,他们也在塑造者Romulus和罗马的历史。 这又让我思考精神分析理论的因果倒置和梦境作为现实了。

听歌

6.5 我在想春光乍泄里的这首(英文同名)曲怎么这么耳熟,前两天在电影院看到Brian and Charles这个片子预告片里用了,而且前两年Weezer的teal专辑里翻唱过……

6.12 今天在巧克力咖啡店/唱片店买了一张一刀的二手唱片,Moody Blues的Days of future passed,这张概念专辑很好听,曲目主题是从早到晚的一天。我最喜欢B面的the afternoon和nights in white satin。前两天听apple music上用户做的王家卫电影配乐歌单里也出现在nights in white satin但是我毫无印象,感觉可能是搞错了。张学友翻唱过这首,中文名叫昨夜梦魂中,好像是他卖的最差的专辑。

6.20 在听NTS的dimension door这个系列。才知道这种音乐dungeon synth,如其名,感觉是轻度的黑暗民谣,挺好听(稍微有点瘆人

6.23

在电台又听到了the Linda Lindas的racist sexist boy,去看了看她们的live视频,这两场都是在LA的图书馆,在图书馆制造punk noise真酷,而且新歌好好听,被震撼了

6.27 工作使人烦躁,听了一上午MF DOOM……虽然听歌会distract但是听rap就还好,跟不上歌词速度就不太会被带走,偶尔catch了一两句词。。。这也太脏了吧

影视

6.3 看了朋友推荐的吸血鬼猎人D,1985年的片子,虽然但是,好怪啊………吸血鬼老巢怎么和星战的死星内部一样一样的

6.4 王家卫电影联播周,今天在大荧幕看了新4k修复的花样年华和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是第二次看,画面构图太厉害,这故事越咂摸越有意思,而且梁朝伟演得真好。重庆森林看了好多好多次已经可以在脑内拉片了,金城武林青霞这俩,绝了。

6.5 今天看完花样年华脑子里在唱谭咏麟《水中花》里“我看见泪光中的我/无力留住些什么/只在恍惚醉意里/还有些旧梦”这句,结尾的感受与“旧梦”很贴近。

6.5 今天看了堕落天使和春光乍泄,这两部我之前都没看过。很喜欢堕落天使,黎明和李嘉欣这一对太刺激了,看完一直意犹未尽意犹未尽;金城武的小偷版223也比重庆森林里单纯大男孩更有深度一些,和父亲的段落看得我落泪,最后两个故事里孤独的寒冷的天使取得了一点陪伴的温暖,串在一起很醍醐。春光乍泄可能是期待很高,倒是有点失望,梁朝伟张国荣演得很好,但是故事和两个的感情带来的孤独压抑感之外似乎少了点什么,张震演的这个大男孩像是阳光一样温暖人心,结尾回到台北有种恍然归国的舒畅,但是此外讨论的东西有点模糊。

游戏

6.15 空洞骑士 最近因为对象在玩,我也继续开始打啦!改成了中文发现能懂更多的剧情了,英文的诗体很有意境但是有时候云里雾里……

看地图找到了几个碎片多了一颗心,七颗心感受完全不同了!爽多了

昨天终于刷够钱打开了皇家水道,居然3次之内过了粪虫守护者,还挺喜欢这个NPC的(他的小房间不看wiki真的找不到),今天攒到了额外灵魂容器和伊斯玛之泪,探索体验质变……接下来想去找二段跳道具了(怎么还不会二段跳

6.22 手柄

我其实最喜欢xbox one手柄(没用过elite太贵了)和ns pro。

之前一直键盘鼠标玩游戏,第一款手柄是朋友推荐我买xbox one手柄来打ori和巫师,上手的感觉真的棒,摇杆和板机都很舒适,缺点是十字键和肩键有点塑料感,反复按有点哗啦啦。摇杆是唯一一个被我扣烂了的……

ns pro是一个我愿意用来打任何游戏的手柄,重量很舒服,按键触感也完美。唯一缺点是板机键程很短,fps缺点感觉,但是我也不在ns上玩fps就是了

ps4手柄我很喜欢遥感对称的设计,比起不对称的ns pro和xbox,十字键位置特别舒服,也可以打音游。abxy键按起来比较扁&没啥声音,挺适合我用指节按键。但是感觉太轻了,虽然比ps3好多了吧

steam手柄就是个笑话,按键触感就像小时候国产北通最便宜的款。背后有背键可以当鼠标用,想法不错,操作不太舒服但是靠着它在steamlink上打过了极乐迪斯科也算是立功了,别的手柄做不到

ns joycon拼在一起也能玩,但是打得我手疼,握柄位置很难受(也没办法啦

6.24 鬼泣4 捡起来继续打鬼泣4,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中学时候到底有没有打通这游戏后面的关卡了。总之今天打过了mission10,打败了Credo和Angus。credo的手感像是打只狼义夫一样拉距离躲躲突刺,试了几次过不去才想起来我太久没玩忘了可以魔人化加伤害回血(鬼泣鬼泣要的不就是魔人吗诶呀),打过这俩天使,开始了新一轮的……跳跳乐,讲真的,鬼泣4的制作组就这么想做一个马里奥游戏吗,为啥有这么多跳跳乐/躲红外线关卡

6.26 mission11的教皇真的太恶心了,这个boss难度为0,但是需要在很短的时间窗内击中教皇,才能进入下一条,血基本上是满的状态下来来回回卡了半个小时,心态打崩了,废了四条血又打了半个小时,才终于过去,毫无技术含量就是运气,这是打到目前最烦的boss

6.30 幽灵诡计 完了!最后把一条条线收束在一起的感觉太爽了,前面几章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和演出最后拼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故事。虽然人物心情都比较朴素直接,没什么花花肠子,但是都很讨喜,也就不深究行为背后的逻辑了。谜底Sissel竟然是……!太有趣了

研究

6.19 在系里的喝酒活动遇到了隔壁学校的数学系同学,一头紫发、带个金色耳环、衬衫只扣2/3,一副动画片里的不良少年形状,给我讲了讲代数几何,我给他讲了讲代数统计。老哥:其实我也不是很在乎统计应用,我:其实我也不是很在乎数学概念。一拍即合,不聊了

6.22 参加了一个疫苗实验,我之前只参加过心理学实验,签的知情同意书基本上都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医学实验的设计书好具体,写得事无巨细。读后感:很适合明天拿到课堂上当实验设计例子……

6.24 AWS的操作界面真的是太难用,完全不friendly,直接导致我有一个3年前开的EC2 instance一直没能顺利关闭,今天为了下载别的数据终于下决心去把它关了,每个月不用再扣我三毛钱了。我想起之前看过aws的员工在YouTube上唱aws提供的500种不同服务编的歌,我还以为是拿自己开涮(这么多服务用户都不知道啥意思),其实是企业自豪

6.29 之前写的report,某个合作者的修改批注返回来了,居然是直接edit了我的pdf(怎么做到的,简直是黑魔法,可以在pdf里直接修改,像words的批改模式一样直接在文字里显示出改动来),好处是非常直观,坏处是根本看不见小修小改比如加空格加逗号之类的。我还得自己找办法extract所有的annotation来对照着看……找到了两个开源的工具不错,又浪费了一个小时

胡思乱想

6.1 Johnny Depp这个案子终于完了。不想关注但是被动接收了不少信息,也就一开始有点娱乐后面越看越烦。按我说,Depp不管赢不赢,整个人都散发着浓郁的toxic masculinity。这股风潮席卷所有的厕所读物,字里行间咂摸咂摸味道,还是很明显的厌女叙述。我觉得这两股叙述拧在一起,Amber到底是多烂一个人其实也不重要了,围绕着案子的狂欢就像是4chan用户大游行,一夜梦回Gamergate。这集快结束吧,不想看后续了。

6.1 随便搜索美国之外的国家的禁枪过程,无意间发现wiki上显示中国的民间枪支保有量接近五千万,其中680万注册枪支(比如银行保安),其余四千九百万都是unregistered也就是非法枪支,溯源数据发现来自于small arm survey组织,wiki说它很权威,其中关于中国的数字估计来源是“专家估计”。按照这个估计,2007到2017年间未注册的非法枪支还增长了九百万。对比来看,腾讯新闻说1991-1995年缴获非法枪支一百五十万,新华网报道2020年公安缴获非法枪支(包括气枪)7.6万,这两个数字还是比较可信的,但是与四千九百万相比简直九牛一毛。所以我严重怀疑这个small arm survey的专家估计有问题,但是既然是拿工资的专家,总不会是胡猜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个组织的论证…

仔细读了读SAS的方法论,我觉得一方面这是个很难估计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个估计方法也实在是够简陋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

这篇文章里特意强调了为什么不用枪支收缴数据(因为数量汇报不一致),但是……中国平民有五千万支枪这个结论怎么看都有点问题吧……

6.4 看到广场的照片,总不由自主地放大来看希望能找到父亲母亲年轻的样子。一晃岁数已经比他们那时候长,而从小憧憬的,壮阔的革命的二十五岁完全在异乡度过了。轮到这一代的并不是子弹,而是一条条漫长无尽的伤口。

随记存档 2022.5

生活

5.1: 大清早听见咯咯吱吱的声音,猫哥哥又偷了零食袋子出来,和猫弟弟一起试图撕开进行加餐。兄弟大盗

5.2: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从天而降跳下来踩到我肋骨的猫

5.3: 在市区瞎转找咖啡馆写毕业论文,看到一间公寓门口一位老兄抱着一只长毛奶牛猫,一人一猫都目光呆滞地矗在那,我跟他俩打了个招呼,老兄说,公寓太沉闷了,猫猫需要透透气。越来越觉得人也应该多透透气。

5.4 在现场看CONCAF冠CCL决赛,对于中午刚看完欧冠UCL的观众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5.7 我和对象讨论ballball会不会晚上偷偷吃窗台上的花束,他就这么乖乖坐着装作小猫雕像

我俩:ballball你会不会偷吃花啊
ballball:一动不动
我俩:看起来有点心虚,可能有诈,还是把花挪到安全地方吧

5.8 今天照相时候意识到家里一直挂着一副很喜欢的画。从前去市里博物馆看过好几次这幅画,站在面前横竖远近仔细观察,似乎和画的笔触建立了一些联系。趁打折买了一副Giclee印刷挂在家里之后,倒是几乎没有再看过。可能就像买回家的书倒不会去读了一样。人真的很怪。

5.10 体育编辑是真的喜欢用壮词,俄罗斯寡头阿布在英国政府要求下把切尔西俱乐部卖了之后,已经看到好几个“魂断蓝桥”的说法了好家伙。

5.11 小U怎么睡成这么媚宅的姿势

5.11

今天倒霉事不断,但是饭还是要好好吃的,一口气做了一大桌,炸虾、水煮鱼片、炒青菜、萝卜丝汤、亚超买的鸭脖子和周末做的酱牛肉.久违地喝了瓶啤酒,跑步进入food coma

5.12 为了静下心来写论文,点了一块新墨西哥州游玩时候买的熏香,现在感觉屋子像是老家里烧柴的厨房,又像是老家里烧秸秆的玉米田。查了一下这个香本身应该是什么味道,说是新墨西哥州特产的Piñon松木,气味像是“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冬天,家家户户烧着炉火,烟气懒惰地飘出烟囱,夜影里雪花闪着光”……也差不多

5.18 早晨睡梦里想起粱小斌的一首诗,也又梦见父亲送我的那本黄绿色封面的朦胧诗选。我一向觉得这本选里的诗,许多都透着朴素的希望。今天想,朦胧也有两种,一是天将明、人将醒的朦胧,睁眼可见越来越明晰,与困意的缠斗还带有一些壮阔的愿景;另一种是夜渐深、人愈困的朦胧,眼前越来越黑,只剩下痛苦。读小鸟文学上投稿的诗,也是差不多的直白朴素,只是对人对世界再没有什么希望了。

5.18 为了搬出办公室做准备,扔了一大箱纸。撇掉新冠期间积的灰,倒着翻下去是博四时候发奋读的论文,博三时候做TA负责人的培训讲义和登记表,博二时候组织代数几何阅读小组的材料,和博一的作业。虽然这两年稀里糊涂没心没肺,但是想起之前那么努力还是有点难过

5.19

许久不收拾茶柜了,忍痛扔了好多绿茶,好心疼,年轻时候不懂事,家里寄过来非常好的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都没喝完浪费了。现在在美国可是再得不到了。今天还惊讶地发现正山小种(和金骏眉)都喝完了,全天下的红茶我觉得就只有正山小种最好甘甜好喝 :blobcatsadlife2: 剩下存量巨大的是铁观音和肉桂/大红袍,还有两个白茶和普洱饼………如果按照存量喝的话,最近就别睡觉了

恨美国人为什么不懂茶,不进口点好茶,别成天勾兑桂皮大料草果茴香野草野花做那什么“草茶”了

5.19

今天ball不知道咋回事,突然叛逆,大晚上不睡觉,跳到极高的窗台上,对着夜空沉思。吓得我都不困了。

在此之前,下午他干翻了窗台上的一副画(慕夏的repos de la nuit,多好看一幅画),晚上咬着对象擦画笔的毛巾high了半天,结合前两天他试图摘另外一个装饰小物件,还有他犯事之后笃定的眼神和开心的尾巴,我认定他现在处于一种“达达主义”的反艺术思潮里,令人头大。气愤之余,胡诌并发图抹黑他

5.20

家里进了一只速度极快的飞虫(就不说是啥了),ball和u一起帮我hunt这个该死的虫子,ball跳到高处帮忙,u也跟着我,当小猎犬,给我指示方位,看一眼虫子的方向看一眼我,接近的时候还跟我一起紧张得咬牙切齿(发出呃呃呃声音),然而我追着跑了好久也没打到虫子,只好缩小范围,把它骗进卧室,又骗进厕所。在厕所里也打不到。直到我发现厕所里有重要道具…………

……………买了之后从来没用过的*水牙线*(冲牙器)。这东西能喷射高压水柱,喷嘴握在手里还很方便瞄准。于是我左手拿着机器,右手握着喷嘴,在厕所进行了一番第一人称射击。但是我玩FPS游戏一直被小学生虐是有道理的,太菜了,射不中。最后我静下心来,聚精会神,手拿喷嘴,就像碇真嗣用上整个第三新东京市的电力发射的那一枪一样,竟然正中靶心。终于把虫子处理掉了。

水牙线……竟有如此神奇作用。

5.21

5.21 今天的怪梦,梦见我自己睡不着试图入睡,而做梦的机制是向大脑发送一个JSON的request,需要按照API的要求写这个request的格式,写正确了发送给server就能返回一个梦。但是我一直写的有点问题,没法入睡做梦……

5.22 今天去观鸟,进入湖边林子需要穿过一个unleash狗公园。我们看观鸟review说缺点是狗有点多,到了发现,好家伙,也太多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狗。可以说满地都是疯跑的狗,河里也是狗,草丛里也是狗。我刚治好的恐狗毛病又差点复发了。

5.22 今天又吃了一波spot prawns,活虾白灼,虾头用空气炸锅炸酥了吃,还挺满足的。可惜虽然买的是现货海货但是不敢吃刺身。可能这个虾好吃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季节限定

5.23

5.24

今天晚餐做了韩式烤牛仔骨、韩式烤五花肉配自己家种的紫苏、玉米粥、和高汤娃娃菜。

这次烤肉没有用烤肉盘,用了两个lodge的铸铁锅,grill pan能把肉烧上一道道条纹就像真正的grill一样,但是洗锅真的太累了,一条条沟壑

5.26

试图改喝手冲咖啡,两年之后:

V60滤杯:在厨房盛蒜
滤纸:给植物换盆时候用来垫排水口
咖啡豆:一半给冰箱除味、一半用来垫熏香炉
高级磨豆机:在柜子里吃灰
细口烧水壶:被烧干坏了

5.29 一个下着雨的寒冷的夏日周末下午,一起烤火玩棕榈叶的两兄弟

为啥在玩棕榈叶呢?因为瀑布棕榈(植物)基本上快被冻死了,把冻坏的叶子减下来给猫玩,老大一盆,只剩下巴掌高的新叶子。

为什么瀑布棕榈冻坏了呢?因为被我放在户外,今年气候异常

为什么放在户外呢?因为猫太爱吃它了(也因为它生病了)

瀑布棕榈本名不叫这个(是一盆cat palm),对象帮我取网名的时候,对这这盆棕榈忽生妙想,得来的名字。既然取了跟植物同名,就得尽量争取让它活下去。周末给它换了盆,为瀑布棕榈祈福

5.31 白天坐车上下学觉得公交真好,今天晚上坐车进了一趟城,还是想念罪恶的汽车了。在我们市里腿儿着走太可怕了,毫无安全感,街上比赛博朋克2077里面那个夜之城还hostile……………

读书

5.8 重读了《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这一篇最怪异,鼎中三头混战给我小时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阴影)。鲁迅笔下的眉间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极端地犹豫又极端地决绝,今天读了故事原本才知道其实鲁迅只是在主干基础上改写,很想知道他下笔时候想象黑色人代人报仇是什么的隐喻

5.15 读完了故事新编,又读了彷徨起头的两篇祝福和在酒楼上,吕纬甫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一种很典型中式知识分子的所谓“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似乎能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甚至解释现在的职业是教授旧学的时候我还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大事做不成,小事也做不成,但气就气在总还有个能躲避的去处

音乐

5.1 今天在听Herbie Hancock的Head Hunters,这张的A面两首曲子Chameleon和watermelon man太神了,听着完全上瘾停不下来。Herbie的合成器作为节奏部、Paul Jackson的贝斯作为旋律部,听起来极具动感,大概就是Funk的感觉。Watermelon man的两个版本(hard bop vs funk jazz)对比也很有趣味,真的很会搞。

5.1 今天的大收获!路过一家小古董店,买到了一套全新未拆塑封的Decca the best of Count Basie,两张LP,八刀,简直难以置信,直接购买。拎着它在街上逛店还被冰激凌店的店员夸了good taste 开心!回家播放上,Swing一会儿

5.2 半夜在听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起因是今天在古董店听到店主在放这一张,门口是一位岁数明显比我大不止一轮的旧音响,以至于我一瞬间脑子含糊,忘了刺啦刺啦的声音是录音里本来有的还是这位老先生的气喘。夜深人静仔细听听,似乎确实不是音乐里本来的东西。MBV的录音是一种至糙至美,一听就让我兴奋激动。

Tiptoe down to the lonely places
Where you going now, don’t turn around

真希望早几年还不怕自己被震聋的时候去听过一次MBV的现场

5.2 今天听了Paul McCartney的现场,作为Beatles粉算是美梦成真。老爷子真的活力十足,唱歌弹琴加上插科打诨将近三个小时。Paul后来的歌除了Wings前两张和最近的两张之外没太听过,不过为了服务大众唱的主要还是Beatles时期的歌。我最喜欢Paul用George送他的尤克里里弹的George 写的something,以及现场合唱的hey jude。啊……心情可能需要消化一些时候,很庆幸有机会来看一次

5.3 今天才知道Live and let die这首歌是Paul和Linda McCartney写的。小时候用盗版盘看1973年的这部007大破…(不知道大破的是啥,我查查)…生死关,对一开头的音乐印象太深刻了,when you were young and your heart was an open book,超喜欢这句歌词。你年轻的时候心是一本打开的书。正好中学时候班主任赐我警言,切莫再贫嘴,智者话少为妙,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于open book了。再听到这首歌是在Guns N’ Roses的版本,收录在use your illusion 1里,Axl唱得就像要把这本书撕了一样。不过这歌除了第一句之外真的好怪

5.3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一张1957年的爵士。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听Art Pepper的萨克斯,给我的感受是整齐清晰明亮,声音比较克制(适合在咖啡厅放)。其实给我更深刻印象的是这个“Rhythm section”,给萨克斯的演出铺垫了坚实稳定的基调,查了一下,好家伙好一个Rhythm section (钢琴Red Garland,贝斯Paul Chambers,鼓Philly Joe Jones),这就是1956年的Miles Davis的五重奏(除去Miles的小号和John Coltrane的萨克斯)

根据Wiki上的说法,Pepper本人说这张专辑是在极大压力下录制的:他当天早上才知道要录音;他从来没见过其他几位东海岸音乐家;他的乐器状态很糟糕本该修一修;他本人正在经历严重的药物问题;而且他有一阵子没碰乐器了(liner note说两周,自传说六个月)……

这故事反正我是不信。

5.4 听Television在1992年发售的第三张(同名)专辑,这距离前两张(1977、1978)已经过去了十三年,Tom Verlaine的声音明显地老了,但是Tom 和Richard Lloyd这两把吉他依旧交替反复像是两条瀑布一样,用独特迷人的声音制造了许多难忘的旋律。配上Tom写的诗一样的歌词,Television的音乐是有魔力的。

2017年有幸去过的这一次现场让我印象无比深刻,这个场子真的太破了,中间Tom还不得不暂停演出让调音师处理耳返问题。Tom的嗓子哑得厉害,但是这些歌还是有那股子精神,尤其是吉他的声音效果,令人欲罢不能,太上瘾了

5.4 Sonny Rollins with the Modern Jazz Quartet
一张合辑,前4首是和1953年熟悉的Modern Jazz Quartet阵容包括Milt Jackson的颤音琴,后面8首是更早的1951年录的,鼓是Art Blakey,钢琴是Kenny Drew,只有贝斯一个人是Modern Jazz Quartet的Percy Heath,专辑名字未免有些不妥。录这些的时候Sonny Rollins才只有20岁,好厉害。不过我更喜欢前几首里面含有颤音琴的部分。第一首the stopper里好像录音1:07秒有一声狗叫。

5.5 阴雨绵绵,感觉不适合听太阳光的东西,今天在听Yo La Tengo的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发售25周年。Yo La Tengo的音乐总有点阴湿,我是很喜欢的,但是时不时让我好奇为啥能卖这么好。

5.5 Heaven or Las Vegas (Cocteau Twins)
Cocteau Twins的歌是真好听,Fraser的嗓子如梦如幻。这么好听的歌声,听不清楚歌词也就没关系了。

不过我一直也搞不懂为啥是heaven or las vegas,这俩地方是可以平行比较的吗?想起和父亲一起在vegas深夜暴走遛弯,赌场的灯光和高屋顶假蓝天显得整个城市永远是白昼。但是vegas的妙处在于它是一个笨拙而荒谬梦境,把几个有钱佬不太高明的梦想认真地一砖一瓦投射在沙漠上。看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沙下废墟的vegas:人类的最终遗址并不是废弃的神庙,而是废弃的假神庙,我们荒唐的文明的虚假无意义的壳。从这个角度,没准vegas确实是一种天堂,不是狭义上美国老年人赌博度假胜地的天堂,而是与天堂同样的精神归宿。也许是资本主义天堂。歌是这么唱的(搜索的歌词,以我的听力听不出),

Am I just in heaven or Las Vegas
It’s so much more brighter than the sun is to me

5.8

跟随songs bot的推荐顺藤摸瓜听了听city pop,这曲子太好听了吧!AB’s 的deja vu what a bassline

5.10

在听松下誠(Makoto Matsushita)的《First Light》,1981年的爵士放克(或者说city pop?)。这是昨天推荐bot从竹内玛利亚的plastic love联想推荐的。真的非常好听,令人舒服的歌声。之前听重轻的播客讲city pop制作用声音丰富度制造熟悉的舒适感,在这张上也有体现。额外的特色是,这张贝斯存在感非常强,就好像一台机车,有时候给你安心的速度感,有时候抓住你的心带你刺激一下游走东西南北,还有很多首歌就是贝斯riff带动的放克。搜了一下,贝斯手富倉安生在80年代真实活跃,参与录制了许多音乐,包括中岛美雪和谭咏麟…

下载到手机上,夜晚开车bgm加一

5.12 大象体操

第二曲Go through the night开头用了toe的Two Moon的riff,这首作为单曲去年就放出了,缘由大概是去年三月份和toe一起办了异地线上/线下混合live,那场里凯婷说没法一起演出就“合作”了一首歌。啊,好想再看一场大象体操的live,上次和LITE一起演的那场还恍如昨日

感觉比起上一张专辑underwater一人制作一首的天马行空,这张听起来更均质一些,从头到尾有梦的氛围,也更像一张整体。最后一首和林生祥合作的曲子很动人,生祥用客家话歌唱家乡美浓,歌词我听不懂,但是音调里似乎有些刻在dna里相同的“乡”音,不同的树、不同的花、不同的艰辛母亲和沉默父亲……与生祥乐队硬朗质朴的民族摇滚配器不同,大象体操这首歌的配器是梦幻的,贴合这首歌的主体。(凯婷采访):夢境有非常多的主題,託夢是台灣許多人都有的經驗,這首新歌述說生祥老師夢到過世的父親,在夢中與他相見,沒有過多得對話,就這樣平靜的夢中相會。

5.15 songs bot 推荐我尾崎丰的“15の夜”。十五岁的夜晚,厌倦了课本和学校,不被大人理解,夜里骑着偷来的摩托车,学着吸烟,漫无目的的自由的十五岁。这歌声和耍帅的吉他,太危险了。我想象我十五岁时候骑着单车在雨里绕着环路转,蹬得越来越快,有时候也想切线奔向家的反方向,似乎好像速度够快了就会获得足够大的离心力,把烦心困扰的事情和物理公式一起从脑子里甩出去。虚无的烦恼和虚妄的自由,十五岁。幸好那时候没听过这歌,太危险了(听了也听不懂就是了,到现在还不会日语的我)

5.16

今天在听Kendrick Lamar的新专辑。一转眼离上一张已经过了五年多了。Kendrick的音乐可以听无数遍,不管词只听音乐是一种(本身足够好听),琢磨词是一种(也足够有趣)……这张也照常有许多深刻向内的自我反思写作,而且似乎Kendrick因为熟知公众喜欢对自己进行解读,还进行了一些反解读(或者说对思考之思考)

我有时候也在想到底是Kendrick很深刻还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所以显得“深刻”,我的结论是这个深不深刻本身就是伪命题,向自我的和向社会的深度窥视并不矛盾。非常私人化的、自我剖析的写作,展示了许多并不令人舒服的内容,而自然地与社会关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音乐用以描述社会问题的切入口并不是现成的,也许只好是私人的。大概这也就是为什么Kendrick可以表面上唱他自己的困惑烦恼,也能confront到一个普通听众。如果鲍勃迪伦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Kendrick Lamar仅凭借前三张专辑也可以

5.17 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 (Ornette Coleman)

自由爵士的开山作,没有太多形状规则地到处游走,Ornette Coleman这个四重奏甚至没有和弦乐器,萨克斯短号贝斯鼓,声音像是即兴创作的spoken word诗。但是自由和即兴的区别是微妙而巨大的。自由带有一种近乎hostile却又不破坏性的能量。

查了一下才知道Ornette Coleman如此不拘一格的音乐人居然是(可以说很经典规整的)Modern Jazz Quartet的Percy和Lewis发掘培养的,为了在爵士届搅起新的风潮,赞助了Ornette参加Lennox爵士夏校,帮助签约唱片公司……

掘火翻译过的纪录片《1959 the year that changed jazz》里也讲了这张专辑的意义,片子挺不错的。

5.17 在听Oscar Peterson的Night Train,他的钢琴非常swing,摇摆灵动,有点像Art Tatum。关于Tatum,看到了一个趣闻,OP经常被人拿来和前辈Tatum比较,有一次Herbie Hancock忍不住问OP你怎么看Art Tatum,OP说他小时候弹琴很狂,跟人比琴从来不输,直到有一天父亲带他去听了一场Art Tatum,去之前他还说不管是谁我都能弹的更好,结果Tatum的高超技巧把他“吓得要死”,回家后差点把钢琴顺着窗户摔下去,好一阵子没再弹琴。据说OP后来跟Tatum成了朋友之后也不敢在后者面前弹琴

5.20 在听Stan Getz的合集Getz for Lovers。verve的这系列for lovers出了好多张,主要是舒缓的ballad,比较easy- listening或者说比较咖啡馆,很适合早上或者半夜或者周末听

5.21

听了Thundercat的2020年专辑It is what it is,依旧是有点怪怪的但是很好听,但是好怪,不是音乐上的而是……算是审美上的吧。我也不知道他这个叫什么core,搞怪+冻鳗元素+土味,真是土到掉渣,比如这个mv,加上土到掉渣的歌词,简直无语。但是,音乐又好听得不行,就好像很认真地给你讲土味笑话,而且有些歌甚至挺动人的,但是下一首又给你唱什么龙珠头巾之类的……

5.21

不知道是不是毕业季快到了,今天晚上脑子里在放这首歌

Another turning point, a fork stuck in the road
Time grabs you by the wrist, directs you where to go
So make the best of this test, and don’t ask why
It’s not a question, but a lesson learned in time

It’s something unpredictable
But in the end, it’s right
I hope you had the time of your life

本科毕业的时候在KTV唱这首歌。一转眼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歌听着总有种宣泄的感觉

5.24

Momentary Bliss (Gorillaz)
今天继续在无限循环Gorillaz,发现这首Momentary Bliss真的非常非常像the Clash的歌,比如London Calling,可能是英国小混混式喉咙发音的声音质感。没听过这段的vocal说唱歌手showthai,他这段“There’s a hole in your pocket, so you cannot find the change” 就很像“A nuclear era, but I have no fear”的调调。顺藤摸瓜听了一下这哥们的说唱,这个口音的说唱让我想起来看电台采访英超球迷痛骂教练那种感觉……

5.31 今天没吃早饭,但是又听了一遍Wilco的新专辑Cruel Country。Wilco后面的几张专辑不断地提醒我其音乐的本源来自于乡村摇滚。听了一部分Jeff Tweedy的音乐写作方法之后,也意识到Wilco是个人情绪化的。这张我觉得很像96年的Being there,有区别,96年是一场实验的序曲,22年是实验后的回归了。

5.31

今天听了Belle and Sebastian的现场,期待了很久,也算是无比繁忙的一周里的小调剂。Belle and Sebastian的特点是声音比较丰富,没想到巡演居然有九个人,鼓、电贝斯、低音提琴、小提琴、吉他、主唱、两个键盘,还有一把小号。还有一点很惊喜是每首歌都有对应的视觉效果演出,大部分是老照片拼贴,也有两个制作很不错的动画(好多原画啊)。主唱Stuart Murdoch挺逗的,还给大家看了看在市里旅游的照片。

总之挺开心的,终于听到了。五年前来这边时候因为去系里活动而错过了。Stuart问观众五年里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搬家、结婚、养狗,还挺感慨时间飞逝的。不过我也终于快毕业啦!虽然这么说,听到新歌里唱
I was yelling in my sleep
I was crying feeling week
Do we have to feel this way?
It wasn’t like this yesterday
还是有点难过

影视

5.16 看了Ronny Chieng在2019年的Netflix special,还挺有趣的。我之前在各种地方看过一些他的clip,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他的风格,段子经常还是围绕着经典亚洲刻板印象做文章,加上大吼。这次从头到尾看了一个show感觉其实很挺不错的,确实他的表演有时候比较依靠重复念叨一句话,但是念叨来念叨去倒还挺逗的,除去经常看到clip的几个段子之外剩下的不那么刻板印象的也很好玩。最后赶飞机的笑话甚至挺好笑。查了一下他的个人资料才发现他2015年来美国2016年来了Travor Noah的节目里著名的反驳fox news白人采访纽约唐人街的短篇才火起来的。那短片看完我觉得这个人挺逗还去搜过他,原来这几年下来已经这么火了

5.16

看了一集Netflix上the Standups短篇集的Brian Simpson,他这些段子好好笑啊,几个黑人自嘲的段子都很逗,而且还挺有意味的(关于黑人像美分硬币一样虽然在所有地方都合法但是一下掏出四五枚就坏事了,还有关于警察如果可以因为害怕开枪那么警校毕业考试应该去鬼屋),笑死我了。挺喜欢这个系列的,半小时一集都很精华

……之后随便看了一点Jimmy Carr,倒是半分钟一条连珠炮一样讲段子,但是讲了三分钟就给我恶心跑了……难以相信英国人的屎尿屁/阳具笑话level

5.26 看了Petit Maman,本来对题材有一点点存疑,看了感觉真好,情感特别细腻,小演员演得也很好,眼神和大人还有一些照应。我最喜欢的是整体含蓄又有层次的情感,似乎很多语言包含在无言的动作里。有几个镜头拍的特别漂亮,穿过长廊,和在汽车上的驾驶镜头,给我一种“大荧幕真的是魔法”的感受

也再次提醒自己该去看燃烧女子肖像……

研究/工作

5.3 看到用微软的Tay bot作为机器学习/AI机制不明晰可能带来可怕后果的恶兆,来警示人类对ai不能盲目信任,否则会威胁文明社会。我觉得这件事里ai只不过是一面镜子,你人性就是这么一滩烂东西。不光是聊天bot,我觉得所有ai歧视问题都很明确地有其对应的真实社会问题,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ai的镜子赤裸裸地放大这些部分,于是人照镜子发现自己很丑恶,反而怪罪镜子。从这个角度我很悲观地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并不能通过下一次ai革命来解决,可能只是比起改变自身面貌,修改镜子更容易一些………

5.5 我决定把之前项目的代码重新写+跑一遍……感觉工程量不小,但也算是弥补一下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写论文属于“研究”范畴,做package属于“工程”范畴,不能假设package用户都读过论文,要写成即插即用的样子(也就是by default一切都好用)。哪怕是专业用户也很可能没耐心选择参数

5.6 时隔三年又见到办公室邻桌的同学,才得知他也退学了。这几届同学里陆陆续续退学了好多人。无奈的是,因为同届因为有一位同学入学时候就很强毕业去当了教授,甚至纸面上看我们这届算是“出路不错”的成功一届。我们系这种失败的学术训练就像斯巴达战士训练一样把人扔进山谷里,只取能爬出来的勇士,剩下的自生自灭。不是退了学就是在苦苦挣扎准备草草毕业。跟同学一起走回办公室,还几本没读完的书,他说你记不记得五年前我们八个人还老一起在这边吃饭。时间一下就过去,一地鸡毛。他说美国也一地鸡毛,准备过几年回德国老家。我说我们连别的地方都没得去。唉

今天办公室窗外绿油油的,又是一年草木茂盛的时节了。

5.19 email

把这件事做完了,感觉舒了一口气,收拾了12年的四万封邮件就像给老房子清理一样,挺累但是还蛮爽的。在整理这些邮件时候我意识到几件事:

1. 两三个月以前的邮件基本上已经完全失去时效性,不可能翻回去看,如果需要查看也是通过搜索(收发件人/收发时间/标题内容)而不是一页一页翻,所以,把所有老邮件都archive是非常有道理的(archive=不显示在inbox但是依旧在all mails里,不删除、不影响搜索)
2. 虽然Gmail有自己的promotion 广告邮件自动label,但是广告邮件如果不读就是白白占着储存空间,还不如全部unsubscribe后只留有兴趣的,这样倒可以有读的欲望,而且可以给邮箱减少负担

按照这个视频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新-邮箱使用流程

– 把inbox设置成显示multiple inbox,设置几个分类label,这里建议的是“需要回复”,“等待回复”,“稍后阅读”这几个
– 保持主inbox里永远没有邮件:每天把inbox里剩余的邮件阅读/分类,并archive
– 处理邮件时按照分类分别处理

至于4万封老邮件如何处理,我按照发件人批量删除了许多广告/推送邮件,重灾区是Facebook提醒和各类烦人广告,archive了所有稍微重要一点的信息比如银行提醒和amazon账单。最后,剩下了两万五千封邮件,创建一个新的filter把inbox所有邮件全部archive掉,现在inbox清空了

游戏

5.6: 逆转裁判。打完了第二部前三个案子,体验不错。第二部游戏上来说探索更方便了(指示清晰一些),法庭部分也更复杂了一些。通灵和马戏团的案子都是虽然作案手法并不难猜但是就算提早猜出来了后续辩论也很有意义。

5.7 赛伯朋克 我知道这游戏bug多,但是没想到这么多,在第二个重要任务里,10分钟之内发生了两个恶性bug

1. 正在跟某位NPC边说话边走,我抢先进入了下一间屋子,导致该NPC凭空消失,从而导致下一间屋子的剧情无法触发并空间错位
2. 战斗中开了一扇门,这扇门的模型变成了一个无限延展的平面,占据了整个屏幕,卡死了ps4(帧率降到个位数),我进入下一个屋子后这个平面还在继续延展占用渲染资源直到游戏完全卡死

5.12

打通了天外世界Outer World,黑色幽默太空rpg,剧情对话、人物塑造、和探索乐趣角度上都做得特别好。我觉得很需要这样的游戏:它在玩法、美术、视觉、和剧情叙事上都没有任何创新,但是能够在经典的“不靠谱飞船团队大闹宇宙殖民地”框架内,把每个冲突和每个任务都做到充满趣味和滋味。

我最喜欢的是对话写得比较风趣而且所有的NPC都有点自己的性格,就连短暂出现的接头员Carmen Imagawa,也三言两语之间体现出她观鸟狂热爱好者的特质。还有一点是任务指示和剧情提示非常清晰,不用太费力就能理解比较复杂的势力冲突,或者说不用完全理解也能有代入感。中文翻译做的也特别好,把大部分梗都体现出来了(我听的是英文语音)

胡思乱想

5.23 我不喜欢泛指的韭菜这个说法,因为我觉得跟韭菜本菜不同,人是被割才成了韭菜的,是相对于镰刀而存在:是镰刀制造韭菜,就算割的是狗尾巴草,割下来也成了韭菜;而不是韭菜制造镰刀。说你是韭菜,而不说你被镰刀了,来指代这个关系,其实是倒错了因果。

不过或者说有时候镰刀比较抽象没有实体,让我想到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里总提到中华文化是一口大酱缸,也许这个比喻更好一点,有时候没人主动但是文化氛围整个被动地丑恶,人一面自己臭烘烘,一面腌渍周围人也要臭烘烘。所以我觉得你可以说人是酱菜,为伟大酱缸添砖加瓦与它一起遗臭万年了,这不错,但是说人是韭菜活该被割,我觉得道理上不对。

5.24 美国又有massive shooting,唉,之前有个朋友每次发生这类事件就在Facebook上转一遍洋葱新闻的这条文章“悲剧无法避免——唯一的悲剧频发国如是说”。但是这几年过来,我觉得这个新闻从讽刺戏谑变得愈发冰冷惊悚,似乎并没有讽刺意味了: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泛滥的枪支是刻在国家骨子里的必需品,而俄式轮盘赌一样惊险的生活赌来的,又只是倒退的社会进程、更疯狂的贫富差距、和各种扭曲的人性。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枪支无法阻止、立法倒退无法阻止,美国人跟我说,你要变成公民去投票,你要买枪保卫自己,那所谓自由岂不是全部骗人的。

5.25 看到tl提到非典,想起2020年新冠刚开始时候,我妈找到了我小时候写的随笔博客,第一篇开头我写道,“2003年4月的一天,我不幸染上了水痘。水痘没有好,SARS病毒就向北京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在这个神似变形记的开篇之后,我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小时候的时间感受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锥形,学校停课之后,非典、消毒、空中课堂直播,和坦克、导弹、伊拉克战争直播,和茅芦根水的味道混在一起。每天两次,我等着新浪网更新病情数字,记录在我的excel表格里并更新我的折线图。上午读书,下午在停车场打羽毛球,书有时候读不进去,球有时候会飞出去。长大了才渐渐明白这段生活意味着什么。昨天和家里通电话听目前的管制措施,坐公交到区之间的交界点步行跨越管制,我说这让我想起莫迪亚诺写纳粹管控下的巴黎,你需要时刻准备好证件,你的邻居随时可能消失。而这段时间过去之后,没有人愿意再回忆起。就像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姥姥家邻居的身体不好完全是非典后遗症。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在经历什么样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