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搭建Hugo博客(GitHub+Vercel+Hugo)

想搭建一个Hugo博客有一阵子了,最后按照塔塔的介绍搭建的。https://mantyke.icu/2021/hugo-build-blog/ 略有改动。操作于MacOS平台

基本概念 who is who

Hugo是什么

博客(或者说网页),有两种,静态和动态。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后端。我想到的比喻类似于:

静态网页类似于博物馆,不管你(访客)来不来,展品(网页内容)都在那里并且永远一成不变

动态网页类似于餐厅,你(访客)来了,后厨(服务器)才开始根据你的点单,从后厨的冰箱(数据库)拿出材料来制作菜品(网页内容);这个形式也允许你(访客)与后厨(服务器)有更多互动

动态博客的例子是Wordpress,也就是这篇文本所在的博客,静态博客的例子就是Hugo了。Hugo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博客书写方式,博客的内容大体分为了三部分:

  • 博文内容:博文采用了markdown语法,每篇博客就是一个markdown文件(.md尾缀)
  • 博客设置:诸多设置都在config文件内,包括博客的名字、作者简介、网页宽度、等等等等大量可以个性化(也可以不个性化)的设置
  • 博客主题:预先写好的主题,可以从网上下载放在theme文件夹,在config里更换,轻松换皮

而Hugo这个程序所做的,就是把主题、设置、和内容编制在一起,制作一个网页。对,Hugo所搭建的博客,本质而言就是一个html页面。

GitHub和Vercel又是什么

上文提到,Hugo把主题、设置、内容编制起来制作网页。如果你在本地安装hugo,那么网页就可以在本地浏览了。如果想要分享网页让整个互联网浏览,那么仅仅在本地生成网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时时刻刻联网的服务器来储存和提供这个页面。再打个比方:

你发明了一种好吃的蛋糕烤法。你先在家(本地,你的电脑上)试了试:你把面糊(博客内容)倒进模具(博客主题)并设置烘培温度(博客设置),送进烤箱(Hugo),烤箱(Hugo)帮你制作好了蛋糕(网页)。

但是别的朋友没能吃到你的蛋糕。于是,你把面糊+磨具+温度一起送到了一个大仓库(GitHub),又邀请了一个帮手(Vercel)帮你用她的烤箱(Hugo)制作了蛋糕并放在集市(互联网)上。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吃到你的蛋糕了。

在此之后,如果你要更改面糊(添加新内容/更改旧内容内容)或者磨具(更换theme)或者温度(更改设置),只需要把新的“面糊+磨具+温度”组合上传到Github,你的帮手Vercel就会用新的配方制作并更新网页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GitHub库房来储存我们的博客,还需要一个链接在GitHub上的Vercel账号来托管我们的网页。

域名是什么

域名是博客的地址。服务器一般只会有一个IP地址可供访问,但是IP地址很难看又难记,不如用个性化的网址。如果不购买自己的域名,按照这篇文章的步骤进行,Vercel会自动分配一个域名,域名可以事后再改,不用着急先准备好。

域名设置需要两步:

  • 购买一个域名(去Godaddy或者google sites上挑选购买)
  • 告诉全世界,这个域名属于你的博客 (设置DNS的Record,这一步在Vercel里)

准备工作

Step 1.a: 注册Github免费账户

需要非中国大陆邮箱。GitHub现在的注册流程变长了,最后会问是否是企业用户,选择个人免费账户即可。

Step 1.b: 安装Homebrew (OsX平台的环境管理,可以理解为App Store for 程序).

打开terminal (可以cmd+space调出快捷搜索,输入terminal打开)。复制粘贴这个命令并敲击回车运行,这会在你的Mac上安装Homebrew,后续我们会用Homebrew安装Hugo

/bin/bash -c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HEAD/install.sh)"

整个过程可能稍微长一点(机器会安装相关组件),虽然也有更快的办法直接安装Hugo,但是我觉得homebrew一旦装好还是很有用的,耐心等一会儿

Step 1.c 安装Hugo

我们用Homebrew安装Hugo,在terminal里输入

brew install hugo

连接本地-GitHub-Vercel

Step 2. 本地-GitHub

首先,我们需要让Github与本地机器建立一个安全的联系。这个链接的办法就是制作SSH key pair。至于什么是SSH key,这篇wiki讲的很好 SSH密钥。简单而言就是:

我们生成一对钥匙:公开public和私密private,私密的钥匙我们在本地私密保存,公开的钥匙交给GitHub。这样将来向Github传输信息就不用每次都登陆了,因为GitHub认证了这台电脑的主人就是你。

  • 制作密钥的具体步骤可以完全一步步复制官网 官网docs:制作密钥
    • 官网也提到,请注意,过程中会询问Enter a file in which to save the key和Enter passphrase,这两步直接按enter跳过。这样一来key会保存在默认位置,方便直接使用后续的代码。不要passphrase,是因为GitHub Desktop目前不支持。

Step 3. Github-Vercel

这一部分完全按照塔塔的攻略里“#搭建博客”这一段进行,写得比我清楚明白多了。小球飞鱼的Hugo教程。教程里没有提及域名设置,我写在了下一步。

这步结束之后你可以登录GitHub网页,发现你的repository里多了一个hugo文件夹。这就是你的博客文件夹了!

如果你输入你的域名,就会发现已经有一个示例网页了!(激动人心)

Step 4. 设置域名 (optional)

没有购买域名可以跳过这步。

Vercel里有一步会询问这个project使用什么域名。可以发现已经默认填好了一个随机的Vercel域名。如果此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域名,可以填写自己的域名(比如cronopio.space)。Vercel会告诉你如何把域名交给Vercel托管:一般需要更改DNS server和A record。

这是为啥?你购买域名只是得到了这个网址(比如我的cronopio.space),你需要DNS server不断地帮你把通向cronopio.space的访问正确地指向网站的服务器IP。而现在我们用的是Vercel的服务器,所以需要指向Vercel。这一步没法在Vercel里设置(因为Vercel并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个网址),只能去你的域名管理网站设置。

具体步骤根据你的域名购买方而不同,比如我的域名在Bluehost,我需要在Bluehost进入Settings-Domains-DNS servers,把默认的server改成Vercel提供的两个地址。

如果Vercel提示还需要更改A record,那么我们继续在域名购买方的设置里删除原本的名为@的record,用Vercel提供的信息增加新的A record

Step 5. GitHub克隆到本地

下载并打开Github Desktop这个App。登陆账号,在Let’s get started页面选择你GitHub里的hugo这个repository,右下角克隆到本地。选择一个本地位置存放这个文件夹(想好放在什么位置,以后更改位置比较麻烦)。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本地文件夹。

你所做的所有本地更改,都会显示在GitHub Desktop的左边栏。点击commit会把本地更改提交,再点击push会把本地更改同步到GitHub仓库里。Push之后Vercel会自动发现你的更改并更新博客。记得commit后要Push才可以。

现在你可以试试看本地生成博客。在我们的博客文件夹打开terminal。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Finder里找到博客所在文件夹,右键菜单最下面会有New terminal from here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cd命令:

cd <替换成你的blog路径>

比如我的博客在Desktop/myblog/blog,我就输入 cd Desktop/myblog/blog。你可以活用几个命令来navigate:

  • cd是change directory的缩写,cd 可以更换目前的文件目录位置
  • cd .. 可以回到上一层目录
  • ls 可以现实当前文件夹内都有什么

在博客目录打开terminal后,我们试着让本地的Hugo帮我们制作网页预览:

hugo server

如果失败的话,说明当前目录并不是博客根目录。如果成功的话,terminal里会显示success,并且给你一个本地网址。在浏览器打开,这就是你的博客当前的样子。还记得烤蛋糕的比喻吗?这就是你家的烤箱(本地Hugo用本地文件)烘培出的蛋糕。

现在任何本地的更改都可以实时地显示在这个网页上。等看够了,就在terminal里按control-c关闭Hugo server。

安装主题,修改设置

像塔塔的攻略一样,我也先安装了MemE这个主题。此处我用了terminal安装。在我们的博客文件夹打开terminal

cd <替换成你的blog路径,同上>
git init
git submodule add --depth 1 https://github.com/reuixiy/hugo-theme-meme.git themes/meme
rm config.toml && cp themes/meme/config-examples/en/config.toml config.toml

主题安装好了,现在再试一次terminal里输入 hugo server 就会发现网页换主题了!

下面我们试着更改一下博客的设置,用文字编辑器打开config.toml,更改网站名字、作者名字、作者email,等等。

MemE主题提供了一套中文的config,更方便理解每一行都是干什么的。

修改之后,进入GitHub Desktop,左下角commit changes,再在右边点push。就更新到GitHub库房了。这时候我们在浏览器输入我们的域名,就能看到博客更新主题和设置了。

发送第一篇博客

首先,在我们的博客文件夹打开terminal,输入

hugo new ”posts/第一篇博客.md“

这个命令在content/posts文件夹里成生了新的一个.md文件。

打开发现Hugo已经帮我们写好了一部分,包括标题,发表日期,是否为草稿,等等。Hugo生成的文件含有的这个台头帮助hugo整理文章,让我们的博客井井有条。如果想要加上tag和category,也可以在抬头这部分输入。具体方法参见塔塔的教程。

如果希望以后的新博客.md文件都自动含有tag和category,可以在archetypes文件夹下更改default.md,把tag和category写进去。

现在我们可以在这里写第一篇博客了!保存后,进入GitHub Desktop,再次commit并push,第一篇博文就显示在博客上了!

Installing Rglpk on CentOS 7

Rglpk is an R library that links the GLPK package with R interface. This package is required by the igraph package to perform cluster optimization tasks. Due to some CRAN policy update, the embedded GLPK in igraph (and Rglpk) is removed, and users can not longer get GLPK installed with a simple R installation command.

So here is the solution from stackoverflow: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5114771/glpk-no-such-file-or-directory-error-when-trying-to-install-r-package

Install GLPK in a local directory:

wget http://ftp.gnu.org/gnu/glpk/glpk-4.54.tar.gz
tar xfzv glpk-4.54.tar.gz
mkdir GLPK
cd glpk-4.54
./configure --prefix=/home/<username>/GLPK
make
make install

Install Rglpk (0.6-3):

cd ~
wget http://cran.r-project.org/src/contrib/Rglpk_0.6-4.tar.gz
export LIBRARY_PATH=/home/<username>/GLPK/lib
export LD_LIBRARY_PATH=/home/<username>/GLPK/lib
export CPATH=/home/<username>/GLPK/include
R CMD INSTALL Rglpk_0.6-4.tar.gz

各类物件使用感想 (常年持续更新)

想介绍一下使用顺手的厨房、卫生、办公工具。大部分购自北美。评分=性价比or推荐程度。整理的形式受了嘟友 椒盐鸵鸟 的安利表的启发

评分:1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2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1星:不推荐,完全不值

2星:不太推荐,用处不大

3星:还可以,但不太理想或者有同类更好的

4星:推荐,满足需求

5星:强烈推荐,改变生活体验

猫猫

猫砂垃圾桶 Litter Genie Plus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一步解决铲屎的臭问题。原理很简单,是一个超长的垃圾袋,配合一个紧密密封的卡子装置封住气味,用起来极其方便,放在猫砂盆边,大概每周扔一次就行了(一只猫的用量)。唯一的不足是refill的垃圾袋比较贵,大概平均下来每月7-10刀。但是市面上没有同类产品,知足了。

更新:养二胎之后已经买了三个垃圾桶用了。

生活

小电器

加湿器 Honeywell Cool Moisture Humidifier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我家买了两台霍尼韦尔的加湿器,一台的型号就叫Cool Moisture Humidifier另外一台叫 “800 square foot 1.1 gallon cool mist humidifier”,名字虽长却朴实无华。加湿器有两种原理,一种是喷出水雾——一般体积比较小,肉眼可见地“加湿”,但是其实作用范围不大,只适合给植物定点加湿。另一种是蒸发型加湿器,适合家庭使用。这种加湿器的原理特别简单,就是一个大风扇把空气从进气口吸进来,穿过浸湿的滤网,再从出气口出去,从而一边换气一边加湿。滤网浸在一定高度的水里,而机器的一半大小都被水箱占据了。构造太简单了也(大风扇+滤网+水箱),完全不想称之为机器。两台机器主要区别在于颜值,为了通气量和储水量,加湿器一般都不太好看,后来这台还稍微好一些。

使用起来还算方便,我家非常干燥,就算是1加仑的水箱也需要每1-2天添加水。一个不方便的地方是无法自动控制*(只有 关机-小风-大风 几档),如果忘了关机就会一直吹着,倒也没什么坏处。滤网需要每隔一阵子更换,否则会发霉!霍尼韦尔自己的滤网又贵又不好用,网上都推荐第三方的滤网,亚马逊上可以很便宜地获得。

*:我试过把这个机器“智能化”,只需要把电源插在可以联网控制的插座上即可。可惜我买到的智能插座全部都是破烂货,否则可以试一试 湿度表-智能插座-加湿器 的方案。

空气净化器 Coway Airmega 200M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净化器很适时地解决了前两年刚养猫的轻微过敏问题,PNW每年的山火烟雾问题,等等。我观察新冠疫情开始之后美国的室内餐厅咖啡厅的换气基本上也是Coway的机器,说明其耐用性:365天永远开启,运转几年也没什么问题。餐厅一般用的是Coway AP-1512HH这款(你肯定见过),和200M这款出了壳体样子之外没有任何不同。可调几档不同的换气出力,以及一个自动检测+调整的Auto模式,我家就一直设置在这个模式。传感器还是很敏感的,在山火/做饭/给猫换猫砂等烟尘较大的情况下会快速自动开大功率。因为是大厂子通用型号,滤网等耗材也很方便购买,价格也不贵,非常值得拥有。

SAD光疗灯 Carex Day-Light Classic Plus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治疗季节性情绪紊乱症(SAD)的灯,原理是发出温暖的光来弥补缺少的太阳光,来缓解冬季日头太短造成的各种季节性抑郁情绪。这种灯的用法是早上照射30分钟左右,让身体充满能量(说明书里还说,不要照太多,会overenergized),并且有科学依据,是真真正正的治疗产品。选购主要看耐用性和瓦数,瓦数充足才有效果(普通台灯是不行的,不管色温多暖都不行,因为功率太小)。这台灯的个头特别大,摆放其实不太方便,尤其是我们的餐桌不大的情况下,总需要搬来搬去。用了第一年确实有效果,可是我们开得时间有点太久了(有时候就当作照明),以至于用了一年就有一点点坏了,开20分钟以后会轻微频闪,需要关掉冷却一会儿。总结:SAD灯对于某些地区的居民还是很有必要的生活补充,但是不要开太久…

智能家居

智能灯泡 Philips Hue White

评分:2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是无hub版直接用蓝牙操作的白色智能灯,可调亮度/色温(也就是dim),色温大概从2000k到6500k,适合客厅顶灯。颜色很好,暖色很舒服。相应速度还不错,可以用alexa语音指令操作,自己的app也算好用(虽然我几乎从来没用过,alexa不理我就直接上手操作了)。

问题在于,产品的思路与我使用习惯不和:我一天之内会经常调整亮度/色温,语音/手机操作有时候不如直接上手,而实现这个“手动”功能需要额外的“智能开关”,整套设备成本太高了,四个灯泡+开关近乎100刀。于是后来,我把客厅灯开关换成了非智能的物理电感dimmer开关(我动手能力真强),这个方案虽然Philips官方不推荐,但是灯和蓝牙都照样能用,缺点是在“dim”状态下开灯的响应速度变慢了,也很不理想。最后的最后,我把智能灯泡拆掉换回了普通LED+dimmer的方案,方便,成本低(智能灯泡也是灯泡也会坏,15刀 vs 5刀还是差很多,5刀一个的普通灯泡已经是同类里质量最佳了),而且低亮度下更好看。

智能门铃 Arlo Essential Video Doorbell Wired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可以算是附近闹安全问题之后的panic purchase。主要功能是给每一个按门铃/走近driveway的人录像,并且可以实时监控。我选择的是有电线版,安装比较方便,只需要拆卸原来的门铃并且连接线路即可,充电版本应该更简单。壳子卡稳后还是比较结实的。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视角广,分辨率高,夜视也很清晰,配套的app(需要订阅,每月$3)使用/监控/对讲都非常方便。非常快速地录像并上传云端。

美中不足是机器只能绑定一个账号,对象和我并不能同时登陆(不过后来发现可以“授权”给对象的账号)。一个意想不到的用处是可以快速查快递,或者足不出户看是谁按门铃。至于安防,说句实话,希望这东西永远用不到真正的安防用途。

智能摄像头 Wyze Cam V2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设计很简单的智能摄像头,视角宽,有自动动态捕捉,夜视也比较清晰。我很喜欢摄像头的设计,可以很方便地调整角度。机器本身很轻,我们用3M无痕墙贴贴在墙上就好了,连接一根USB线,可以很方便地换地方。Wyze的免费服务包含了自动抓取动态并上传12秒视频到云端保存14天。相机如果插一张microSD卡就可以持续录像(没有SD卡的话只有一段一段的12秒短视频)并回播放,直到SD满了自动清理最早的录像。我不清楚这类设备的安全问题,没法评价。我家是用来监控猫猫的生活。在外出的时候非常有用,可以随时打开看一看猫在哪,干什么,有没有好好吃饭之类的。比“宠物摄像头”便宜多了,而且还好用。有一个缺点是,虽然摄像头支持双向音频(录音+喇叭),内置的喇叭实在是太难听了,不过我们基本上不用这个功能。

智能暖气恒温器 Google Nest Learning Thermostat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美国很多家庭的暖气原理很简单,一个锅炉,只有开/关两档,由恒温器控制。恒温器就是一个温度表控制的开关,连在控制线上:“若温度<设定温度,锅炉开,否则关”,一般接两根控制线(24V)和一根地线。智能恒温器的根本用途和普通的没差别,智能的优势在于:

  • 可以在家里内网链接更多的温度表,实现以“人在哪”为本的温度控制;
    • 例:把一个小传感器放在卧室,白天按照客厅温度供暖,晚上按照卧室温度供暖。
    • 例:半夜太冷了开暖气,不用跑去客厅
  • 链接网络wifi,可以远程控制温度;
    • 例:出门旅游时候把温度设到最低安全温度,回家前提前烧热
  • 有一块小屏幕,可以显示天气预报温度。

这三点都有切实好处,结果就是确实可以省燃气费、方便随时随地调整温度、天气温度还挺有用的。而且许多地方政府会给此类设备rebate,买完凭借发票退一部分款,到手价格还算比较便宜。缺点是——智能恒温器也只不过是“若温度<设定温度,锅炉开,否则关”的控制器,并不能实现分屋分层供暖等等——这些需要安装更新的HVAC设备。

音乐/娱乐

CD播放器 MANTY-CD – Syitren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机器让我很纠结,设计真的很好看,而且功能正好是我们需要的:播放CD、支持蓝牙输出、体积小巧、*不要*内置音箱。因为是国产机器,我们从阿里上买的海运过来,外观真的很惊艳,比同类产品漂亮多了。可惜用了两个月就坏了,拆开看,内部电路比较简单,似乎是传动轴润滑不好,但是上了油并没有解决。

蓝牙音箱 Anker Soundcore Motion+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个东西真的是one of a kind,音质和音量都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不太大的壳子里塞下了密密麻麻五个喇叭,高频低频都很饱满。块头比较沉,但是电量足,可以播放12小时(本质是大充电宝),甚至还防水,满足了一切室外要求。EQ似乎可以通过app链接调整,机器上有一个Bass Boost开关,一键增强动次打次,我基本上一直开着这个boost。

老实说这是第一次让我知道什么叫room-filling的音箱,不只是声音大小(这个可以调),而且是那种饱满的感觉,听流行音乐、饶舌、摇滚等等贝斯很足的音乐非常过瘾。如果本科时候有这样一个神器,完全可以称霸整个宿舍楼了。而作为一个对音量很敏感的人,我甚至没试过这东西最大能制造多大声音。

两个缺点:虽然内置了有线连接口,但是蓝牙没法关闭,开机自动开启蓝牙。我在办公桌上打开音箱,会自动把对象的蓝牙连接“抢”过来,给正在上班开会的对象造成会议事故。或者我离开办公桌一会儿之后电脑休眠,又把对象的蓝牙连接“抢”过来。虽然我家的蓝牙设备都有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有蓝牙开关至少可以让我选择安心地有线连接。另一个缺点是,听爵士和古典音乐能感觉到声音站在高频低频两头,中间有点空虚。当然了,正确的用途可能是和朋友爬梯狂嗨/户外野餐,而不是开10%的音量在办公桌上用…

收音机/蓝牙音箱 MUZEN OTR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樱桃木制复古小音箱,外形和颜色都特别好看,摆在架子上、绿植边、沙滩上都很配。还附带一个精致的革制小箱子。有蓝牙、FM、3.5mm三种输入方式,音质挺不错的,电池也算持久。我们在家拿它听podcast用,有时候出门去海边晒太阳也带着听音乐。现在用来给猫听广播(锻炼不要害怕声音)

唱片机 Fluance RT81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以我的理解,唱片机的质量主要需要看马达种类/质量,稳定性(不能晃),以及读取头(至少要可调配重压力)。功能而言,看需不需要preamp等等。对于我这种随便听着玩的,这款机子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有升级空间(换读取头,外接preamp等等),跟差不多价位的LP120比起来外观更收敛精美低调一些。

书架音箱 Micca RB42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被动音箱(需要连接功放),在客厅的书架上放音乐,声音效果非常好,比起MB42X而言低音更丰满一些。我的采购建议来自reddit r/HTBuyingGuides/

书架音箱 Micca MB42X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被动音箱(需要连接功放),Reddit上推荐的“最佳性价比”,用来在工作桌听音乐,我耳朵比较敏感没有开声音太大过。我的采购建议来自reddit r/HTBuyingGuides/

功放 双木三林SMSL A12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非常好的满足了我的需求(唱片机+蓝牙双输入,被动音箱输出),推力很足,噪声低,用起来也方便。我特意选择了物理开关切换蓝牙/唱片机输入的型号,原因是不想要再多一个遥控器了。缺点是——但是这也没办法不是这个设备的错,而是蓝牙的普遍问题——蓝牙默认链接最近链接过的设备,于是只要我对象手机没关闭蓝牙,就一定连不上我的任何设备,影响体验。

智能音箱 Echo Dot 2nd Gen & 4th Gen & Echo Flex

评分:2.5 分,总分为 5 分。

刚搬进公寓时候淘了一套便宜的旧音箱,但是配套的接收器只有CD和电台,没法从手机/电脑端无线连接播放,于是买了Echo Dot第二代作为蓝牙接收器。主要功能是作为蓝牙接收器播放音乐(已经不这么用了)、查天气、查时间,但是并不能操控有一些智能灯。2020年黑五搭配智能插座更新了第四代,自带音响的质量稍微上升,而且能开关飞利浦的无hub智能灯了。毛病主要是:回答问题后永远自带“by the way”广告介绍新功能,无谓地啰嗦。指令识别经常不准。Echo Flex用在卧室作开关/听天气预报,声音质量像是20年前的大喇叭一样刺耳。

Affiliated Link: https://amzn.to/3HFgRSd

蓝牙耳机 AirPods/AirPods Pro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这两个终于也算是使用时间超过一年了,主要用来开视频会议,有时候在咖啡厅听音乐。我认为对于苹果用户而言都算是物有所值的产品。但是我并没有使用过任何别的牌子的蓝牙入耳耳机,所以也没法合理对比。就自己的使用体验而言,好处主要在于电脑/手机无缝切换,盒子充电方便(而且和手机共用线口)。Pro的降噪功能在嘈杂环境里工作很有用,音质也很不错。用了一年也没摔坏。

电视盒子 Apple TV 4K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算是冲动消费,在朋友家看到可以非常方便地控制YouTube,Netflix等app,还可以手机输入搜索,比起电视自带的三星操作系统舒服多了,于是购买了。使用体验,确实比“智能电视”本身好用,UI更合理,操作也更顺滑,整合了各种流媒体平台以及Apple Music,让电视使用率提升了。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用Apple TV的遥控器开关电视/调整音量。苹果家族设备直接投屏也很方便(之前需要付费App……无语)。能在电视上玩Apple Arcade游戏也很不错,我们在电视上玩了Alba和Tangle Tower。缺点是性价比,比起同类盒子,这个也太贵了(而且我们是全价购入,买了之后一周就打折了)。我们也不常看剧,对于Apple TV+的使用率也非常低。总之,这个盒子提升了电视机的使用体验,但是这些功能我认为是电视机本身应该做好但没做好的。

卫生

蒸汽拖把 Shark S3501 Steam Pocket Mop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清洁木地板一把好手。热得很快,蒸汽轻松清理各种污渍,还可以减少化学清洗剂使用。对于厨房等顽固污渍(尤其是油污)很有效。拖把头是布面,比较方便清洗,我一般是趁热用洗洁精手洗,替换的拖把头也很便宜。唯一的麻烦事是电线绳子在干活时候很碍事,但是许多测评说只有有线的蒸汽拖把功率足够大,无绳拖把由于电池容量原因可能热得慢。

手持吸尘器 Dyson V8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用了五年了,清理地毯沙发地板一把好手,几个不同吸头各有特异功能。虽然体积小,却可以胜任一些重活比如清理建筑碎屑/大量猫砂。原装电池在第三年罢工之后换了国产副厂电池,又是一条好汉。原装地板刷头被我替换成了副厂刷头,更便宜,而且甚至更好用。

因为我对于清理效率的追求比较高,一直是以最高马力运转,电池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清理较大的区域可能需要多次充电,充电时不可工作,这是唯一的缺点,可能后续几代有所改进。

马桶清洁刷 Clorox ToiletWand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刷马桶不用“上手”了,浸了清洗液的可抛式的刷头,一次用一个,极大改善清洁体验。

扫拖机器人 RoboRock S6 Pure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吸力很足,自动规划路线功能也不错,比我原来用的无头苍蝇式机器人强多了。拖地功能聊胜于无,原理就是吸尘器屁股后面拖着一块湿抹布,水箱缓慢滴水保持抹布湿润(所以充电时候需要卸下来),效果一般还很麻烦,我就把这个组件拆了。家里装了许多地毯之后,有一个缺点是经常卡死,太频繁以至于经常被遗忘在沙发底/餐桌下/墙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失去了一些清扫效果。用起来确实省了很多人力,但是对于这个价格而言还是不太理想。

Affiliated link: https://amzn.to/3GEUuv7

除灰尘毛发刷 OXO Furlifter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非常好用的布面除毛刷,适合有宠物的家庭清理沙发和靠枕。比同类产品(尤其是胶粘滚)强太多。

厨房

咖啡

胶囊咖啡机 Nespresso Essenza Mini + Aeroccino3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雀巢Nespresso有两个类型的机器,都能做浓缩咖啡shot。这款是original系列,和真正的浓缩咖啡机类似的高压原理,胶囊0.7刀/杯,口味选择丰富。vertuo系列机器原理不太一样,胶囊贵一些。这机器清洗比较方便,也挺好看。能做浓缩咖啡espresso和lungo(萃取时间更长量更大)

Aeroccino3是组合里配套卖的奶泡机。我原来觉得不需要,纯粹因为便宜买的。有冷热两档。奶泡头和转子的链接靠磁力,清洗非常方便。单独买可能不值。组合起来不错。

咖啡磨豆机 OXO Brew Conical Burr Coffee Grinder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功能强大的磨粉机,从粗到细可以精密调整,达到做冷萃/浓缩/手冲的完美粉末形状。小问题是接粉的不锈钢杯有时候会撒一点点在外面,久而久之需要清理,但是也没啥办法毕竟工作起来震动蛮大的。对于我而言的大问题是:我这个手冲水平真的需要如此精密且占地方的机器吗?答案是否定的。

手动咖啡机 爱乐压 AeroPress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原理/结构极其简单,就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圆柱形状塑料“杯”,外杯的“杯底”是可拆卸的漏网,配合滤纸进行过滤,内杯的“杯底”是橡胶密封,这样加压推动空气和咖啡通过滤网。网上有许许多多使用教程,比较主要的两种是正压和反压。正压就是现在外杯里放入咖啡粉和水,搅拌,一边过滤一般用内杯加压把咖啡“挤”过滤纸。反压是把内外杯套好之后底朝天放置,放入咖啡粉和水搅拌,再加上滤纸,倒过来,压出咖啡。后者可以做出萃取更深的咖啡。

实际用起来很方便,按照网上的配方(用量+时间)总不会错。因为结构简单,清洗起来超级简单,冲一下就干净了,滤纸也很便宜。唯一的缺点是颜值比较低,而且早上花力气压咖啡有一种不优雅的感觉,就好像工业化自己一样。有几年没用了,不是它的错,是我原来老用它压廉价的重度烘培咖啡,产生了一些不对的刻板印象。

摩卡壶 Bialetti Express Moka Pot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简直好看得像个艺术品。原理挺复杂的,是煮沸水舱里的水,蒸汽通过滤网和咖啡粉,在中间的柱子里凝集,喷到上方的收集杯里。这种方法萃取的程度一般都比较深,感觉是介于滴滤和浓缩之间了。使用起来还算方便,一人份的壶在炉头很快就能做好一杯咖啡,感觉起来甚至比手冲要快很多。但是注意需要掌握火候,见好就收倒出来,否则味道会变而且水舱会烧干。至于使用方法,网上众说纷纭,但也都差不多。中文总见到有人说不要洗这个壶之类的话,我是不太信。一个二十刀的壶,不养也罢(注意洗完要擦干,不要生锈了)

每天早上做咖啡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缺点是,出品质量很难控制,至少对于我而言是这样,太经常过度萃取了。比起手冲,萃取过程不可见,所以也更难在经验中学习和调整。

厨房电器

冰箱 Whirlpool 36 in. 19.4 cu. ft. 4-Door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吐槽一下现在北美的冰箱们。去年我家冰箱罢工之后,花了一阵子寻找新冰箱。新的型号有各种智能功能和花哨的设计(比如透明see through)之类。但是跟老型号相比,冷冻室的容积统统都变小了。这让我很费解。我选购冰箱大概排出了以下几种设计

  • 过滤水系统:我家从不直接喝自来水,更不从冰箱接水喝。许多冰箱都有此功能(我原来的冰箱也有),但是净水器非常占地方,不用的话还不如没有,所以我只选没有饮水功能的
  • 制冰系统:跟前一点类似,我家不太用到自来水冻的冰块。很多冰箱的制冰模块并不密封,久而久之冰箱里的杂味都吸附在冰上。取而代之,我一般用独立的冰盒制冰(和纯净水),又干净又方便。
  • 智能功能:冰箱为什么要智能?我不懂,智能的太贵了,导购也没给我讲出个所以然来
  • 冷冻室设计:经常从Costco买大量冻肉,必须要大冷冻室。我去现场试了几个冷冻室,感觉还是传统的大抽屉型比较节省空间,有一些新冰箱(比如三星)的抽屉设计其实十分占地方。我理解是刻意留出一些空间让空气流通更快冷冻更迅速,但是我的使用场景(超市冰柜->家里冷冻)也并不需要快速冷冻,所以还是以容积为优先了

惠而浦这个冰箱是我找到的同等体积里冷冻和冷藏容积都最大的……

多功能料理机 Cuisinart DLC-8SBCY Pro Custom 11

评分:3 分,总分为 5 分。

用了四五年了。这个型号好像是Macy’s 特供,经常能打折到100刀以内。可以榨汁、切片、打碎……但是我其实只用过打碎功能。机器不大,适合我们这种不太用料理机的家庭。缺点是因为刀头的轴是从料理盆中间的洞里伸出来的,处理液体食材必定会漏一些些。好在清洗比较简单。用料理机多了之后发现打碎效果其实不太理想。

刀具

定角磨刀器 Spyderco TRI-ANGLE SHARPMAKER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让正确地磨刀变得容易。定角的意思是不用手动掌控刀与石头的角度:卡好磨刀石条、刀背垂直、只需要向下划就可以了。有粗细两种磨刀石,先粗后细,每几个月拿出来磨一次,每把也就两分钟,能把钝刀磨到切西红柿薄片的地步。无论是vg10的日本刀还是随便买的斩骨刀,都可以简简单单磨得极其锋利。提升刀具日常保养体验。不过初始投资还死活有点贵,这个磨刀器比我所有的刀都贵

面包刀 Tojiro Bread Slicer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极致切面包体验

蚝刀 OXO Good Grips Oyster Knife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握把很称手,撬生蚝容易发力,刀身半面开刃,刃比较钝不易伤手,但是又足够切断蚝的闭壳肌肉。总而言之是完美的蚝刀。除此之外,因为身板结实,易于发力,还可以胜任各种脏活累活,比如翘(难打开的瓶盖、旧置的罐子),破坏(拉换掉了的罐头、各类塑料壳薄金属壳)

游戏

局域网游戏串流 Steam Link

评分:3.5 分,总分为 5 分。

PC端的Steam游戏经常喜+1后一直吃灰,Steam Link可以把PC游戏串流到电视上玩。实现方式其实就是个串流软件,盒子里面安装了Steam客户端,显示用PC上处理好的视频信号,并连接手柄等等。这个功能现在Steam已经完全开放了,比如局域网内如果有一台PC,其他任意平台登陆Steam都可以从这台PC串流玩游戏。电视端还是需要接入口,所以这个盒子还有其意义。我个人的体验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如果网络顺畅,这个服务简直爽飞,在电视屏幕上畅玩,甚至都不用听机器散热的声音(我的PS4 Pro太吵了)。如果网络不顺畅,那玩起来经常被打断,有些无语。我家的网络连接不是特别靠谱,所以我没能好好利用这个盒子玩太多游戏。极乐迪斯科发售在各个别的平台之前,我们是通过Steam Link在电视上玩的,它也算立过功。现在已经停产了。

手柄 Xbox One Wired

评分:4.5 分,总分为 5 分。

我的第一个手柄,玩Ori and the Blind forest的时候朋友说手柄操作感完全不同,买来试了试确实惊艳。对于PC游戏而言体验极大提升。我没试过别的牌子的手柄适配性如何,与PS4手柄和Switch Pro手柄比起来,更适合各种平台。陪伴了我许多年,从巫师3到黑帝斯。我没买无线模块,不知道无线连接感觉如何。打黑帝斯时候不知道是我还是对象因为持续用力过猛把腰杆表面扣了一个坑出来,不影响使用就是了。总之很值得

电脑配件/工作用品

有线鼠标 Logitech G300S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性价比无敌的有线鼠标,因为用键盘鼠标玩音游OSU!的原因,我需要一个可靠的鼠标。蓝牙鼠标或多或少有精确度问题,所以买了这个有线鼠标。除了精准度非常好之外,手感优秀,对我手而言稍微小了一点点,但是不碍事。大拇指的部位有耐磨处理,以至于打游戏指甲捏着用了很多年也没有磨损。我经常用到的还有个功能是快速DPI切换,DPI(dots per inch)是鼠标每一栋一英寸,在屏幕上移动多少个像素点。数字越大鼠标越“快”,数字越小越“慢”。玩第一人称游戏和音游一般用较低的DPI,射击游戏稍微高一点点(要经常转身),办公可能需要更高一点用着舒服。这个鼠标可以设置不同速度和9个自定义键位,组合成一个“场景”,场景之间可以一键切换,并且鼠标的灯光颜色会随场景变化,我设定了白色=办公,蓝色=游戏,红色=慢速音游的三个场景,用起来非常方便。对我而言没有缺点,而且这么便宜。但是最近还是换成了无线鼠标,因为游戏打得少了…

无线鼠标 Logitech M720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根据推荐买了这款无线鼠标,电池驱动,待机时间还不错。手感比G300s大一些,因为我手比较大,拿鼠标基本上都是“捏”着,大小对我而言也没啥区别就是了。除了左右键之外,大拇指下面有一个按键,在Mac上默认是“数控板手势”的操作,可以一键打开mission control,很直观方便,默认模式下按住拇指键向前滑动也可以打开mission control,向后滑动可以拖动窗口,左右滑动切换桌面。这个键可以在logi的驱动里改成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放大缩小之类的。滚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有级滚动,滚下来哒哒哒地,一种是自由滚动,滚轮像是悬浮着随意滚,手感不太好,而且有时候会在没有碰到滚轮的时候乱滚,好在比较容易切换。

因为这个鼠标设计的使用场景是多设备切换,所以表面还有三个按键,用来切换设备。但是这完全不是我的痛点,我大部分时候就一个设备,所以这三个键就是摆设了(也不完全是,其中两个键可以控制浏览器页面前进后退,但是我平常用不到)。如果这三个键也可以自定义的话就更好了。

键盘垫手托 3M Gel Wrist Rest 

评分:4 分,总分为 5 分。

垫在手腕下面,敲击键盘的时候手腕会在一个比较自然的位置。同学推荐给我用的。确实让打字变得舒服了,手腕也不会太累。用了一年目前还比较干净皮实,没有我担心的被手腕油脂侵蚀等问题。缺点是太大了在桌子上很显眼/碍事。

庆祝网站顺利搬迁

折腾了一天,终于搬迁完成了。虽然用了All-in-one migration这个简单的WP插件,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慢慢补充。

All-in-one 备份转移

这个插件很方便使用,安装启用之后可以给全站(包括插件和插件设置)做备份,下载后上传到新的WP即可。非常简单。

但是有一些小问题,免费版并不支持上传大文件。可以通过更改WP设置的办法允许大文件上传。可是就算这样,导入时也会显示失败。在网上找了一圈,发现还是需要插件解锁才能解决大文件传输问题。最终解决方法是(在新的WP)卸载all-in-one插件,下载安装一个extension,再安装all-in-one插件。感谢这个 stackoverflow上的答案

我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网站太大了,卡在插件可以处理的512兆上线左右。最后解决方法是用sweep插件删除了一些不用的表格和缓存,并且手动删除了一些不在文章中的媒体文件,最终压缩到了490兆。如果超过512兆的WP网站似乎并不能用all-in-one迁移。令人头疼。

安装AP

安装过程遵照这个ubuntu官网教程,一步步走下来安装apache和建立mysql数据库,并将wp与数据库捆绑。

教程写的很清楚,但是没有指出一些操作的原理和道理。对于网络和网络安全不清楚的用户而言也并不算是最友好……

导入后的的密码设置

all-in-one插件覆盖新的WP,是整个数据库覆盖,就连用户也覆盖了。所以导入后立即需要使用原网站的用户名密码重新登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不记得原网站的用户名密码,就无法登陆了,而且因为设置还没有结束,此时并无法找回密码,头疼。

找回用户名的办法是登陆进 mysql里打印表格

找回密码的办法比较奇葩,需要用新密码生成md5之后注入进wordpress的数据库里。

好在官方有一个教程 官方教程 ,一步步顺下来就可以搞定。

但是就算有教程,一步步具体操作也很麻烦,我觉得知道怎么修改教程里的代码也需要懂一点sql原理。

修改url

最后这个纯属是我犯傻,在domain记录更改之前先把wp里的url改了,结果就是新WP网站登录会被跳转到旧网站的入口,没法登入新网站了。这个问题解决还是需要去改数据库,大概办法根据这个 wp教程

最后

最后,需要更改domain的DNS记录,我按照这个方法 另一份教程 从原domain的DNS服务里改写了A record,先删掉就record再加入新的,整个过程需要一阵子,需要等待(而且会多次失败。。。)

最后的最后

最后还想设置ngix把两个域名挂在同一个服务器上,但是折腾完这一堆,我已经几乎累死了。幸好网站可以访问并且可以编辑(是可以编辑了吧?)。今天先到这里。

听歌 (2022.4)

Return from the stars (Mark Turner quartet) 4.5

今年的新专辑,很耐听的爵士。标题出自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科幻小说。(我没读过)

Ballads (John Coltrane) 4.11

今天又在听这张,能获得一些安静平和的能量。想不到最近听的最多的柯川偏偏是这张即兴最少的歌谣。录音质量也好,能听到六十年前柯川的呼吸。听老歌,尤其是great American songbooks 这些歌,就像把脚踏进冰凉的时间的河里,可使心情平静。萨克斯娓娓道来,温暖柔软,真的太好听了。让人重拾学萨克斯的动力(希望)

Pink Floyd 4.11

看到有Pink Floyd的新曲子,愣了一下,因为1994年之后PF名义再也没出过新曲子。而且我以为Richard Wright去世之后PF这个名字已经不再用了/只发行过去的材料了。没想到2022年3月David Gilmour和Nick Mason短暂地又合作了一下,为声援乌克兰演奏了乌克兰民歌改编的Hey, Hey, Rise Up。熟悉的吉他声。不过我意识到没怎么听过Gilmour在PF之外的音乐。

前因后果是,乌克兰摇滚乐队Boombox的主唱Andriy Khlyvnyuk在战争开始之后结束国外巡演回国服役。走一段instagram视频里,他背着步枪在基辅广场上清唱了这首歌Ой у лузі червона калина(Oh, the Red Viburnum in the Meadow),这是一首1914年的乌克兰颂歌。Gilmour看到这个视频之后叫来Mason一起以Pink Floyd的名义合作出曲,因为PF的名字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这首曲子以ins视频里的音轨为人声基础,加了一些PF风格的器乐部分,取了翻译的一段歌词hey hey rise up做名字。

Gerald Clayton 4.11

听了Gerald Clayton的2022年专辑Bells on Sand。我一般不太听速度平缓的钢琴为主的爵士,但是这张很抓耳,音乐非常地有感染力,似乎传达一些私密的情感。果然其中一些曲子是新冠隔离期间写的,似乎外力的封闭总会带来更难以言说的感情表达——大概是因为封闭期无人可讲,这些情感会在自己心里发酵得更久之后,才得以获得语言/音乐的形状,味道便更加复杂了。我喜欢这张专辑里的My Ideal和That Roy。

专辑里也演绎了加泰罗尼亚作曲家费德里科·蒙波的Damunt de tu Només les Flors,来自葡萄牙的演唱者Maro歌声带有冷清寂寞的感觉。另一首人声的曲子Just a dream里一串的唱词就像是与厚重的梦搅在一起,有些朦胧的清醒又有窒息的希望,没有说特别喜欢但是感觉到了巨大情感,查了一下Maro是2022年欧洲歌唱大赛的葡萄牙代表。

不过我听抒情钢琴曲有个限度,不像听铜管或者弦乐一样可以一直忍受对方抒情下去。今天才发现Blue Note新发行的音乐经常就在Youtube上可以直接听,不错。

Kikagaku Moyo 4.12

幾何学模様乐队公告说准备发最后一张专辑后停止活动了。年底也许有机会看一次现场。虽然没有特别喜欢他们这种嬉皮士味道的迷幻/民谣,但是也是每张专辑都听了的

Art Blakey

在听这张,Art Blakey的鼓打得真是畅快!

No other (Gene Clark) 4.15

在听这张专辑,Gene Clark是Byrds的创始成员和一开始的创作主脑,留下一批早期经典歌曲,不过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乐队。这张专辑元素很像Byrds,但是比起Byrds的音乐更加folk而迷幻稍弱。旋律和编排都很好听。有时候我觉得音乐是土壤,我是个小苗,有些养料在易得的地方,有些埋得更深,得靠别的根系引导才能碰到,这张专辑忘了是在哪被推荐的了

Sonic Youth 4.15

在听Sonic Youth的“新”专辑In/Out/In,乐队已经解散十多年了,最近两年发行了一些此前没有面世的旧材料,比如这张其实是2000-2010年间录制的5个超长的jam session录音。在这些jam里可以听出来SY特有的介于旋律抓耳的吉他摇滚和噪音抓狂的前卫摇滚之间的特质。我就对这种声音上瘾,停不下来。

时不时有过去的材料发行出来还是很惊喜,毕竟乐队本身已经不可能再重聚了(教训: 不要乐队内部组建家庭)。可惜看访谈的意思,鼓手Steve Shelley 说过去的材料基本上都发完了不剩下什么了。

American Football 4.14

emo了,又在听American football,吉他太好听了。想看现场

我怎么又忘了,鼓手Steve Lamos去年退队了。这老兄当年组乐团时候就是UIUC的博士生,毕业之后一直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英语系任教,乐队2014年重组又回来打了几年鼓(并吹小号),酷得不行。但是他走了之后不知道还有没有第四张同名专辑了

Owen 4.14

记录一下吧,今天听了American Football主唱Mike Kinsella的个人项目Owen的专辑。Owen最近几张专辑风格与AF挺像的,似乎是因为AF重组之后Mike更能够接受自己1999年的道路和风格了,但是比起AF来,旋律更复杂,情绪更私密。听觉感受蛮不错的。今天仔细听了听2020年的the Avalenche。还喜欢AF器乐更丰富的编排

Dexter Gordon 4.15

今天在听Dexter Gordon的经典专辑GO。我意识到Gordon的tenor萨克斯有时候甚至代劳作为节奏部,挺有趣的。还想再听听的时候苹果音乐崩溃了把我曲库给删了lol

Lee Konitz 4.15

听了Lee Konitz的早期专辑Subconscious-Lee,名字是个pun。居然是1950年的录音。我这几天听自己吹alto,更加意识到alto和tenor之间明显的声音质感区别,应该多听听alto的录音(比如这盘)。同样是快速多变的solo,alto听起来更轻盈之外还有种类似笛子的质感,tenor更厚重之外还更像铜管一点,当然可能是因为之前听的几个tenor似乎用的是金属笛头的原因。总之越听Lee越觉得alto萨克斯这东西声音好像个笛子啊,之前没想过

https://youtu.be/z9AWKwUIfnE

Belle and Sebastian 4.18

Belle and Sebastian 要出新专辑了。放出了一首新歌Young and Stupid的MV。视频是把乐队成员从小到大的照片拼在一起,还挺感人的。虽然世界根本不是这么运转的(比如年轻就可以快乐),但是听歌还是可以获得些许平静

I was yelling in my sleep
I was crying feeling week
Do we have to feel this way
It wasn’t like this yesterday
Everything is fine
When you’re young and stupid

Mark Lanegan 4.18

才知道Mark Lanegan今年二月份去世了。我对他的印象基本上只在Anthony Bourdain的节目里。他们一起去的是一家我很喜欢的tapas餐厅。再看节目里的摄影,如此熟悉又陌生。

Joel Ross 4.18

听了半张Joel Ross新专辑the Parable of the poet,动听有余内容不足,虽说是作曲与畸形对半结合,但是稍微慢热,就显得有点和尚念经了

达达

今天早上脑子里在放达达乐队的《南方》,“每天都有新的问题,不知何时才会再忆起”,彭坦这个嗓子大概套用俗话就是所谓少年感吧,彭坦在北京怀念“总是很潮湿总是很温暖”的武汉,我在“许多雨水”的地方怀念我家门前的北方玉兰树。

Yellow House (Grizzly Bear) 4.19

灰熊的歌很奇妙,混合了地下室录音的lo-fi、班卓琴/木吉他的清脆、效果器的扭曲迷幻、以及多人和声。我不太常听,时不时听听挺有趣的,这张专辑我最喜欢Lullabye这首,和谐的摇篮曲唱到一半裂开了,脏得带着泥浆的吉他声从雾里忽然显出真身,怪怪的很好玩。

刚知道2020年起乐队无限期暂停活动了…

Amo X (No Vacation) 4.20

No Vacation的网页介绍上说自己是bedroom-pop卧室流行乐,这个词挺妙的。bedroom-pop与dream-pop的区别不言而喻,比起梦中摸不到的的迷离虚幻,卧室更注重于你舒适的枕头、以及半梦半醒间更真切的思绪。整张专辑让人似乎置身于一个不需起床的晴朗周日早晨,滋润舒服。

想起来发现这个乐队是2018年去大象体操和LITE共演的live现场拿了topshelf records厂牌的免费精选推广碟。topshelf发行了许多这种清新口味的小乐队

https://novacationgrrl.bandcamp.com/album/amo-xo

底特律爵士 4.26

在听NTS的底特律爵士特辑(https://www.nts.live/shows/the-nts-guide-to/episodes/detroit-jazz-special-16th-april-2022)

挺喜欢Ursula Walker演绎的人声版本的Maiden Voyage,天气晴朗、新船初航,有豁达的感觉

搜了一下歌词是Herbie Hancock的妹妹Jean Hancock填的,Jean本职是一名电脑分析员,同时给哥哥以及Earth, Wind & Fire乐团写歌词,1985年在达美航空191航班空难中逝世。

Mingus Three 4.27

1957年Charles Mingus(贝斯)与钢琴 Hampton Hawes和鼓手 Dannie Richmond共同录制的专辑,包括Mingus和Hawes各自的两首曲子和几首standard。我很喜欢Mingus的Back Home Blues里大段的贝斯solo。Allmusic上的乐评总结的不错,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stensible co-leaders is a good case study in group dynamics when deference between two strong-willed individualists turns into a certain amount of compromise. Drummer Danny Richmond is not so much the peacemaker or even mediator, and he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common sense who actually pulls this triad into a simpatico unit, cooling the embers with his steady, willful-in-its-own-right playing.

A Saucerful of Secrets (Pink Floyd) 4.28

我听PF的顺序似乎是倒着的,从Wish You Were Here开始向前向后探索,这个乐队的第二张专辑是近几年才听得多一些,这张听着挺上瘾的,尤其是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这首歌的几句词是Roger Waters摘自A. C. Graham翻译的《晚唐诗选》

Little by little the night turns around (暫見夜闌干; 李商隱〈無題〉其三)
Counting the leaves which tremble at dawn (撼曉幾多枝; 李商隱〈柳〉)
Lotuses lean on each other in yearning (多少綠荷相倚恨;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Under the eaves the swallow is resting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

Duke Ellington & John Coltrane 4.29

我把这张当作Coltrane “plays Duke”(演奏Duke的曲子)来听,因为基本上都是Coltrane的solo而听不太到太多Duke的钢琴,或者说钢琴与萨克斯完全在谈不同的东西。从A面第一曲in a sentimental mood开始就是很强的Coltrane存在感。尤其在Big Nick这曲里的高音萨克斯。

对象说应该给这个tag弄个实体展示架,于是我们上周在宜家买了这个架子


Spoon 4.29

在听Spoon的专辑Ga Ga Ga Ga Ga,很好听,大部分歌很直白地切入,演绎过程中元素变得丰富但还是保持干净清爽的感觉。而且喜欢这个吉他。

4.30

在听NTS上昨天这一期加勒比的非裔(爵士?)音乐,律动的音乐比较适合周五不想工作的气氛,爱咋地咋地吧

https://www.nts.live/shows/rum-punch-w-danny-fitzgerald/episodes/rum-punch-w-danny-fitzgerald-28th-april-2022

Blow Up (鈴木 勲) 4.30

今天在听这张,正好有象友提醒几天是爵士日。我在新冠开始之后才听爵士,第一张听的就是Blow Up,也是听了鈴木勲的贝斯体会到贝斯那令人着迷的声音质感才开始探索更多的爵士作品。这张碟真的是非常的好听,尤其是低音提琴的各种声音力度的情感表达,百听不厌。我最喜欢前两首Aqua Marine和Everything Happens to Me。日本的厂牌三盲鼠three blind mice录音质量极其优秀,发行的录音都听来身临其境,甚至把“身临其境”听不到的细微动作也收进去。鈴木勲老先生上个月刚刚因为新冠去世了。推荐一下这张碟纪念他。@jazzmusic

Work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 4.30

因为是Workin,所以一边拖地板一边听这张。这系列四张专辑(workin’, relaxin’, cookin’, steamin’) 都来自于1956年的两次录音,大致按照“主题”分了四张发售。Workin’的第一曲it never entered my mind是我最喜欢的Miles Davis录音之一,Red Garland安静的钢琴里Miles的小号轻轻吟唱,舒服得每次都听的我起鸡皮疙瘩。没有歌词的倾诉甚至更好,给忧伤与抚慰,给低落与陪伴,给紧张与舒展,it never entered my mind。除这曲之外别的曲子更“workin”一些,还含有早起的John Coltrane的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