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存档 2021.4

生活

4.3: 想起了大学的暑假,中午起床做一盆面条吃了,骑车去图书馆写证明,六七点去食堂吃一大份盖饭,ingress占领一遍据点,等图书馆关灯再回家,打打刺客信条,读王小波的万寿寺到睡着。如此往复,属于象牙塔的纯粹生活快乐,直到丢了自行车而止,也是属于象牙塔的纯粹忧郁。不是世界那时候更好,而是那时候自己可以什么也不关心,没心没肺。

4.3: 莫迪亚诺总写关于记忆黑洞的书,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与六四。从他们的只言片语里我能勾勒出那几天的行踪,广场上的状况,和我人流的方向,附带一些细碎的注脚。但是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忘掉了。我在纪录片里寻找父亲的面孔,可是他们都太清晰深刻了,以至于琢磨不出。

4.10: 猫毛,花粉,柳絮,春天的代价

4.11: 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家里修了橱柜,最近天气不错,家边公园挺美的,客体新茶桌很好用,表弟大学很开心,疫苗打完反应不大。爸爸体检结果不太好。好想回家呆几天,好想家,好难受。晚饭做了碗牛肉面,喝了杯酒,想回家跟爸爸吃面。小时候我们趁妈妈出差去偷吃的牛肉面,跟电视里学着一起做的腐乳面,姥姥做的炸酱面,奶奶做的稀糊邋遢的烩面,之后随便喝点什么酒好不好。这几年缺席了好多双筷子,逃了许多杯酒,对不起。

4.12: 喝了一杯sipsmith的金酒,浓郁的香料和植物芬芳,是我对伦敦的记忆。喝许多酒打文明是我的自我疗伤。把困惑和烦闷留到明天吧

4.23: 咖啡因:一次咖啡因过量让我一直难以忘记。那天坐红眼航班回到学校,一大早溜进系里的教工休息室喝咖啡,那个全自动咖啡机一人多高,有两排电钮。系里的老烟鬼教授看我在机器前踌躇,过来跟我说,年轻人,我看你很累,重振精神的咖啡是这个组合,他拿出他自己的马克杯,打了两杯意式浓缩一杯黑咖啡,三份混在一起,出去边喝边抽烟去了。我也学他,打了两份浓缩一份黑咖啡,因为液体量不够,还又加了一份decaf。一定是因为那杯过量的咖啡让我心悸了。不是那即将毕业的紧张,不是对未来和自己的迷茫,也不是晚饭在导师家作别的悲伤,不是那班红眼飞机,甚至不是那两瓶让我昏昏然的啤酒。所有这些我都不想念了,无忧无路的科研生活,尽心栽培我的导师,晚风里的城市,但是想起那杯咖啡,心悸的感觉还是浮上来。对所有这些兴奋刺激过了头,才会久久没法接受沉闷的东西。

4.23: 早餐

4.23: 这张照片太神秘了。

底下的晚霞照片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照的了,只记得2020年初因为某些原因想换一卷新胶片,于是把这卷曝光了5张的胶片卷回盒子里。上个月拿出来想把剩下的用完,才重新上到相机里。所以这个双重曝光的得来是源自两个巧合:
1. 我两次套交卷的引卷部分长度完全一致,所以两张照片才能重合
2. 正好晚霞照片的阴影部分严重欠曝了,所以花得以显影,而又没有遮挡住晚霞,至于为什么晚霞还在真的感谢胶片的宽容度

两张照片似乎是20和21年差不多的时间,也是北美疫情的开始和“结束”。室内室外,这大概也是我们失去的一年的缩影

4.25: 球衣送到了,皮什切克这最后一个赛季的多特球衣。我记忆里还有刚来第一个赛季的印象,一晃已经是35岁“老人家”了,不过想想这十年我生活的变化,足球场上的时间似乎过得还更慢些。

4.25: 做饭:costco的冻带骨鸡大腿大概一刀一磅,其实还挺好吃的,但是一卖就是十磅六连包,每包俩人一顿吃不完。今天做了“鸡腿四吃”。就是化冻一包,把骨头取出(带点儿肉也没关系),骨头下热油煎一下之后加开水和姜片炖成鸡汤(加了点儿蔬菜),鸡腿肉擦干,铸铁锅烧热皮朝下直接不放油煎五到十分钟翻面再煎一下,煎熟了把油倒掉。煎好的鸡腿可以加照烧汁(=酱油+味淋+酒,1:1:1,再加蜂蜜弄稠),浇上去继续烧几分钟变成照烧鸡腿。也可以切丁做咖喱。简单的咖喱做法就是,洋葱土豆胡萝卜各一个用黄油和胡椒炒香(十分钟),加热水/鸡腿煮开,加日式咖喱块边搅拌边炖,入味儿了再加鸡肉进去煮十分钟,出锅前调味即可(秘方是出锅前加crunchy花生酱)。最后,把鸡汤里带肉的骨头取出来,做一点姜葱酱油汁蘸着,就做好了四个菜,蔬菜鸡汤,照烧鸡腿,鸡肉咖喱,和一个没有具体名字的鸡汤副产品。加一起大概一锅米饭时间,快速假装一桌丰盛菜品

4.27: 听歌:一般意义上的很平静的音乐(尤其是ambient music氛围音乐?和舒缓的钢琴/萨克斯独奏曲)经常会听得我突然烦躁,头皮发麻,就好像有人挠痒痒似的。刚才忽然明白是什么原因了,是因为这类音乐大多没有鼓(或者说,没有真正的非合成打击乐器)。之前Supergiant Game的纪录片里他们的音乐制作人Darren Korb做Hades音乐的部分,好馋他那一套鼓,感觉自己打一打能缓解压力还能锻炼身体。但是自己太菜了。如果本地有“打鼓道馆”(就像跆拳道馆一样,但是不是踢木板而是打鼓),那我一定买终身会员,隔三差五去打一通。

4.27: 十磅重的猫猫跳到了斜着放的一摞唱片上,我的心咯噔一声,但是我惹不起他也打不过,只能发嘟黑他

4.30: 今天的生活幸福感小提升:昨天买了个本地bakery的rustic bread,用面包刀自己切了片,烤了下吃,挺好吃的,硬的部分不扎嘴。切的过程很减压。搜了一下才知道人家叫rustic bread乡村田园面包,我一直以为叫rusty bread锈色面包

4.30: 最近电脑总说存储空间不够,看了下发现iTunes有一百多个G的音乐,涵盖了从初一到昨天搜罗来的各种盗版正版低保真假无损的音乐。虽然已经用某个trick把文件match到苹果云了,但是还是不舍得放弃本地的文件,觉得这些是“我的“,就算是盗版也是”我当年亲自偷的“。刚刚终于下狠心把一部分从本地offload掉了,根据”如果明天互联网消失了,听不到什么就难受“的标准进行了曲库瘦身,不知道为啥还剩70个G……

4.30: 书店:看到象友去了Strand,挺想念的。第一次去纽约的之前问在纽约长大的同学有什么必去的地方,被推荐了Strand,建议我留一整个下午。果然我在里面泡了好久。光是看推荐书的标签就可以看好久。第二次去纽约是和对象一起,我们坐在高高的书架下看了很久各种书,出门发现天都黑了。后来去纽约开会还专门逃了半天去Strand逛。对许多城市的记忆都有书店的一份,比如波特兰的Powell’s City of Books和哈尔滨的中央书店。小学时候泡在新华书店蹭百科全书看,中学时候趁着自习的间隙和朋友骑车去书店买马尔克斯,在某批发城地下淘二手的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那时候能一周一本地啃些晦涩的东西。雪白的封面恰到好处地晕上一些岁月的黄色。上次回国去了几间书店,新型书店做的宽敞明亮,但是似乎味道不对了,更像是咖啡馆的附带品,而传统的图书大厦,更变成了儿童玩具区的附属。我在塑料球拍和点读机的簇拥下,穿过五百个出版社各自印刷的世界十大公版名著精品套装,找不到想要的。国营店员揶揄我,谁还读诗,读诗干嘛来这买。我还很想念治理穿墙打洞之前,家对面那间论斤卖书的旧书店,每天饭后父亲都想带我去转一转,隔三差五拎几斤回家,有的看了,有的堆在沙发上。前几年搬家的时候,统共整理出了好几箱子杂书,父亲忍痛扔了许多,我的小说也大部分送了表亲,表妹说我怎么这么多书,我想好想确实中学时候读了许多。也不能怪书店变了,书店没了,更不能怪翻译变了,好像是我的问题,我怎么就不会读书了呢。是玩了太多游戏么,对自己很失望。

电影

4.3: 少年pi: 今天又看了一遍,不太喜欢。但是我也没读过原文,没法评价写作。就电影本身而言,“作家”和成年pi的对话里镜头反复反打,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从一个“白人作家”眼里看这个故事。可能再看有点过分关注细节,但是从一开始的开玩笑说“新书本来在葡萄牙写,但是印度生活更便宜,才遇到pi的叔父”(大意),到最后看到report的“会心一笑”,都感觉怪怪的。至少从电影的角度,故事讲的太娱乐直白了没啥深意了(除了瘆人)。

时事

4.4: AI主宰人类社会的故事很可怕。这种恐怖,有施害主体的,这个主体比人类聪明,冲突是显性,而且反人类。资本主义主宰人类社会就被人接受了,主体根本无意识,冲突是隐性的,而且最“符合人性”。这很可怕

4.5 劝退:我觉得作为过来人,一大责任是提供新人可能不知道的信息。一方面是回答一些发展趋势之类的经验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一些新人可能没想到问的问题,比如就业前景。之前有朋友问我学校情况的时候(现在没人找我个老古董了)我先问问对方有没有别的选择,再给一些可以去问别人的问题list,我觉得这个就算授之以渔了。超出“信息”范畴的经验,多多少少带些情绪,向新人诉苦是最没道理的事情,人家也很难共情。但是“劝退家”大本营知乎就不这样。直说,就是过着“为你好”的爹味炮弹。这些人不光指导本专业,只要学过理科,那指导物理化学生物数学都可以,清清嗓子壮壮胆,那指导一下社会科学也可以的。毕竟学了理科就是有知识,有知识就是懂科学,懂科学就是真理性,真理性就永远正确。一系列跳步之后,小学口算冠军文凭就可以背书上到世界局势下到情感生活了,那劝退一下实验科学,劝一劝转码,岂不是手到拈来

4.19: 近期发现:已经工作了的老同学平均对资本家更同情,更倾向于从“公司不容易”的角度看事情。这么看来我下海之前应该给刺个字警示一下自己别活成资本主义走狗。

游戏

4.8: TLOU2 菜单还能玩出花来。在某个房子里点开工作台准备改枪,菜单刚打开就被埋伏的人从背后抓出去了,还挺喜欢这个交互体验的!玩到第二天夜里了,艾莉的感情线也挺好的。但是我越玩越焦虑,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游戏都挺喜欢的,但是看网上基本除了骂就是骂,不知道最后会有什么惊天烂尾(?)

4.10: 看到ftl上有人说打折,去买(补票)了NS上的太鼓达人。体感操作好搞笑,还挺累的,但是精准度奇低,也就打着玩了

4.15: TLOU2

挺喜欢这个叙事包袱的。告诉观众艾莉其实“知道”了tlou1结尾的真相,把这个角色之前的心理塑造更加深化了。其实我觉得比起“知不知道”的“悬疑”,讲述人怎么看待这一事件更有意义。艾莉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讲述这种复杂心情的源头有助于观众理解和带入。我很喜欢这几段插叙,寥寥几笔但是感情冲击很大。

我觉得许多电子游戏因为游戏的“游戏性”内容,很容易让玩家行为和角色心里微妙地脱节,严重则反感角色,轻则对剧情厌烦。尤其是涉及杀人的游戏,玩家对于主角手上沾满鲜血这件事情常常无法体察,游戏也刻意回避的话,就很容易让我产生距离感。比如刺客信条的很多作品,我难以接受有些“卫兵”是作为消耗品活在这个世界。

tlou的做法是告诉你这一切都有后果。我很喜欢的孤岛惊魂3是告诉玩家你被异化了无法回归人类社会了。总之,我对这些暴力为核心的游戏的期待是至少试图和我交流一下这个议题………否则你不如把敌人都设定成飞在天上跑在地上的“怪物”和“魔鬼”得了,比如鬼泣,打个爽快

另外,我也能理解许多玩家对于这部的不满。对于许多人而言细腻的感情和细微心理变化并不是玩游戏体验的核心部分。粗线条地看,tlou1的情感线主要还是在于父女感情的建立和“保护”与“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主流的主题,第一作里顽皮狗把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把控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玩家很难不感动。但是这个世界观里,“爱”的主题下面其实暗流涌动许多东西。我很喜欢1结尾,让我感受到Joel这个角色的成长:他的温柔不在于他近乎偏执的保护行为,而在于他撒了个不太自圆其说的谎掩盖了这件事。到这时候,他对于自己父亲角色缺失的补救心理,和他对“女儿”成长的关爱心理,才让他真正成了一个父亲角色。后者很重要,但是前者才是这个角色有趣的地方:他不什么好人

对于这一点的讨论也是我在2作里可以看到的。2作的情感主题非常多元,但同时也可能不那么主流的以“父爱”为核心了。艾莉这个角色经历的情感,友谊爱情悲怆复仇怀疑恐惧和迷茫,是这些构成了她自己的人格。我今天玩很感动于截图的那一幕。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果然作者和我一样认为这是艾莉自己的故事,“知不知道”乔尔的行为只是属于她的苦恼的一部分

我能理解许多玩家的游戏体验和我并不一样。我不是个苛刻的玩家,但是我经常会思考游戏的写作问题。毕竟与电影不同,我也是游戏的一部分。

如果是没有选择的故事,我希望剧情可以说服我做这一选择;如果有选择,我希望故事可以让我有的可代入,而不是作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来通过“可能应该选b”来决策。我很喜欢巫师3就是因为我可以作为角色去思考,决策,并承担这些决策的后果(比如一些角色的死亡)。我不喜欢刺客信条奥德赛的某个重要选择就是“大概剧情希望我选b”的体验。

虽然可以选择的游戏给人许多自由空间,也减少了对剧情不适的体验,但是没有选择的故事,如果能讲好,那真的有深刻的力量。讲不好就带来了许多困惑。前阵子玩的Ori续作就是带来了许多困惑

至于解释玩家行为,我觉得对于剧情认真的游戏都需要解释清楚玩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比如杀人)。当然,游戏可以告诉我主角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冷血杀手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这样的话很难说服我跟主角强烈共情。比如。我认为对于杀人心理的处理有几个层级:
1. 从设定上处理,军人/杀手完成任务就完事,或者设定被“杀”的人都是晕倒而已
2. 从性格上处理,让这些行为和角色的行为逻辑融合或者摩擦,要不然习以为常和冷血挂钩,要不然有些思考
3. 向内(角色心理)和外(玩家本身)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难拿捏的,但是如果做得好会很动人
当然,还有
0. 直接设定成杀魔物/怪物。我对这个没意见,大家都轻松

我觉得近期玩的,《对马岛之鬼》在这一点做的很好。甚至游戏本身挺一般的《使命召唤:二战》都尚且提了一嘴:盟军士兵路过烧焦的德军运兵车时候,npc骂了一嘴“烤泡菜”,还有别的npc说了句that’s someone’s son. 我总觉得,没人应该觉得杀人是稀松平常的事,军人也会有心理创伤。我最为玩家也无法默认自己就可以是正义杀人魔……

4.24: 这周玩了Good Job! 社畜的职场升级(搞破坏)之旅!双人合作模式很好玩,有很多设计挺巧妙的地方,交互简单好上手,而且大部分关卡都挺容易理解的。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本地双人合作游戏

4.24: 今天又玩了玩雷曼传奇(ps plus送的)。我横斑跑酷过关类游戏不太擅长,准确地说只要是横版就都不擅长(空洞骑士也打不过)。雷曼传奇还是挺好玩的,关卡节奏挺好的,紧张但是不太虐手。一直在ps4里没删这几年零零散散地打了不少关。但是有两点不喜欢,一个是游戏之外的系统做的太复杂了,又是排行榜每日任务,又是过关得奖券刮刮卡抽奖,又是解救人物解锁人物金币解锁关卡之类的一大堆,我觉得制作组应该学一学老任的游戏,要么收集元素做简单点,要么世界地图的兑换处做的直观一点……第二点是画面和声音都太卡通了,呀吼呀哈噗叽吱哇,虽然有种4399的怀旧感,但是我果然还是喜欢深沉一点的设计,比如Ori。但是Ori可能再也没有了(大哭

4.25: 今天终于打到了艾莉和阿比见面。感想:顽皮狗的剧本太大胆了。这段之前的剧情是,艾莉费劲千辛万苦到达了摩天轮变的水族馆,找到了欧文和怀有身孕的梅尔,让二人分别供出阿比位置(用的是汤米和乔尔的手法)时,梅尔想指认“因为反正阿比多半也已经死了”,欧文试图夺枪被杀,梅尔也试图夺刀被杀。这次杀人之后艾莉很明显地崩溃了。杰西和汤米随后赶到,三人回到剧院的基地,协商准备第二天返程。深夜难眠之时,阿比杀入剧院一枪打死了杰西,指着汤米。

在这个最紧张的时刻,剧本把故事切走讲阿比的成长经历,先抖出阿比其实是当年制作疫苗(也就是杀掉艾莉)的主刀医生的女儿,而欧文是她稍年长的同伴,医生这个老好人劝说萤火虫女王梅林同样手术,阿比说出“如果是我我愿意献出自己”,与alternative universe的艾莉做了对照。之后切到刺杀乔尔的场景,结合游戏一开始阿比和欧文瞭望杰克逊的对话,把欧文和梅尔的角色做了补完(杀了乔尔之后,对于怎么处置艾莉,乔丹说我们杀了乔尔是正义的时候,梅尔整个人惊呆了说我们不该留后患,欧文说我们做的事情也没好到哪去)。游戏随后开始完全阿比视角讲西雅图的wfl战事以及和梅尔(前男友怀孕的妻子?身为医生在杰克逊目睹杀乔尔受了心理伤害)的关系………而此刻玩家可能还在担心艾莉和汤米如何与阿比对峙,以及,我甚至还没消化完杰西的死(!)

这是游戏制作团队在赌,赌玩家可以接受阿比这个角色。告诉玩家,这个角色也一样失去了父亲,也在做与艾莉差不多的事情,纠结差不多的苦恼(恋爱/怀孕相关),甚至有差不多的收集情节(硬币/卡牌),剧本赌玩家愿意用她的视角看下去这个故事。这下我就懂了为什么这个游戏玩家风评如此之差——因为许多人不能接纳这个角色,那么让玩家第一人称体验这个角色的心情就无异于是第三次伤害。

好在我还可以接受这个角色,我觉得这个世界里没什么好人坏人,重要的是如何生存已经如何看待自己生存的代价。但是我没心情捡垃圾了,我打算赶紧把后面玩完,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叙事方式。

4.25: 游戏,音乐,小说的长度:今天在想这个问题,一个创作者应该如何把握和决定作品的篇幅呢?很显然从商业和艺术的角度答案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就算从我一个简单的观众的角度,也摸不清一个我自己的原则,我喜欢的作品,有点恨不得它更长一点,有点觉得不如短点好。复杂的故事不一定需要写很长,简单的内容也不是不能大部头。前两天看62年John Coltrane的采访,问为什么每个曲子演那么长,他说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而且心境延续的话应该一致演奏下去。我觉得对于喜欢的听众而言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对于尝鲜者似乎门槛有点高。之后忽然想起来,流行音乐有所谓电台版和专辑版,前者来吸耳朵做金曲,后者更自由地传达原本创作意图和内容:文学而言有大志的预设体量,分到短篇重篇长篇甚至多部;电影动画电视剧则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但是游戏20小时和50小时的游戏有时候并分不出区别。

4.26: 马里奥疯兔:打25折买的。太好玩了!这不就是我的梦中游戏之“简化版XCOM”么!所谓XCOM-like也就是这一类以移动/射击/掩体为核心的回合策略,是我最喜欢的策略类型。比起以攻击/防御/卡位/护甲为核心的回合策略(比如banner saga?),XCOM类游戏可以有更大的棋盘和五花八门的远程攻击。尤其是掩护射击(敌人移动位置时触发的自动攻击)和狙击视野线,好玩。马里奥疯兔简化了一些射击概率,直观地无掩体=必中,半掩体=50%,全掩体=必不中,这样一来减少了因为概率的摔手柄saveload问题(XCOM经常有贴身射击miss)。移动系统的“团队跳跃”很有趣,可以用队友做跳板延长移动距离,也可以在移动过程中“滑铲”敌人。配置上,每人两把武器两个技能,不复杂但是可以搭配出很多combo。马里奥疯兔的交互和视觉设计也挺有趣的,毕竟是马里奥,制作人(育碧制作的)花了好多心血,我还记得E3官宣时候这个任粉老哥激动得哭成泪人。有生之年做这个也值了。这游戏正好解了我对XCOM/XCOM2的馋…游戏虽好,打起来太吃时间了(指不断saveload

Bowser Jr.给爸爸打电话

4.26: 我对许多游戏角色都有很深的感情,甚至对随机生成的角色,在一起久了也会记忆深刻。比如FM里陪我征战英甲的铁血乌拉圭神锋,也比如第一次玩XCOM的时候陪我胜利的(随机生成人物)德国女狙击手Meyer。设定就是一身狙击服,我给配了一顶黑色大礼帽。XCOM设定是紧张的对抗外星入侵。任务中士兵会受伤,也会死亡,养伤期间可以用轮换,死亡了后辈会顶上。我本来就喜欢游戏里的狙击手类角色,这种可以造成大伤害,但是本身很脆弱的设定。Meyer是炮塔型狙击手,如果一回合内移动了就无法射击,必须掌握好位置与掩体才能稳定输出。而撤离任务的时候因为走得慢又常常需要额外关照。这些“限制条件”让这个角色操作起来更有趣—当然,只要位置站对了,Meyer是我队伍里的大杀器。我对这个游戏的印象也就是Meyer在货车顶,楼顶,塔顶,一枪一枪地射击外星人……在整个世界都失去理智的残酷暴风里,Meyer是和我的“指挥官”一起见证人类历史的唯一朋友

马里奥疯兔里,狙击手设定的角色是……路易基!掩护射击技能叫做“死亡凝视”,玩的是赛车梗。太好了,我可喜欢路易基。如果不是强制设定马里奥带队就更好了,我想让狙击手路易基带队拯救蘑菇王国

科研

4.8: 好像把证明写出来了。这几年就学会了两项技术,一个是套娃术,一个是缝合术,前者把前人的结论连成一串,后者把结论之间用箍子连在一起,整合成统一的符号,结合闪电的力量,一个毫无疑义的新结论就出现了。可惜所有的弗兰克斯坦最终都会被自己逼疯。

4.13: Overleaf的comment/resolve系统特别适合”异步“合作写LaTex论文:比如作者A对某处改动不确定但是作者B不在线,可以直接在该处留下comment,作者B核实确认之后resolve这条comment,或者reply comment继续讨论。我觉得对于写作而言比一般的版本控制更直观方便,有点类似于MS Word原来的comment功能(但是word)不太见人共同在线编辑。加上LaTeX本身支持的分拆文档段落成不同的.tex文件再一并include进主文档的文件管理方案,“同步”写作也变得很舒服了,只要拆的够细,就不会有版本冲突可以同时写几个章节。加上比较清晰的编辑历史追溯功能(可以把同一个人的一大波编辑合并成一个版本来比对),以及版本自动备份到dropbox,只能说付费版真香。

4.19: 事实证明就是短时间内赶工会让人头脑发昏,我复盘被拒绝的论文发现在某一版更新的时候把重要的引用不小心删掉了,再读的时候也没有想起来加回来,才会让评委认为我们有意无意隐藏已知结论。如果当时不是紧紧张张一周改完的话,一定会来得及发现并改正的。现在就是后悔…

4.21: 个人感受,随着科学的发展,同行评议系统需要改进和提升。也许时下并没有更有效率的办法来评议论文,但是我想象二十年,五十年之后,要么评议方式改变,要么发表模式改变,要么干脆阅读论文的手段都变了。至于什么是更好的系统,我不知道。对发表和阅读而言更效率的模式就能对研究而言更不效率,反之也是,但是我想有些路是行不通的,比如

1. 评委间不匿名的合作评议模式:虽然省了编辑的麻烦,这种评议的偏差更大
2. 让作者可以公开评议内容的“反制”模式:科学不是作者和评委的战争,互相反制并不能提升论文和评议质量,只不过把整个科学家的问题归结在“坏评委”个人身上
3. 对我自己而言,许多人preprint占山头的行为极大影响了研究内容。我们常常不得不避开这些可能充满了错误但是核心思想有30%相似的课题。无法知晓这是一枚地雷还是花种。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刊物会议的评审期太长了。想不明白

4.23: 现在做的研究内容是弄个新的framework把前人工作涵盖一番统一解决。如果成功了,就是大饼卷一切,如果失败了,就是个double-wrapped burrito —— technically still a burrito

政治

4.9 工会:作为UAW(United Auto Workers)成员,我们跟资本家(学校)抗争了好多年了,也上过街。美国这边对于工会的污名化非常严重,我认为工资议价过程中许多本质是交易费用的inefficiency都怪在工会头上,甚至金融危机和GM破产这种问题都能怪罪工会。传统的几个反工会论点说来说去,这几年又有Elon Musk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的黑心资本家用个人“魅力”大力鼓吹工会危害。资本家的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加麦克风,亚马逊工人投票不成立工会也就没那么意外了。

其实工会在许多行业(尤其是我们学生教员GSE)的重要作用是至少能帮助制定一个劳务合同的下限保障,可能对于一般雇员而言意义不大,但是降低集体的风险,比如医保和对于少数群体的一些保障。资本家总会动用一切手段让雇工和工会反目,每次学校重新谈判GSE工资,一开始放在台面上的合同都是工资不升反降,并且拖延谈判逼工会采用极端手段,费了老劲终于谈拢了学校立刻装好人。似乎亚马逊连“装好人”都懒得演了

更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大陆这边的语境里大家都对美国这种工会非常反感,认为是滋生了“懒惰”。从八小时工作制,到劳工合同的最低保障,工会都是这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美国工厂》里美国员工对工厂的意见许多就是典型的工会议题,比如休息时间,比如加班的规则。一眼看上去确实“效率低下”,但是保证了不会被资本家过分压榨。反观我们这边,共产主义接班人们,从集体主义出发,操皇上的心,站在了“效率至上”的资本家这边。虽然效率好的时候华为和马云愿意和大家皆大欢喜,谁也无法保证经济低迷/发生工伤/等等情况之后的生活保障——去年网易游戏发生的不就是这样的事件么。

今天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讲亚马逊的工会斗争,“资本主义晚期”的工人缩影 https://m.sohu.com/a/462514974_260616/?pvid=000115_3w_a

这篇里讲了几个很有用(仅限稍微有点法治的社会)的工会运动经验。比如和工会投票授权里一起绑定“支持”票的承诺和请愿书,不在公司引导并擅长的议题里(比如是不是需要交工会费)战斗而是点出公司的目的“你为什么突然在乎我怎么花工资”,标语要更接地气要显得工会是人组成的而是个机械组织,一定要登门拜访收集意向。还有很重要一点是要进行“多数公开结构测试”也就是看有多少人愿意站出来公开支持工会,不要以“保护工人”为由跳过这步,反复测试能摸清具体的支持率,还能够制止公司散布的恐惧蔓延。运动也需要从本地入手而不能只看宏大的种族/宗教叙事,宗教社群团体的影响力很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