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镜头除了在eBay和相机店里卖,更有很多散落着意想不到的地方。欧美相机博客里常写“在yardsale买到了稀有老相机”的故事,我是没有遇到,但是这枚镜头确实是在二手家具店买到的。
起初只是在柜子里看到一个硕大的镜头,好奇之下看了看价签竟然只卖50刀,拿起来仔细看了看竟然还是M42螺口——与我拥有的许多老Takumar镜头相同,均可以转接在宾得K口上。于是欣然买下,回家才查到具体型号。之后拿着它去动物园拍了小熊猫
继续阅读“【宾得老镜头】 Tele-Takumar 300mm F6.3”where palm trees grow
老镜头除了在eBay和相机店里卖,更有很多散落着意想不到的地方。欧美相机博客里常写“在yardsale买到了稀有老相机”的故事,我是没有遇到,但是这枚镜头确实是在二手家具店买到的。
起初只是在柜子里看到一个硕大的镜头,好奇之下看了看价签竟然只卖50刀,拿起来仔细看了看竟然还是M42螺口——与我拥有的许多老Takumar镜头相同,均可以转接在宾得K口上。于是欣然买下,回家才查到具体型号。之后拿着它去动物园拍了小熊猫
继续阅读“【宾得老镜头】 Tele-Takumar 300mm F6.3”两周前从日本网购了一台近乎全新的富士ST801相机,自带了一枚Fujinon 55mm/F1.8镜头。这台相机从模样到手感都深得我心,取景框特别明亮,测光也很准确,使得拍摄非常方便。
纽约逗留了一日,拍摄了一组相片。这个想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个Youtube视频启发。我希望能够在一天之内拍摄完一卷36张相片,尽量没有废片,而且同一个角度只能拍摄一张,必须做一些取舍。因为考虑到可能需要拍到晚上,所以胶片用了iso稍高的Portra 400, 得到的效果还不错。
继续阅读“纽约一日:Fujica ST801拍摄日记”Lomography Konstruktor是LOMO做的玩具相机产品,和黛安娜相机的“玩具”意义不同,Konstruktor是真的可以玩儿的,需要动手拼装组合的相机。除了镜头之外的部分几乎全部是玩家拼装的,尤其是快门和反光镜的组装,甚至还有一些教育意义,帮助理解何谓“单镜头反光”。
继续阅读“Lomography Konstruktor 拍摄笔记”这个月主要用Minox 35 ML与Rollie 35 SE拍摄了两卷Fuji200,写篇小文对比一下这两款最小体积旁轴胶片35mm全幅相机。
继续阅读“Minox 35 ML 与 Rollei 35 SE”这是一枚我在旧相机店淘到的镜头,大约花了我50美元。老广角镜头不管成色如何都比较贵,因为可以接在数码单反/无反上调到无限远对焦当作风景“傻瓜镜头”。这个镜头手感很不错,虽然又大又沉但是比较短。我手里的版本其实是T4接口转接了K接口的版本,买的时候还以为是宾得K镜头。据pentax论坛说,是木野精工(kino precision)制造的。
下面是一些我在圆明园拍摄的样片,胶片是富士200.
继续阅读“Vivitar 21mm f/3.8”今年早些时候,我买了一台小小的Minox 35 ML相机。可以折叠的镜头隐藏在机身里,整体就像一个钱夹子一样大小。黑色的机身上,快门是一个俏皮的橙色小键,吸引了我的眼睛。机体半嵌在革质手感的保护壳里。为了小巧设计,进片装置是短短的一小根杆,需要推两次才可以进一幅底片,由于这个设计,在1974到1996年间,这台机子都是最小的35mm胶片机。
购买现场匆忙,我没有拆开机看内部。回家打开才发现其实有快摄完的测试胶卷。许多老相机的买家会拍摄一卷黑白胶片自己冲洗出来,看看相机的镜头有没有外观难以发觉的霉斑。可惜这台机器被我打开的一瞬间,直接曝光了几幅。我连忙把机子扣上。其实也没必要急忙,以光的速度,打开的一瞬间早已经趁乱把影像毁灭了。之前的主人到底照了什么呢?我很好奇。
今天终于把这卷胶片冲洗了出来,这一卷是自己DIY封装的,用了其他胶片的壳子,贴了歪歪扭扭的写胶带上写了伊福德HP5+。总共24张,有七八张拍摄的山间湖泊,两三张灯火,一张有号牌的汽车,两张模糊的人影,是一个大胡子的人——这台机子的最近对焦距离在0.95米,而这个人很明显地站得太近,虚焦了——被我意外曝光前的两幅拍摄的是同一间书房,有双屏的工作台,和播放着电视剧的古早电视。
我很好奇,这几幅之间发生了什么?我又曝光毁掉了什么?一个愿意拍测试卷的人,一个愿意拍摄自己车牌的人,为什么要把相机转卖掉了呢?书房的电脑屏幕,电视剧里有什么线索么?书房有两盏宜家的Not灯,主人的身份是什么呢?房间的朝向是南还是东呢,我用手头简单的扫描仪试图放大这张照片…………
这是一篇我读过的小说,我对自己说。一个做翻译年轻人拍了一张对别人而言私密的照片,在暗室里将其放大。在工作的打字机对面挂起来,对着它填补这一幅之外的故事和人物的关系,摸索那一瞬间的前后事件。之后再放大一些,再丰富这个故事。再放大一些……这是科塔萨尔的《Las babas del diablo》,后来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拍成了电影《Blow-Up》,意思是“放大”,中文不精确地翻译成了“春光乍泄“。
故事的最后,一切都是一场虚妄。并不是梦,只是毁灭了的现实。奇怪的是,最终你手里还是会有这么一张照片,它的每一个像素都是真实的。
这是一台半幅35mm胶片相机,原产时间是1967-1972年。半幅的意思是,这款相机每张照片并不是横着占据胶片的 24mm x 36mm区域,而是24mm x 18mm的竖直区域,这样一来一卷36张的胶卷可以照72张。
相机有一枚32mm F1.7镜头,光圈优先曝光模式,意味着预设好焦距随手拍就好。在光不足的情况下取景框会有红点提醒。对焦旁轴取景器意味着只能用估焦的方式对焦。除了镜头除了标注对焦距离之外,还提供了四个预设的“对焦场景”,近距,人像,合影,和风景。
有一阵子对半幅相机着迷,一是因为半幅相机都比较小巧,二是并在一起的两幅照片可以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之前从Facebook上用$20购得了一台Pen EE,是更早的版本,测光系统不是使用电池的电路表,而是硒光敏测光,可惜这台机器的测光系统坏了,怎么晒也无法恢复,大概是被卖家(艺术学院的摄影学生)骗了。后来稍微加了些钱买了EED,我认为外观而言EED没有了硒光表还比EE更好看一些。
拍摄过一卷黑白相片,发现我的这台机器其实镜头很明显有些污垢,也有漏光的问题。画面异常地脏。但是毕竟本身就是拿来玩的,也无妨。下面是一些样片: 胶片是Ilford HP5+ ISO400
现代中长焦镜头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而135焦段里手动老镜头占据绝对价格优势。以相机店老板的话说,“135老镜头质量基本上都过硬”。
我有两支135的宾得镜头,分别是Takumar 135mm F2.5 Bayonet和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135mm F3.5。大概都是$50左右的价格。前者是K卡口,后者是M42。前者的质量明显比后者差一些,对焦环手感也有些别扭,不知道是不是我手中这个个体的问题。我的这支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135mm F3.5虽然慢一点点,不过对焦手感好很多,中心区域也比较锐,宾得论坛的评论区也更推荐这支。两个共同的缺点也很明显,大光圈锐度低,色散紫边严重,画面边缘比较糊。
我一般用这支镜头拍动物,街上的猫,阳台上的鸟,和动物园都很合适。良好的光照下稍微小一些光圈里画面还是比较好看的。下面是一些A7拍摄的样片,画面均有剪裁,基本上没有做去紫边处理(因为懒惰)
我计划写一系列宾得老镜头的介绍和个人使用经验。作为第一篇的开篇,先讲讲我与宾得相机缘分。
数码时代伊始,我用父亲的宾得Optio 550开了许多旅行照片。后来父亲送我一台宾得K-X单反相机,伴我度过了许多年。大学时候想要更快(大光圈)的标准镜头,但是完全不想花钱,于是开始在eBay上购买和学习使用手动对焦的K卡口和M42螺丝卡口老镜头——这些镜头当年还很便宜,我拥有的全部老镜头都是$10-$50的价格。后来我的K-X遗失了,过了几年攒钱买了索尼A7。2017年末我忽然又想起手动镜头的乐趣,在本地市场上寻得一个卖家$50刀卖出一台80年代的宾得35mm胶片相机ME Super以及镜头等配件,我被价格吸引拍了下来。取货的时候,卖家说她并不懂,这一包东西是父亲的(我猜近期过世了),我由是感到胶片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从这包里的一卷过期十余年的Fuji Sensia 400起,我开始拍摄35mm胶片。2020年升级单反相机时,受到 https://phillipreeve.net/blog/ 的启发也使用A7转接拍摄了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