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 (2021.12月)

Mazzy Star (12.1)

不知道为啥突然在听迷星,Hope Sandoval的嗓子有种叫人着迷又不安的魔力。Fade into you似乎绝对在初中时候听过,但是又不记得清楚了。比起“怀旧”,于我是有点阴湿的情绪

Souvlaki (slowdive)

为什么半夜掉眼泪,因为在听slowdive的souvlaki。记忆里的一链破耳机,高中的自行车,大学宿舍边午夜的干河道,火车上只剩下我的车厢,slowdive对于我而言是压抑的情绪情绪的渲染释放,它不会让问题消失,它只是让存在的感情更加真实。好想好想好想再去看一次现场

继续阅读“听歌 (2021.12月)”

读书笔记:Beatles. A hard day’s write (其一)

Please Please Me: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这首歌最为第一曲,奠定了Beatles当时在利物浦舞厅演奏的美国beat摇滚的风格。为了更接地气,还特意留下来一开始的“1-2-3-4”,就好像是现场录音一样。Paul说写这个歌也是为了讨好乐队当时演出的受众(大概十七八岁的女生)。贝斯riff完全是偷Chuck Berry的“I’m talking about you”,一点没改动。歌词是瞎写的,本来是she was just seventeen never been a beauty queen, 但是John说这词毫无意义,俩人商量把后半句改成了you know what I mean, 即有一些利物浦市井味道而不那么美国,又带点性暗示

misery: 这首歌主要是John写的,本来是给歌手Helen Shapiro的,但是被她的经纪人拒了。1963年Beatles是给Helen做垫场的七个乐队之一,彼此关系不错。有趣的是Beatles第一张专辑里,Paul的第一首歌唱的是舞池里自信爆棚,John第一首歌唱的是世界待我悲惨。

please please me: Paul说歌词怎么理解都好(也可以是性暗示?),他当时的女朋友Iris说初次听到歌词觉得好烂。John写歌的时候想象着Roy Orbison的声音模仿写的,因为听起来太像了还改了好几次编曲。单曲发售之后Beatles恰巧有机会给Roy的英国巡演做了垫场,Roy给了年轻小子们关于如何打入美国市场的建议,后来果然奏效了。但是他本人直到1987年才知道这首歌是模仿他的风格

love me do: 歌词超级简单,就是我爱你请你也爱我。John的曲子受了福音布鲁斯的影响,还加了一段口琴solo,这是他1962年听了Bruce Channel的演出里的口琴艺人Delbert McClinton之后找后者学的。刻苦学了几天,三个月后就在这首歌里演奏了。简单的歌却很经典

PS I love you: 六十年代初德国夜总会对“美国音乐”有很大需求,但是能演的人并不多,所以很多英国翻版beat乐队会接此类工作。1961年Beatles在汉堡驻演了十三周,每天五小时。累得不行。当时Paul的女友Dot和John的女友Cynthia(二人也成了好朋友)一起来探望,离开后Paul写了这首歌,虽然后来他拒绝承认是给Dot写的。这段关系持续了一阵子但还是在62年夏天分手了。Paul前来提出分手的时候Dot已经和Cynthia一起租学生房住。得到消息的Dot很崩溃,Cynthia也对朋友的遭遇感到难过

do you wanna know a secret: 1962年八月,Cynthia发现自己怀孕了,John和Cynthia紧急办了婚礼,乐队经理Brian Epstein送给新婚夫妇自己的一套公寓租住,解决了住房问题(当时Cynthia还住在学生合租房)。John发现自己是真的深深恋爱了,写了这首歌,并在厕所里录了demo(demo结尾有冲水声)。歌词可能受启发于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唱段l‘m wishing,词差不多。George 后来说曲子是启发自Stereo乐队的I really love you. 虽然是John自己写的歌,但录音时候是给George唱了,John说,因为George唱歌水平也就那样,这歌只有三个音,就很适合他。

there’s a place: John写的歌主题总围绕着孤独与被拒绝,或者是梦与回忆。这首歌属于后者。John声称是自己写的,Paul说主意是他看西区故事里的There’s a place for us启发的。总之,John承认旋律借鉴了底特律的Motown摩城唱片的标志性律动黑人音乐。Beatles是摩城的狂热粉丝,翻唱过很多首摩城出品的歌(比如please mr postman),这些歌的火爆夜翻过来拉动了摩城的知名度。

With the Beatles

这张专辑总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都是在巡演途中写的
From me to you: 这首歌是John 和Paul一起写的,他们在巡演途中读了一本音乐报纸的专栏from you to us,写了曲子给一起巡演的Helen Shapiro听,她听了这首和下一首Thank you girl,更喜欢这首。在巡演来到利物浦近郊的时候Paul回家给爸爸听了这首歌,担心曲调会不会太复杂了,Paul爸说挺好。说起这些歌的歌词,John在采访里说当时他们俩都比较坚定的希望歌词不要太复杂,贴近听众,因此曲名经常有me啊you啊的。因为某些版权归属原因这首歌没有收录在美版专辑里

Thank you girl:这是From me to you的B面,在此之前很多音乐人单曲的b面质量比较差主要卖A面的热曲,Beatles开始每个B面都也很重视。Paul和John声称从1957到1962年夏天之间两人写了一百首歌,这个夏天写了20首,但是从1963年开始,写歌的压力和状态都不同了。每年写大量的歌,首歌都需要热曲

She loves you: 这首歌巨大的商业成功,让Beatles变得家喻户晓。这首短短的歌包含了迄今成功的关键,轻快的律动,优美的和声,和曾被说是“girlish”的“wooo”声。这首歌写于63年夏天,John和Paul在纽卡的一间酒店里休息,因为前几首热曲都是以“me”为主题,他们决定写一首以“you”为主体的歌,就像是在对朋友劝慰。也有乐评觉得这歌的潜台词是“你最好珍惜这个姑娘,因为如果你不行,我就要出手了”。Paul的父亲曾建议把歌中标志性的的“yeah yeah yeah”改成yes yes yes。曲子结尾的和弦不太寻常,制作人George起初还以为他们在开玩笑,就这么结束了

I’ll get you: 这首是上一首的B面,John早期的以“imagine”开头的歌,Paul一直很喜欢这首歌。曲子在“pretend”一词上变调的写法借鉴自Joan Baez的曲子

It won’t be long: 比起第一章专辑总共只录制了一天,这第二张专辑录了三个月,精细制作。John后来说也就这段时间里发现了double tracking叠录技术,从这以后几乎首首都想叠录。这首歌也是典型的John写自己孤独被排斥,而别人快活,期待能和爱人在一起,就解决了一切烦恼,这个主题。他早年的前女友Thelma McGough说John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情场失意,而是因为父母的离去感到被抛弃,说John在母亲去世那段时间一直在想这些。虽然Paul也失去了母亲,但是他的父亲和家庭给予了很多紧密的温暖支持,John则感觉孤身一人在世界上

All I’ve got to do: 这首歌是1961年John自己写的,风格模仿底特律歌手Smokey Robinson。在这张专辑里他们还翻唱了Smokey的歌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 对于翻唱,Smokey说他特别开心,听了十几遍

All my loving: 1963年四月,当时年仅十七岁但已经炙手可热的演员Jane Asher受BBC旗下报纸之约去伦敦听了Beatles的演出,希望能从“当今最火年轻女星”口中听到对乐队的评价写一篇文章。Jane很喜欢演出,结束后留下与Paul聊了很多,之后两人开始约会,到63年底Paul已经搬进了她在伦敦西区的豪华公寓,Jane的父亲是医学顾问母亲是音乐学院教授。Paul在这段时间得以接触了很多新知识,拓宽了视野。这首歌是Paul在刮胡子时候想出的歌词,晚上回家才谱了曲。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先写词再谱曲。因为乐队一直在外巡演,许多情歌的主题都是关于分别的。而Paul的分别,比起John的孤独避世,总有种乐观意味。John不太常夸Paul写的歌但是说这首歌很不错。

Into Moria

读LOTR,护戒队走到了Moria。这个地名与我记忆中的另一处忽然就联系在一起。那是从前,我们夜里潜入图书馆地下室,小心穿过一片楼板之间的空隙,能到达埋在地下的旧图书馆残存地下室。楼梯通向地下二层,墙面上画满了名字和涂鸦,正中间最大的一个涂鸦写着“Moria”。

我们的“Moria”是储存最不重要的文件的地方,这包括旧书、旧报纸和旧档案。空气干燥却含有浓浓的灰尘。旧书的一大部分是钱存训先生的遗物,从台湾寄来的一包包书籍,大部分甚至没有拆封。后来我知道,因为捐入学校的书没法全部入库,有一部分就在图书馆门口贱卖掉,这之中就包括了我在地下室见过的一些书。我用三刀买过一本现代汉语文学英译文选,只记得其中有一些白先勇。这本书搬家时候遗失了。

旧报纸是各种合订本,大部分是来自二十世纪初,我凭记忆认出来的有布拉格晚报、费加罗报、美国音乐和基督科学箴言报。我看到了许多一战/二战战报、欧洲政治,夹杂着那个年代的日用品广告:比如牙膏。我对旧报纸有奇怪的爱好。小学的图书馆恰好存有许多旧报纸,午休时候我逃掉乐队的训练来借报纸翻阅,通常整个阅览室只我一个人。起初是试图寻找我生日那天的报纸,然而渐渐地这些“旧新闻”让我沉醉。当时读的可能主要是“参考消息”里的军事和科技新闻。报纸提供了一个未来未知的生活思想状态切片,我们翻过1947找到1943,但时间并不是这么运转的。

“Moria”里还有许多本该销毁但却不知为什么没有被销毁的文件,主要是40-50年代学校的学生成绩记录、教学通讯(打字机的签字)、和学生档案一类。我只留下的几张照片,其中一组记录了1951年一位Mr. Hipple与英语文学系主任的信件沟通,这位可怜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关于19世纪英国文学中‘美’的研究”被committee否决了。当然,网上的资料表明它最终还是毕业并当了教授。

有时候想起来,很后悔没有多在“Moria”里探索,似乎每次去那探险都有些匆匆,最好忽然就再也没有下一次了。前两年回学校想再去看看。但是发现那扇门怎么也撬不开的时候,甚至感到了一丝宽慰:门锁了,这冒险是不必要的了。似乎在说,算了吧,成年人是不许胡闹的。

听歌 (2021.11月)

山下达郎 11.1

拜reddit热心人(链接)所赐,我终于搞了几张山下达郎来听。我觉得他真的太会写旋律了,歌曲都有种清新又抓耳的感觉。这两件事都做到还挺难的。70/80年代的歌还是很明显带有年代感,人声的重唱和放克律动,也无怪vaporwave们抓了很多他的歌来remix。嗓音我也很喜欢,听着很舒服,就算在Jody这种音很高的歌里也不奇怪。而且英文咬字太准了。做好了写文档的准备,但是光听歌了到现在也没动手…

https://youtu.be/0J-SNMOcB5M

似是故人来 11.2

罗大佑的歌总害我夜里睡不着。今天没听他自己唱,却是听给梅艳芳写的似是故人来,唉,真是好歌。只恨我不懂粤语。

继续阅读“听歌 (2021.11月)”

俄罗斯奶油牛肉and法式苹果派

今天跟对象一起做饭,根据戴广坦的视频做了俄罗斯奶油牛肉,配贝壳意大利面,烤了法式苹果派(第一次用酥皮!还挺成功的),尝了尝网购的一种介于Gruyère和Cheddar之间的芝士,就着喝了一杯fernet,真不错!平常老是做中餐,今天尝试的西餐也好吃

瑞典肉丸

今天做了(冻好的)瑞典肉丸,松饼和蛋羹。家里没有buttermilk了灵机一动用酸奶做的松饼,也很松软好吃,肉丸的肉汁酱是自己做的,beef stock加黄油面粉牛奶和大量第戎芥末酱和两勺酱油,很不错

《走出黑暗》- 莫迪亚诺

我怎么又在看莫迪亚诺,他这些小说我都快会写了!重复出现的人物我也快认全了,读着读着会有种,哦这个人是不是要攒钱离开巴黎了,哦这个地方是不是主人公逃学的学校……等等

可能因为他这种叙述方式对我而言就是比较对胃口的easy read,没有什么复杂的内容,就是从记忆展开联想。这个技巧我也看太多都学会了,描述一些模糊的人物移动轨迹和细节,之后站在现在的角度问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这段就是例子

这本看完了。不打算再读他的小说了。我从他这里学会了一种语言,或者说一种组织记忆的港式:你可以按照一本地图,从一个点出发走下去,根据直觉转弯,边走边回忆叠加在这条街上的事情,就像博尔赫斯的记忆迷宫一样,你想起许多事情,但它们并不一定已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完好。但你不管,你把它们写下来就好了。

这种写作的大问题在于形式吞噬了一切,只剩下无止境的跟踪、抄写门牌号、询问门房、打电话,就像一个龌龊的私家侦探,在追寻不属于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有的有趣,比如关于战争和失去的部分,有的却颇为无聊,这本书就是无聊的一类,跟踪狂男主让我实在无法共情,他那些对过去短暂情愫的执着实在是令人恶心,虽然其实写的是逃不出自己的城市,但是拴住自己的链条总归也是有可区别的。这种写作另一个问题是莫迪亚诺只会写一个城市——巴黎

但是既然我一直在读,读了八九本,那说明也有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就是巴黎,很简单:虽然我对法国本身没什么太大兴趣,但是自打十年前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起,我就想去巴黎想得着迷。莫迪亚诺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巴黎街头游荡的鬼,这令我神往。但是读多了,我也已经跟这个游鬼决裂开来,我明白了一件事情,不光是他笔下的主人公们的秘密,也是作者本人的秘密——被困在记忆里是有其个人原因的,世界不会去主动困你,你从一开始的一开始就选择了被困住。所以主人公们期待的变化永远不会到来,或者哪怕到来了也有长长的影子,就像作者本人循环往复地写同一个故事

《革命时期的爱情》 – 王小波

我挺喜欢王小波的一种写作手法,也不知道叫什么手法,我管它叫回马枪。他有时候写一件事,从中荡开就像脱缰野马一样写下去。段落告结,却杀回来点出漫天想象背后一条现实想法或者反思,就像吐出一条枪来。这篇小说里,但凡写起文革早起的批斗,总带着一种孩童梦里的狂欢节一样的诡异氛围,又总在一串嬉笑调侃之后杀回到人的问题上,饿了肚子,怕了批斗,失了尊严。

挺喜欢这个思考的,有种质朴的浪漫主义。厨子说六合彩一定有窍门,否则为什么自己坚信有窍门呢?

“我们家里的人说,小时候我除了爬炉壁,还干过不少其它傻事——比方说,爬树摔断了腿,玩弹弓打死了邻居的鸡,逃到西山躲了三天才回来等等。但是我一点都记不得。照我看,就算有这些事也没有什么。我觉得高炉里有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自有我的道理:假如那高炉里什么都没有的话,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样的想法丝毫也不能说是傻,只能说有点不成熟。”

“有关哲学,现在我是这样想的:它有好多问题,本体论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等等。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一个问题最重要,就是世界上有没有所谓神奇的诀窍——买六合彩的诀窍,炼金丹的诀窍,离地飞行的诀窍和跑步进入人间天堂的诀窍。假如你说没有,那我怎么会相信它有呢?假如你说有,我怎么看不到呢?但是自从我爬过了那个炉筒子之后,就再也不信有什么诀窍。我和别人一样,得爱我恨的人,挣钱吃饭,成家立业,养家活口;总而言之,除非有奇迹发生,苦多乐少,而奇迹却总是不发生。我竭尽心力,没找到一丁点神奇。这个世界上只有负彩,没有正彩。我说我是个悲观论者,就是指这种想法而言。”